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东西都喜欢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买车也是,花同样的钱能得到更好的品质、更多的配置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可是汽车结构很复杂,有很多品质和性能是我们无法直接体会到的。一些车虽然配置稍微差一些,但厂家可能在看不到的地方投入了更多的成本,说到底这部分钱其实还是花在了消费者自己身上,所以我们买车的时候不能完全只盯着配置看。
但是有些车企或许并不这么想,他们的名气很大,消费者认可度更高,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些厂家的车型配置缩水的同时在看不见的地方或许并不比其他品牌做得更好,这样就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认可度来获取更高的利润了。
我认为对于一台十万级别的车来说,如果下面这几个配置有很多都给不到,那就真的有些缺乏诚意了。
现在有些车还只有主驾驶位车窗支持一键升降,副驾驶、后排车窗都是点动控制,也就是说你想让车窗玻璃移动就必须一直按着车窗升降按钮,这非常不方便,特别是车里只有驾驶员一个人的时候这样操作还会影响开车。
而四门车窗一键升降其实并不会增加太多成本,因为绝大多数车辆的车窗都是基于LIN信号的网络控制,车窗按钮只负责发信号,控制系统电脑根据信号自动控制车窗电机的工作,四门车窗一键升降也就是把升降按钮换一下,控制系统稍微升级一下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都锁好车了才发现某个车窗或者天窗没关好,有些车有遥控钥匙控制车窗升降的功能,这时候只要持续按住锁车键,3秒钟后车窗、天窗就会自动关闭。如果没有这个功能,那么每次熄火后发现车窗没关都得上车打开点火开关然后去手动关闭,非常麻烦。
其实这个功能也不会增加太多成本,对于大部分车辆来说只要在控制系统里增加一部分控制代码就能实现。
LED大灯光型好、同等功率亮度高、同等亮度功耗低,灯珠寿命长,效果很不错。而卤素灯是靠电热丝在炽热状态下靠热辐射发光,电能大多数都转化成热量了,效率很低,为了得到足够的亮度就只能增加灯泡功率,结果发热量又增加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灯丝会逐渐消耗。
所以不管是从安全上还是效果上或者是节能减排上来说,十万级别的车配备LED大灯才是最佳的选择。
前排侧气囊位于前排座椅侧方,前后排气帘位于车辆侧方车窗上沿,这些气囊在发生侧面撞击时可以有效地保护乘员安全。因为侧面碰撞时车身首先受力,而人体由于惯性的原因会暂时保持静止,结果在剧烈的撞击下人体就会快速撞向车身侧面,导致严重的伤害。而侧气囊、侧气帘能最大程度降低伤害。
而如今买车的人越来越多,新手也越来越多,十万级别的车型又是消费潜力最大的市场,可以说配备这些气囊无形间会拯救更多的生命。
经常跑高速的话定速巡航还是挺有用的,可以暂时解放双脚,对车速的控制更加精准。而且定速巡航其实也不算太先进的技术,因为现在的发动机都是电子节气门,定速巡航理论上只需要一个控制手柄,然后在发动机控制系统里增加巡航控制的功能代码就行了。
如今大多数十万级别的家用车其发动机控制系统内都集成有定速巡航控制的功能,只要装上控制手柄就能用,只是有些厂家不给低配车型安装罢了。
多功能方向盘一般都集成了定速巡航控制、多媒体控制、行车电脑显示控制等功能,在行驶中可以使驾驶员更方便快捷地对车辆的一些功能进行操作。
比如行驶中需要调节音乐的音量,如果有多功能方向盘的话驾驶员根本不需要转移视线,直接用手盲操就可以搞定。但是没有多功能方向盘的话就要手动调节,这必然要转移视线,不仅不方便,还增加了危险性。
行车电脑显示屏位于仪表盘上,可以显示车辆相关的一些信息,比如车速、瞬时油耗、续航里程、平均油耗等。
早期的行车电脑显示屏以段码式LCD屏幕为主,这种屏幕就像以前的电子表屏幕一样,在屏幕上预先设置好发光段,然后拼凑出需要显示的内容。这种屏幕成本低,但显示的内容很少,因为它只能按事先设定好的图形进行显示。
而如今这类显示屏在十万级别的车辆上几乎难觅踪迹了,因为它功能太弱,视觉效果太差。现在主流的行车电脑显示屏都是彩色液晶屏幕了,这种屏幕和我们的手机屏幕差不多,界面美观、色彩艳丽、显示的内容非常丰富,还提供了一个对车辆进行个性化设定的人机交互界面,使用体验远超段码屏。
在半坡起步时坡道辅助功能可以帮助驾驶员更好地控制车辆,避免熄火、溜车。其实这个功能和自动驻车一样,都是基于ESP实现的,并不需要额外增加什么硬件配置,目前有ESP的车基本上都有这些功能了。如果没有,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开车时有个舒适的坐姿非常重要,对于十万级别的车来说起码要给驾驶座配备一个电动调节的座椅,这样在行驶中驾驶员可以更方便、精准地对坐姿进行调整。
而传统的手动座椅调节对于十万级别的车来说真的过于寒酸了,不仅看起来不够档次,调节起来也更麻烦,特别是行驶中调节还会增加风险。
这个就不同多说了,电动调节的后视镜用起来比手动的要方便得多,因为手动调节的左侧还行,右侧距离太远,驾驶员要探着身子去调整,但这样就无法观察调节效果了,调个右侧后视镜要来来回回折腾好久,行驶中就更不用想了。但电动调节就精准方便多了。
另外再带上后视镜自动折叠,这样停车时不用两边跑着去叠后视镜,行车中通过狭窄路段时也不同自己下车叠后视镜了。
传统的汽车雨刷有点动控制、间歇、低速、中速、高速几个档位,这种控制方式其实已经比较落后了,因为每个档位雨刷的工作频率都是相对固定的,有时候并不能完美配合。
比如下小雨的时候,4秒钟刷一次最合适,但间歇模式工作间隔为6秒,频率太低,我们已经看不清路面了雨刷还不动弹。而低速模式工作间隔为3秒,频率太高,雨刷容易干磨。
而雨量感应式雨刷就好多了,可以自动检测挡风玻璃上的雨量从而控制雨刷以最合适的频率工作,既不会影响视线,又避免雨刷干摩擦。
车内后视镜可以帮助我们实时了解后方路况,对提升驾驶安全有着很大的帮助。但这个后视镜特别容易受到后车远光灯的干扰而产生炫光。
为了应对这个情况就有了后视镜防眩目功能,普通的防眩目功能就是一个拨杆,可以控制后视镜镜片的角度,改变光线反射角,但这样我们也无法再看到车后方的情况了。
而高级点的就是自动防眩目后视镜了,它的玻璃颜色深度会自动调整,在防眩目的同时还能清楚地观察后方路况。
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其尾部会形成一个低压区,气流会在这里汇聚。在雨雪天气车轮溅起来的泥水很容易附着到车尾部。
而两厢车、SUV、MPV车型的后窗玻璃刚好就位于这个区域,在雨雪天气很容易被弄脏从而影响视线。所以对这类车来说配备后窗雨刷器是硬性需求,只是相关法规没有强制要求,所以有些厂家就在这里节约起成本了。
倒车时盲区最大,潜在的危险最多,倒车影像无疑是最有用的配置,它使驾驶员可以直接观察车辆后方的状况,极大地提升了倒车时的安全性。
而车头雷达也是很有用的配置,特别是对于新手司机来说。因为车头也存在很大的盲区,有时候车停在人多的地方可能会有一些小朋友在车前面玩耍,有些司机起步时不注意的话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而车头雷达则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
以上这些配置其实并不会增加太多成本,但是能给我们用车带来更好的体验、更安全的保障。而且家用车消费的主力就在十万级别这个区间,销量高、保有量大,如果以上配置能得到充分的推广,那么从长远来看必然对整个汽车行业的配置水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