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领头羊!前海人寿陷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同缺失境地,偿付能力告急

2022-07-15     全球财说

原标题:无领头羊!前海人寿陷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同缺失境地,偿付能力告急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近日,前海人寿高层动荡,总经理沈成方被免职,监事会主席陈琳被免职。承接去年原董事长张金顺离职,前海人寿一时陷入无主境地。

大股东透露此次人事调整系经营需要。

有行业人士表示,或许和前海人寿“保险+医疗+养老”战略脱不开关系。前期开设医院、建设养老中心,硬件设施配备下,亟需人才队伍建设。

变身“三无”险企

7月11日,宝能集团发布人事变动公告。

公告称,近日公司旗下前海人寿分别召开了董事会临时会议和临时股东大会,会议决议免去沈成方的公司总经理职务和董事职务,免去陈琳女士的公司监事会主席职务。

公司董事会临时会议特别说明,免去沈成方总经理职务后,对其另有安排。

公开资料显示,沈成方和陈琳均为前海人寿老将,在职长达10年之久。

陈琳,2012年4月经银保监核准担任前海人寿监事会主席,任期超10年。2016年11月至今陈琳任职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沈成方算是保险业老将,曾任中国平安人身险部高级主任、平安保险寿险管理本部总经理助理、平安人寿寿险评估分析部总经理。2008年至2011年任职中国平安人寿总精算师。

说起沈成方与前海人寿的缘分,还要追溯到早期公司成立前,沈成方就曾参与筹建前海人寿,妥妥的元老级人物。

2012年至2018年沈成方任前海人寿总精算师、副总经理。2018年8月擢升公司总经理,2019年7月经核准担公司执行董事,3个月后,经核准担任公司合规负责人,2020年1月经报备担任公司反洗钱责任人。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3月12日前海人寿原董事长张金顺离职后,公司一直未确定新任掌舵人,期间暂由总经理沈成方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如今总经理沈成方被免职,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监事长重要岗位均空缺。

细数前海人寿成立11年就换了4任总经理,沈成方算是公司总经理任期最久的。

其实,前海人寿人事变动不止于此。

2022年前海人寿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总经理助理王凤杰已于今年1月18日离职。值得注意的是,不到3个月时间里,总经理助理岗位已经更迭2人。

对于前海人寿此次人事变动,作为前海人寿控股股东和宝能集团重要子公司的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钜盛华”),对外回应称,前海人寿此次人事变动系根据经营需要进行的人事调整。

通过前海人寿官网信息,不难发现公司正在走一条深耕保险主业,前瞻布局医养产业,打造“保险+医疗+养老”的经营道路。

苗头初现于2014年,公司开始前瞻布局医疗养老健康产业,4年后前海人寿医疗养老发展速度加快,2018年深圳幸福之家养老院开业,2019年广州总医院开业,2020年广西医院开业,2021年南京医院开启运营,同年幸福之家广西康养社区开业。

公司在“保险+医疗+养老”战略实施下,硬件设施大体具备,软件需求随之而来。

今年4月,前海人寿推出康养规划师项目,旨在打造一支既懂财富规划和风险规划,又兼具医疗养老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保险精英队伍,为中高净值人群提供高端保险保障和医养服务。

偿付能力告急 经营承压

沈成方任总经理期间,前海人寿业绩表现尚可,但因股东方的“不给力”,公司偿付能力吃紧。

保费规模方面,2018年-2021年,前海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依次为495.49亿元、765.4亿元、783.47亿元、718.41亿元。

2019年公司保费规模实现质的飞跃。

渠道方面,过度依赖银保。近4年公司银保渠道分别实现保费483.69亿元、752.29亿元、767.13亿元、701.55亿元。对标同期,个人营销渠道分别实现保费6.85亿元、8.4亿元、10.72亿元、10.92亿元。

虽说保险行业如今个人代理渠道受阻,银保吃香,但长久以来前海人寿一直依靠银保挑大梁。公司渠道保费差距悬殊,个人营销短板不容忽视,毕竟一条腿走路走不快。

过度依赖银保渠道也带来了手续费及佣金过高的难题。

财报显示,同期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分别为22.38亿元、48.43亿元、46.12亿元、40.42亿元。

盈利方面,2018年-2021年,公司净利表现大起大落。4年间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7.31亿元、5.77亿元、11.39亿元、2.46亿元。

不难看出,公司2020年净利“疯涨”,仅时隔一年就高位跌落触底。追根究底,公司盈利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近4年,公司投资收益和净利走向大致趋同。2018年-2021年公司投资收益具体表现为115.69亿元、78.39亿元、159.58亿元、85.91亿元。

同样受此影响,2022年一季度公司投资收益指标大多以负开头。净资产收益率为-9.76%,总资产收益率为-0.63%、综合投资收益率为-0.83%。

同期,前海人寿净利和投资收益表现正相关,1季度公司净利润亏损23.2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41.12%。

偿付能力方面,自去年以来,公司偿付能力呈现趋势下滑。

从季度来看,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依次表现为91.02%、87.98%、78.55%、79.16%、66.39%;同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0.27%、131.58%、130.98%、130.1%、110.17%。

7月,银保监会公布了偿二代下,第一季度末行业偿付能力。被纳入审核的180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4.2%,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0%。

其中,人身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9.3%;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6.6%。

根据监管要求,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或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的保险公司,将作为重点核查对象。

而前海人寿偿付能力远低于行业平均,足已被纳入重点核查对象之列。

并且公司已经连续7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级。

偿付能力告急,前海人寿亟需输血救命。奈何公司大股东如今自顾不暇。

前海人寿和大股东钜盛华同属宝能系。宝能系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陷入流动性危机,直至今日旗下多家企业涉失信被执行股权拍卖。

7月,前海人寿大股东钜盛华和宝能系深业物流公司作为公司债券发行人,因未按规定及时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被深圳证监局采取监管措施。

眼看外部“输血”无望,不同于其他保险公司股东增资或发债“补血”,前海人寿只能另辟蹊径开启了减持套现之路。

2021年以来,前海人寿陆续减持明星电力和合肥百货;今年5月前海人寿及一致行动人钜盛华再次出手减持华侨城,套现3.81亿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59de1678eb59aa3508a1db14dd8b5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