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新质生产力内涵与变革探索

2024-06-11     新华社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技术赋能的传媒领域,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深刻重塑着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模式。过去十年,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移动媒体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跃迁,共同构筑了一个即时、互动、可视化、全球化的信息环境。随着颠覆性技术如人工智能的兴起,尤其是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涌现,传媒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正经历一场革命性创新。在向智能传播转向的历史节点下,传媒生产力如何产生质的飞跃?如何决定传媒生产关系的重构?这是亟待回答的命题。

一、新质生产力的孕育探索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变迁的最活跃因素,是可能的潜在力量和新生的现实力量之合力。[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足见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2]简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公开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含义远不止于生产力的增长,它代表着生产方式的革新、效率的飞跃、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

在中国整体发展的推动下,在传媒业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的当下,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提出和内涵创新恰逢其时,它引领了“传媒新质生产力”概念和内涵的深化,指导了新质生产力理念在传媒行业的具体应用,同时也为科技创新促进我国新闻传播学变革与创新提出新要求,为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进而聚焦智能传播体系的质与效,谋划新的方向。

二、传媒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随着技术驱动的增强,传媒新质生产力正逐渐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了深入探讨传媒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以下将从来源、组合和效果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并从“新”与“质”两方面总结其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传媒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并为传媒行业的持续繁荣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传媒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来源、组合、效果

为了解读传媒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首要任务是明确对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准确透彻的理解。

一是来源。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这表明,传媒新质生产力的兴起,首先需要前沿传媒技术的支撑和推动。其次,在传统生产要素中,劳动者、土地、资本和技术是核心组成部分,数据则作为新兴生产要素被提出。与之对应的是数字媒体,也就是数字经济在传媒行业的表现形态。生产要素配置指生产要素的组合搭配,而新质生产力代表创新性重组各种生产要素。传媒新质生产力将数据与各种传统生产要素搭配起来实现创新性配置,例如数据与劳动者结合为数字记者。与传统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不同,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与传统要素结合时产生了乘数效应,即数据的加入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飞跃。将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深度融合,有助于释放传媒业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社会价值。此外,传媒新质生产力必然出现于传媒产业转型的大潮中。文化与科技的持续融合不断推动媒体战略转型迈出新步伐,我们需要顺应趋势,大力发展传媒新质生产力,才能不断生成“好作品有好传播,正能量带动大流量”的优秀作品。

二是组合。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要理解传媒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同样也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从劳动者角度来说,要将传媒劳动者升级为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掌握新质生产力资料的应用人才,即推动传媒人才向数字化、智能化、融媒化方向转型,培养掌握数字技术又懂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传媒人才。从劳动资料角度来说,关键要掌握核心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这些都是推动传媒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媒体要不断更新优化技术基础设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传播环境和用户需求。从劳动对象角度来说,既要挖掘现有劳动对象的潜力,做好现有内容类型的生产;又要创造新的劳动对象,加强跨界融合,不断尝试新的传播形式与内容,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实现精准传播与个性化服务。

三是效果。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也意味着,前文所提及的生产要素将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创造出更多价值。在新媒体传播实操中,这点尤为明显。以视频制作为例,传统的方式需要人工拍摄、剪辑与后期,制作一条新闻视频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但如果借助于先进传媒新质生产力,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图片、音频或视频,就可以极大加快内容的生产速度与发布效率。

(二)传媒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新”与“质”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延伸到传媒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也可以从“新”和“质”两方面来进行分析。“新”指新技术、新产业、新形态,体现在不断创新的先进技术,例如大数据、云技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了媒体内容的创作方式,同时增强了媒体的生产效能。“质”指的是本质、品质,反映在媒体产出质量的全面跃升,包括内容生产与传播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更精准传达主流价值、更有效地引导舆论,先进手段更优化地进行新闻核查,多元路径更高效治理网络空间,以及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

传媒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在媒体融合领域的具体应用,通过将先进媒介技术融入媒体业务各环节,实现“策、采、编、审、发、评、馈”全链条技术赋能。传媒新质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工具的升级,既有助于传媒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转型和发展,又有效促进媒体深度融合。

三、传媒新质生产力的表现与发展路径

在当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传媒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成为推动传媒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通过横向布局和纵向回溯,可以感受到传媒新质生产力在技术、内容、运营和组织四个维度创新发力之深,并且与过去十年媒体融合历程紧密相连。在此基础上,传媒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发展路径正在形成。

(一)横向布局维度,纵向回溯时空

以横向视角解读传媒新质生产力,可见其发力点正遍布多个维度,加快实现全面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内蕴,主要体现为“科技驱动”“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等紧密联系、相互形构的新生产力观上。[3]与之呼应,传媒新质生产力也通过多维度发力,构建新型传媒生态。

一是技术革新。劳动工具作为劳动资料的核心,其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在推动劳动资料向高智能化转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传媒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应当着重提升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劳动工具的使用效能,通过革新劳动资料来优化内容生产的流程和分发机制,为传媒产业运营注入新动力,进而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质量,促进传媒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同化发展。

二是内容出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媒体生产坚持“内容为王”导向,以先进技术深耕优质内容。在这个智能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代,媒体正站在新起点上,探索如何以技术驱动拓展内容创新的边界。在智能内容生产与融媒体内容制作等方面,个性化、可视化、互动化已经成为新的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够精准捕捉用户需求,构建细致的用户画像,量身打造个人化的新闻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经过数据训练,能够凭借算法生成模型,自动生产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内容,目前越来越多的媒体已经接入AIGC工具,辅助内容生产,增强可视化水平。另外,人工智能可以实时监测用户对媒体内容的反应,通过智能交互、在线调查等模式,让用户主动与内容进行互动与反馈,此举既能提升用户的使用趣味性,又能辅助媒体及时获取用户反馈,进而优化内容创新策略。

三是运营创新。近年来,我国媒体不断强化智能技术应用布局,拓展“媒体+”的运营模式,积极探索“媒体+政务服务商务”融合发展新道路,发挥媒体在信息传播、政府治理、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媒体+政务”领域,新媒体技术正在重塑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模式,通过引入智能客服机器人,为民众提供快速且精准的政策解读和办理指南,提升政务服务的响应速度与用户体验,进而优化公共服务质量。在“媒体+服务”领域,媒体应依托数字技术对接公众需求,打造移动综合服务平台,做细民生服务;发挥技术优势,净化网络生态,加强舆论引导;畅通与民众互动渠道,借助分发、人机对话等技术搭建受理平台,增强社政互动反馈,推动基层良政善治与科学决策。在“媒体+商务”领域,媒体应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媒体资源价值变现,打造“优质原创内容+增值服务”产业链,向电商、云直播、文旅、教育、游戏等领域延伸,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事业引领产业、产业反哺事业”的良性循环。

四是组织焕新。当新质生产力介入媒体工作的各个流程,与之相关联的组织体系与人力资源安排都将焕然一新,在体制机制整体变革以适应生产力变革基础上,可着力在两方面形成抓手。一方面,媒体需要重新规划智能时代的组织结构,在数字化转型中大力调整传统劳动力资源配置。例如,新华社专注于以技术赋能内容与形式创新推动媒体融合,以技术创新打造精品融媒体产品,走在我国媒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合方面的前列,打造了“智能化编辑部”“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等,将人工智能引入新闻生产,在智能采集、智能加工、产品生产、智能审核、智能分发、智能反馈的全链条中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传媒产业的智能化进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积极牵头成立了“央视听媒体大模型”研发共同体,并通过揭牌仪式宣布了其人工智能工作室的正式成立。此工作室将整合总台的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资源,依据节目制作的需求对“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进行深度训练,旨在迅速提升其针对特定业务的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创新且高效的视听节目创作大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快建构更加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着力挖掘能够与人工智能技术共舞的媒体新生力量,培育促进媒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激励员工创新思维,让每个人都成为推动传媒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

以纵向视角回溯传媒新质生产力的前世今生,会发现传媒新质生产力与媒体融合十年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共同描绘了传媒产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背景下的深刻变革。

培育和发展传媒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自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媒体融合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有余。在十年媒体融合历程中,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各类媒体积极贯彻媒体融合的战略方针,实现了从技术革新到管理创新,到塑造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进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许多媒体日渐致力于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各个环节的应用,这标志着传媒新质生产力在智能化全媒体转型道路上的关键作用,也为媒体行业的未来指引了明确方向。

(二)传媒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传媒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一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战略。

从宏观层面来看,在应对传媒行业发展的复杂局面和重大任务时,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确保传媒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国家战略同步,同时注重顶层设计的完善与执行,以推动传媒产业实现质的飞跃和高效融合。传媒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针对我国媒体发展中的短板,尤其是媒体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各类新问题进行改进。传媒新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紧密结合我国媒体的发展现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我国在媒体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良好的顶层设计高度相关。传媒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加强战略统筹规划,完善技术顶层设计,在统一技术系统、技术标准与技术语言的基础上推进后续融合,提高利用效率,以“技术一体化”走出一条自主可控的技术驱动之路,避免因技术顶层设计不协调不全面而弱化技术赋能。

从中观层面看,要推动传媒产业向深度融合方向进一步迈进。传媒产业的深度融合与转型升级要求我们重新整合数据、信息等新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重组,充分激发传媒产业内的人才、用户和内容资源的潜力,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运营质量和效率,推动产业向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创新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确保科技创新在传媒产业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将新生产要素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真正融入传媒产业各环节,确保技术革新为传媒产业带来实质性效益。

从微观层面来看,媒体需要发挥技术人才“头雁效应”,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随着传媒产业中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变革,我们迫切需要构建起一支适应传媒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人才队伍。在新质生产力中,技术驱动占关键地位,掌握数字技能的劳动者也将从众多从业者中脱颖而出。对媒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创新招聘与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现有团队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更需要积极引入技术专才,为团队提供新鲜血液,激发团队新思维与新举措,进一步推动技术和内容的转型升级。虽然这一过程会让媒体在前期面临诸多挑战,如重新规划人才吸引与留存策略、建立灵活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人员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培训等,不过,一旦克服了这些困难,将会为传媒新质生产力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结语

随着传媒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媒生态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媒生态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传媒行业内部各个方面与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互动,例如内容生产分发、用户互动反馈、监管与伦理完善、商业模式创新等。可以展望,传媒新质生产力将会构建起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共赢未来。

传媒新质生产力的深入探索更是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对媒体发展的要求。传媒新质生产力标志着我国媒介技术创新、传媒产业布局、传媒产业系统升级进入新阶段。国内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媒新质生产力的壮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保障。我国媒体应当在充分吸收和总结过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传媒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以推动传媒产业的良性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创新、实践探索也为我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遵循,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和规律总结以及理念创新恰逢其时。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发展节点,我国传媒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挖掘新质生产力在传媒发展领域的重要意义,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长风破浪、未来可期。(作者曾祥敏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瑶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3JZDZ03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3]邓玲.习近平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内蕴及时代意义[J/OL].学术探索,2024-03-11,10:27:1-8.

[2]周文,李吉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社会科学辑刊,2024,(02):114-124.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5期

原标题|《智能传播语境下传媒新质生产力内涵与变革探索》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刘益帆(实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5588abaafde461effa6d1c20d79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