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不光现代人有疑问,当年东平王刘仓就曾经当面质疑汉明帝:伏波将军为何不能名列云台功臣榜?
汉明帝是怎么回答的呢?史书记载是“笑而不言”。
马老将军戎马一生,为大汉帝国“马革裹尸”,死后又遭遇陷害,葬身荒野近十年无人问津。彼时马援的女儿已经被汉明帝册封为皇后了,按理来说,汉明帝给老丈人一个公正的待遇不算为过。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汉明帝忽视了马援的功劳呢?他那神秘的一笑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我们从马援的生平来揭开老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
汉武帝晚年曾经遭遇过一次行刺,凶手是马通、马何罗兄弟。由于金日磾的机警,哥俩的计划功亏一篑,马家兄弟被诛杀。
马通就是马援的曾祖父。
都说汉武帝残暴,他居然没有将马氏灭族。马援的祖父和父亲甚至还在朝廷为官,由此可见,所谓株连N族的说法也未必靠谱。
早年马援干过两件亮眼的事。
二十多岁他出任督邮(监察官),却知法犯法,在押运途中私自放走了重刑犯,理由居然是他觉得此人很可怜。
这个情节我们在后来的小说中经常见到,比如黄君汉放走了翟让,宋江放了晁盖,朱仝私纵晁盖、宋江和雷横等,其实马援才是这种神剧的原创人。
受“善心大发”的牵连,马援只好弃官逃往,跑到偏远的北地郡当起了羊倌,一不小心,把自己干成了畜牧业大亨。
北地郡地处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界处,马援在这里如鱼得水,他一边放牧,一边收留流亡人士,结果居然聚拢了数百户人家,名下的牛羊数以万计、谷物数万斛。
当然,马援不是守财奴,他后来将这些财产全都分给了亲戚和追随他的兄弟们。
请注意,这个经历史书虽然交代得很简略,但它至少透露了三个信息:
- 其一、马援很懂经营之道,散财才能聚财,这是商道也是人道。
- 其二、马援很懂人土风情,那里汉羌杂居,擅长处理民族关系是他的法宝。
- 其三、马援很懂人心向背,一手利,一手义,行商如此,治国亦如是。
不久改朝换代了,王莽当了皇帝,马援结束了逃犯身份。经王莽的堂弟推荐,马援出任新城太守,一跃成了新朝的地方大员。
那时候马援才三十多岁,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很可惜,这次马援押错了宝,不久新朝灭亡了,作为前朝的“余孽”,马援兄弟再次逃往偏远的北地郡一带避难。
建武元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哥哥马员决定投奔刘秀,而马援则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投靠当地陇西军阀隗嚣。
事实上我们还真不能粗暴地讥笑马援不识货,那时候刘秀虽然称帝了,但那时候皇帝一箩筐,论实力刘秀真的算不上大咖,比如跟隗嚣相比,刘秀的团队更像是山寨版的朝廷。
不过隗嚣这个人属“藤蔓科”的,他一生都跟自己纠缠不休,搞不清想干嘛,一会儿想投靠刘秀,一会儿想投靠公孙述,又一会儿想关门称霸,脑子发热的时候又想自己做皇帝。
总之,这是一个把自己活活纠缠死的家伙,白瞎了他的一手好牌。
建武元年,隗嚣放出风:俺决定在刘秀和公孙述之间选一位真主,马援将作为我的特使分别前往两地考察。
毫无疑问,隗嚣将是左右天下走势的最大一笔风险投资。
公孙述采取的策略是两个字——显摆。
他摆足了谱,用最豪华的礼仪来接待马援,给马援赚足面子的同时,又显示了“成家帝国”的超强实力。
很可惜,马援并不买账,他的结论是:公孙述是妄自尊大的井底之蛙!
其实公孙述跟马援是老乡,还是好友,公孙述为了拉拢马援可谓煞费苦心,为何就适得其反了呢?
理由很简单,马援认为这是朋友之间的见面,你得显示出亲密,而不是摆谱。你搞这么大阵仗给谁看呐?瞧不起谁呐?装屁驴子呐?
很显然,公孙述摆错了二人关系的根本,也不懂马援的心思。
刘秀跟马援唯一的交集就是马员,虽然史书没有讲马员的作用,但我觉得刘秀一定通过马员,在马援身上做足了功课。
刘秀的策略也是两个字——真诚。
他接见马援时很随意,距离拉得很近,谈话的时候像朋友一样,场面很淡,感情很浓,可见刘秀摸透了马援的脾性。
果然马援很开心,说话也很放肆,他居然直言: “陛下您这么随意接见我,就不怕我是刺客吗?”
刘秀一点皇帝的架子都没有,他哈哈大笑说: “你不是刺客,你是说客。”
二人谈话过后,刘秀丝毫不避讳马援,带着他四处考察,甚至到前线打仗也带着他,对他毫不设防。
这一考察就是一年多,回到陇西马援就劝隗嚣:刘秀是真主,此人真诚坦率,有大格局,咱就投他了!
隗嚣有点小吃醋: “你把刘秀夸得这么好,他跟高祖刘邦相比又怎样?”
这个问题很刁钻,马援却灵机一动: “高祖那是神,怎么能比,但刘秀擅长处理政务,孜孜不倦,又不喜欢饮酒。”
你听懂了吗?刘邦的短板是什么?不擅长政务,是个酒徒。马援明着夸刘邦是神,又暗指刘秀其实比高祖还要完美。
按理来说考察的结果已经定了,隗嚣该决定投资方向了,可这家伙又纠缠上了,在公孙述和刘秀之间两边放电。
马援一生气:没见过你这样的,也不跟你玩了。他一扭身独自跑到洛阳,改投了刘秀。
说到这里,我们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马援了。
不知道您是否看出来马援的弱点:他太感性,不够理智,还缺少必要的大局观。
比如他与公孙述的关系,其实人家公孙述也没错,可问题是马援有点小心眼了,他把公孙述的礼遇理解成了成功者对旧友的显摆,而不是首先从公事角度考虑二人的关系。
就马援和哥哥马员相比,他明显没有哥哥的识人之明,仅仅因为与隗嚣的私交,就轻易地选择了隗嚣。
在他认定刘秀之后,本来他应该利用自己的桥梁关系,去积极引导隗嚣,而不是负气背叛隗嚣。事实上,因为马援的背叛,惹怒了隗嚣,直接断送了隗嚣与刘秀的合作可能性。
估计刘秀很可能因此生气,他竟然没有给马援一官半职,而是在长安赏了他一块地,自个儿当地主去吧。
马援在刘秀阵营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建武八年的“二伐隗嚣”。
那次的战争打得很艰苦,汉军已经很难支持了,刘秀被迫亲自上了前线。在路过长安时,刘秀带上了马援。
刘秀的初衷是,马援长期生活在陇西,对地形熟,也懂隗嚣,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却没想到马援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
一到前线,马援立刻兴奋地大叫:快拿米来!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他用米“筑成”了陇西地区的山山水水、关隘险阻。
“往这儿招呼!”他一指北面的高平第一城。
顿时刘秀两眼放光:就这么干了!结果,按照马援的建议,汉军从高平打开缺口,把隗嚣几十年的老底掀了个光光。
因为这次战功,马援于建武九年才正式穿上了东汉朝廷的官府——太中大夫。这一年,他已经47岁了。
建武十一年,49岁的马援又出任陇西太守,再次回到他“梦开始的地方”。在这里他一干就是六年,并且第一次率兵上了战场,多次平定西羌之乱。
建武十七年,55岁的马援入朝,官拜中郎将。此后三年,马援率军先后平定了皖城李广叛乱、交趾征氏兄妹的叛乱。
尤其是征伐交趾的战争,马援率军两万,历时三年,彻底平定叛乱,并在当地推行汉律,恢复农耕,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拥戴。
马援因此被册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时年马援58岁。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郡五溪蛮暴动,62岁的马援请求出征。谁也没想到,这次出征成了马援的滑铁卢。
自古征伐西南诸夷,最大的天敌就是自然环境,一是瘴气传染疾病,二是地形不熟寸步难行,三是路途艰辛供应困难。
但反过来说,如果能掌握基本规律,选择合适的季节,弄清楚地形,那些蛮兵的战斗力根本不堪一击。
很可惜,马援犯了错,他被困在壶头山的地方进退维谷,又不幸染上了疾病,竟然病逝于军中。
老将军的一生介绍完毕,下面就可以回答问题了,我个人认为,马援不能位列云台功臣榜太正常不过了。
- 首先,云台功臣榜单是早年追随光武帝刘秀起兵的一群功臣,马援根本没参与。
云台二十八将中,最后一位到位的是马武,那时候刘秀刚刚发动平定河北的战争,还没有称帝。
这些人,有的从刘秀起兵就开始追随身侧,有点是在河北从龙,都是一群跟着刘秀经历了九死一生过来的革命同志。
虽然那时候的战斗没有后来的规模,很多功臣的战绩确实远不如马援,但他们都是刘秀最坚定的支持者,是经过白色恐怖锤炼出来老革命。
马援那时候还在陇西避难,连隗嚣还都没有单干呢,他怎么有资格入选云台功臣榜?
- 其次,马援的战功其实被后人拔高了,事实上,像他这样的将军太多了。
通过马援的生平我们可知,他最主要的战功有两部分,一是在陇西当太守期间,数次平定西羌的叛乱,二是针对皖城和交趾的妖民叛乱。
客观讲,马援那段时间的表现确实很精彩。不过话说来,不用说跟开国名将相比,即便在同时期,像他那样的后起之秀一抓一大把。
比如耿弇的弟弟耿舒、耿国,祭尊的弟弟祭肜,窦融的弟弟窦友,甚至包括刘尚、来歙,随便拉一个出来都比马援的战功显赫。
所以,马援自始至终就是个杂号将军“伏波将军”,官职都没有达到九卿。
东平王刘仓为何要质疑汉明帝呢?理由很简单,马援的女儿毕竟是皇后了,照顾面子也应该有马援,可以扩容功臣嘛。
- 最后,人们把马援的精神感召力,错误地移植到战功上,也给与了他太多的同情。
马援的精神感召力在那个年代确实是一个特殊符号,他的“马革裹尸”感动了中华儿女,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要去夸大他的实际战功。事实上,马援在刘秀心目中的分量很轻。
尤其是马援的悲凉身后事,让后人同情。
马援这个人是性情中人,很直率,这种人当朋友行,可身处政治圈那就是短板。
比如,有一次他病了,刘秀的女婿梁松前去探望,给马援行大礼。可马援却不还礼,他认为梁松是小字辈,却忽视了人家是皇帝最宠信的女婿。
再后来马援又因为家信里私下议论梁松,搞得梁松差点遭到刘秀的处罚,由此梁松跟马援结下了仇怨。
这种性格的人,注定会四处树敌。马援死后,耿舒首先状告马援军事指挥失误,梁松又诬陷他搜刮钱财。
刘秀一怒之下剥夺了马援的封爵,吓得马家人将马援草草安葬,亲朋故旧没有个人赶去吊唁。
如果不是后来,马援的侄子将马援的几个女儿送进宫,其中一位偶然得宠于汉明帝,马援这一生或许永远就是个无人知晓的悲剧人物!
虚幻的东西往往是最美丽的,真相却往往不忍直视,这也是读历史的一种痛苦,您怎么看待伏波将军的虚幻与真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