外资“国家队”A股布局全盘点!中东富豪与欧美机构背向而行?

2023-11-04   私募排排网

原标题:外资“国家队”A股布局全盘点!中东富豪与欧美机构背向而行?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私募排排网”。

在A股市场中,外资动向一直备受市场瞩目,其中北向资金流向这个日度高频数据更是被一些投资者视为投资“风向标”。自今年8月以来,北向资金波动加大,也对市场信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但中金公司一项研究表明,北向资金虽然易得且高频,但不纯粹且对市场解释度有限——毕竟北向资金混杂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交易型资金和配置型资金。

若想一窥专业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在A股的长线布局,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动向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另一个角度参考。

由QFII动向一窥外资机构长线布局

作为外资持有A股的重要路径之一,QFII以获批专户投资A股,获批的外资机构在QFII账户的投资多以长线配置为主

根据Choice数据统计,目前有155家公司已被QFII持续重仓一年之久,45家公司持续重仓时间超过3年,南京银行、美的集团等16家公司,更是已连续5年被QFII机构重仓持有。

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QFII也确有独到之处

在全部A股前三季度营业收入整体同比增长2.15%,归母净利润整体同比下滑2.87%的背景下,804只QFII重仓股营业收入整体同比增长5.79%,归母净利润整体下滑0.62%,不但优于全A均值,还高于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国内投资机构整体表现。

而在QFII名单中,一群底蕴深厚又略显神秘的“国家队”格外吸引眼球,他们是主权财富基金的管理人。

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简称SWF),是由一些主权国家政府建立、拥有并管理的,用于长期投资的基金。

在过去的“全球化”进程中,包括以科威特为代表的石油出口型国家,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贸易型国家在内,部分国家积累了大量外汇,为打理这些资金,使其保值增值,主权财富基金应运而生。

而这些主权财富基金中的“顶流”,包括阿布扎比投资局、科威特投资局、淡马锡控股等,都在中国有投资布局,除了大手笔的股权交易之外,还通过QFII渠道持有A股上市公司。

本文笔者就将选取几家“顶流”主权财富基金管理人,盘点其QFII渠道的A股布局,及其今年三季度的调仓变动。

中东、新加坡“国家队”逆势加仓A股!

时至2023年,据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SWFI数据统计,全球十大主权财富基金的管理规模合计超8万5千亿美元。而这些“国家队”中,有多家“顶流”通过QFII账户投资A股市场。

1) 中东“双雄”:阿布扎比投资局(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简称ADIA),科威特政府投资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简称KIA)。

根据另类资产数据和洞察机构Preqin(睿勤)发布的《2023年主权财富基金报告》,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管理资产规模高达3.7万亿美元,占全球主权财富基金36%,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亚洲。

近年来中东资本正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和二级市场等多种渠道加速配置中国优质企业。其中行动较早且动作频繁的知名主权财富基金,就包括接下来介绍的阿布扎比投资局和科威特政府投资局。

“阿布扎比投资局”隶属于阿联酋阿布扎比酋长国,即使在光环笼罩的主权财富基金管理人中也可以称得上最神秘的一批,其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均不对外公开披露。

需要说明的是,与后文出现的“科威特政府投资局”“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一样,外界所能得知的这几家的资产管理规模数据,均为相关研究机构追踪估算。

根据Choice数据,2023年三季度末,“阿布扎比投资局”重仓持有(出现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的A股公司有24家,持仓市值合计约95.09亿元,较年中时增加近22亿元。

阿布达比投资局在A股的布局方向主要包括有色金属、医药、汽车、新能源等领域。如黄金股紫金矿业;减肥药概念股通化东宝、丽珠集团;华为汽车概念股宇通客车等,都是其重仓标的。

其中第一大重仓股紫金矿业,阿布扎比投资局已经重仓持有多个季度:自2021年四季度末首次现身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至今,期间仅2022年三季度和2023年一季度暂时退出,且今年三季度又完成了进一步加仓。

另一家主权财富基金“科威特政府投资局”在1953年成立于伦敦,是世界第一家主权财富基金,也是这个国家财富管理模式的开创者。

作为科威特摆脱资源依赖的重要工具,“科威特政府投资局”历经70年发展,在全球投资布局广泛,于中国资本市场布局也比较早。

根据Choice数据,2023年三季度末,“科威特政府投资局”重仓持有(出现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的A股公司有27家,持仓市值合计近50亿元。

对比年中来看,报告期内科威特政府投资局加仓了12家公司,同时新进重仓了华夏眼科。医药生物板块是科威特政府投资局最为青睐的行业,期间共重仓了康恩贝、诺思格等7家医药公司。

2) 新加坡两大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简称淡马锡),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overnment Investment Corporation,简称GIC)

新加坡主要由三大投资实体管理国家储备金,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这三个实体各有分工:GIC管理大部分政府金融资产(包括国民公积金),对其进行长期投资,旨在保持和增强国家所管理资金的国际购买力;淡马锡主要管理国有企业资产;MAS则主要着眼于利用外汇储备管理短期外汇市场波动及其流动性。

其中GIC和淡马锡都长期活跃于全球资本市场,根据Global SWF官网10月更新的全球主权财富基金排名,GIC以7690亿美元的管理规模位列第六,淡马锡以2880亿美元的管理规模位列第十。

根据运营报告来看,淡马锡长期将组合的20%以上配置于中国地区,而GIC的投资组合近年来也逐渐降低风险敞口,持续加配亚洲地区、减配欧洲市场。

根据Choice数据,2023年二季度末,“淡马锡富敦投资有限公司”重仓持有(出现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的A股公司增至5家,持仓市值合计约40.51亿元。

在2023年第三季度,淡马锡和GIC的QFII账户同步加仓,截至季度末,淡马锡新进两家公司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曝光持股总市值较年中增加近22亿元,增长过半;GIC也新进两家,持股总市值较年中增加近6.4亿,增加了一倍还多。

需要注意的是,淡马锡和GIC在中国的投资以股权投资为主,二级市场上淡马锡更多是投资美股中概股,GIC则主要通过港股投资,相比之下QFII账户(淡马锡QFII账户主体是旗下资管公司“淡马锡富敦投资有限公司”)持仓可谓九牛一毛,但其一致加仓的举动背后,或可反映一定的趋势。

背向而行,欧美主权基金逐步退出A股?

与中东、新加坡几家老牌主权财富基金背向而行的是,近年来也有几家欧美主权基金悄然退出A股市场。

与2022年末对比可以发现,QFII中“加拿大年金计划投资委员会”和“瑞典第二国家养老金”已于年内退出全部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

而在A股投资手笔更大、撤出动作也更明显的,还要数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Fund Global,简称GFPG)。

GFPG的管理人是“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Norges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简称NBIM),其在QFII的投资主体是“挪威中央银行”。

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挪威中央银行仅现身1家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持股市值仅有约四千万元;而在2022年末,挪威中央银行的曝光持股市值还高达76.76亿元,位列QFII第六。

也正是在今年9月7日,NBIM发布声明称,出于运营方面考虑,启动关闭上海代表处的手续流程。声明中还透露,其上海代表处仅剩8名员工。

尽管NBIM表示,此次启动关闭上海代表处不影响在中国的投资策略,截至2022年末,其中国投资组合规模还高达420亿美元,投资于约850家公司。

结语

近年来,中东资本“掘金”中国趋势明显。根据证券时报报道,今年以来包括阿联酋第三大主权财富基金“穆巴达拉投资公司”等多家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管理人在华设立办公室或有相关计划,实际投资业务开展还要更早。

从投资倾向来看,中东资本偏好中国高端制造、医药生物等板块,关注未来具备龙头地位的新兴市场独角兽。从投资业绩来看,中东资本的选股能力不俗,投资的上市公司业绩亮眼,股价涨幅也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而欧美的主权财富基金则“背向而行”,A股投资规模显著缩减,这一方面或许是收到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收益表现或许也是其重要考量因素。

风险揭示:本文所涉及的内容不保证数据完整性与准确性,分析结论仅供参考,所涉及品种均不构成实际投资操作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我司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