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茱莉
有位年轻朋友,近两年总被耳鸣困扰。去看耳鼻喉科,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
在医生建议下,开始接受心理咨询。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开始回顾自己的童年。
讲着讲着,就泪流满面。
原来,她有过一个充满了动荡与不安的童年。
她说,用一句话形容她父母的婚姻,就是:“日子过又过不好,离又离不了。”哪怕父母之间并没有冲突,日常对话也都像是在吵架。
长大一些后,她似乎练就了一颗大心脏。哪怕下一秒父母就要撕打在一起,她心中也不会有太多波澜。但问题也出现了:
她发现自己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经常会跑神。
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
再到后来,挥之不去的耳鸣令她备受困扰。
也是在心理咨询室,她才知道,原来像她这样的人不少。
临床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太多不和谐,大人说话语气总是很难听,那这个孩子的潜意识,就会自动关闭掉一部分的听力能力。他专注听课和学习的能力,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受损。
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呢?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听过太多指责、难听的话,他长大后更可能出现耳鸣的情况。
显然,不好好说话,不仅会破坏我们当下的幸福感,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下一代获得幸福的能力。
难怪一位心理学前辈这样说:好好说话,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风水。
好好说话的家庭,有多让人羡慕?
身边一位男性亲戚,说话从来都是慢条斯理,而且跟爱人有商有量。
大到家里购置房产、买车子之类,小到今天吃什么、家里买什么牌子的洗护产品等,他都会和妻子沟通,夫妻协商一致后,才会再去做最后的决定。
有人笑他“妻管严”,认为他“不够男人”,缺少大丈夫的权威感。
类似的话传到他耳朵里后,他都只是笑笑,再淡淡地回应:“家庭又不是一言堂,只能一个人说了算。这个家,是我和我爱人共同的家。”
好些年过去。
当初笑话他的那些人,家庭各有各的难处。他们的小家庭却一直和和睦睦,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还认识很多把孩子养得很好的父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是坚持好好说话的人。
举个例子。是我们小区里的一个女孩,今年14岁了,从小到大一路优秀,典型的“别人家孩子”。
女孩的爸爸妈妈日常对话,都是慢慢地、和和气气说出来的。两夫妻面对孩子同样有足够的耐心。
跟孩子说话,会使用“请”“谢谢”这样的礼貌用语。
如果孩子某个行为欠妥当,他们更不会劈头盖脸地批评,而是温和地说:
“想一想,我们之前怎么约定的来着?”
或者“我不建议你……,因为……”
很认真地去跟孩子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规矩,把自己的观点客观呈现给孩子,然后给孩子留下独立思索和权衡的空间。
打从女孩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这样跟她沟通。
如今,这个女孩成长得落落大方,心理素质也特别高,在学校内外参加比赛什么的,从没因“情绪不稳定”掉过链子。
这背后的心理学逻辑是:
当一个孩子从小就不必担心被责骂,确信自己会被父母公平合理地对待,笃定自己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关心和支持,那么这个孩子的大脑就不用被恐惧、以及被其他干扰的念头占据,这样她就能把全部的心力,都放在自我发展上头。
有时候,育儿真的就是这么简单。
好好说话,真的太重要了;而不好好说话的杀伤力,又太过于沉重。
正如《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所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一位好友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家庭接连生了4个女儿。生到第四个时,做父亲的连看都懒得看孩子,名字也没给取。平日里,就直接唤“老四”。
老四从能够说话和走路开始,就表现得格外乖巧,尤其懂得看父亲的脸色。
两三岁的小孩儿,看到父亲干完活儿回到家,就会跑去给爸爸拿这个、递那个,小心翼翼地讨好着。但是做父亲的从没停止过对这个孩子的嫌弃和吼骂。
“老四”4岁那年,忽然生了一场重病,还没来得及看医生就死了。死之前,小小的肚皮鼓得老高。
家里的其他三个孩子一致认为,老四是被“气死”的。
这是个真实故事。讲述人,就是“老四”的一个姐姐。
这位老姐姐如今都儿孙满堂了,但她依然忘不了夭折的那个妹妹,以及来自原生家庭的严重创伤。
好好说话,可能只需我们转个念,放下执着;只需要我们压低声调、放慢语速……不好好说话,却能轻易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
所以,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尤其为了下一代的命运,我们也应该把“好好说话”这件事,当作我们此生的必修课。
比如:
每次当你情绪失控、口无遮拦的时候,记得深呼吸。如果依然很难控制,那么暂时离开,等自己情绪调整好了再去面对爱人和孩子;
尽量就事论事,不要随意贴标签、翻旧帐;
说话的时候声音放低一些,不要扯着嗓门;
放慢语速;
非原则的事情,不要和家人争辩;
……
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周星驰扮演的零零发,自己怀才不遇,心里窝火,回家就朝妻子大呼小叫。
妻子说:“我又没得罪你,你干吗拿我当出气筒?”
零零发答:“因为我跟你熟啊!”
这句话,真的太戳心了。
太多人都会掉进这个认知的误区里,总是在自己最在意的、也最爱自己的人面前肆无忌惮,言语粗暴,甚至让人伤透了心。
逻辑难道不应该是:正因为你是我的家人和亲人,所以才更要好好说话、且行且珍惜吗?
还是这句中国老话说得好:“家净人安,福气自来。”
共勉。
—— End ——
作者:茱莉,凯叔讲故事资深主笔。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55804f67202db959d0932f8374993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