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挣钱多,大家早就见怪不怪了,“日赚208万”已经成为大众对明星的普遍印象。
除了唱歌拍戏、商业代言之外,搞副业也是很多明星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名利、权势、物欲高度集中的娱乐圈,明星的副业可谓是多种多样。
和过去扎堆开饭店、做LP、成立娱乐公司不同,如今进军潮牌成为更多流量明星的选择。
明星做潮牌本无可厚非,但不乏一些明星利用粉丝经济“割韭菜”,却不重视产品质量。
最近,鹿晗就陷入了这样的争议。
一款车工差劲却售价1500元的衣服,是这起舆论风波的导火线。
有位博主发视频吐槽,鹿晗主理的潮牌一件外套售价1500,质量却很差劲。
做工粗糙,走线不精密,到处是线头。
该博主有6年服装设计师的经验,据她的估算,这件衣服的成本只有60元。
也就是说,这件衣服可以血赚1400元。
随着话题#鹿晗潮牌遭吐槽#冲上热-搜第一,网友对鹿晗的“声讨”也甚嚣尘上。
面对发酵的舆论,品牌方很快回应表态:任何从官方渠道购买的消费者,均可7天无理由退换。
品牌方的态度还算诚恳,所以舆论逐步控制往正面的方向发展。
然而,鹿晗本人的回应,让局面反转了。
他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连发两条动态:“还是键盘侠好当,哈哈哈”,“键盘侠,好羡慕你们,真厉害”。
文案均与“键盘侠”有关,疑似回应网友对他所主理潮牌的吐槽。
一石激起千层浪。
网友们纷纷表达不满:“你衣服质量不好,别人还不能说了?”、“没有明星的钱好赚”、”为什么不敢发在微-博上”......
除了国内网友吐槽之外,外网也沦陷了,鹿晗海外社交平台的评论区清一色的吐槽声。
潮牌打上明星标签就能卖出更高价格,无可厚非。
只要不违法,消费者可以接受适度的溢价,但离谱的“天价”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那么,究竟是谁在助推明星潮牌“割韭菜”的现象?
鹿晗事件,不免让人想起2个月前引发口诛笔伐的欧阳娜娜。
去年年底,欧阳娜娜自创品牌nabi推出的产品,因定价太高而被质疑利用明星光环“割韭菜”。
nabi牌产品有多贵?
拿浴袍和睡衣来说,标价988元(还不包邮)。
还有两双袜子168元,一副眼罩148元,一条围巾388元......价格令人倒吸口冷气。
然而这些高价产品,被扒出使用的布料很廉价。
有业内人士称,这件浴袍的成本价在50元。
即便加上包装设计、品牌授权等因素,市场价最高也不超过300元。
但是nabi牌却定价在988元,很多网友吐槽是在“割韭菜”。
欧阳娜娜曾宣称花了三年的时间来搞潮牌,然而“三年磨一剑”的成品却这么拉垮。
巧合的是,吐槽鹿晗潮牌的博主也曾测评过欧阳娜娜的浴袍,估算成本只有85元。
凭借《苍兰诀》一夜爆火的王鹤棣,也因为自创潮牌被嘲讽急着“割韭菜”。
他不仅在直播间亲自带货,还邀请明星好友帮忙宣传。
有欧阳娜娜“天价”浴袍在前,大家最关注的还是价格。
当时,针织帽定价366元,最便宜的连帽卫衣666元,卫裤价格在500左右,鞋子普遍要1000+。
想要凑齐一身王鹤棣同款穿搭,至少要2000块。
这个价格,实力劝退一大波月薪三千的打工人。
不过一分钱一分货,如果真的物有所值,那也是能咬咬牙入手。
但看这些产品基本上长一个样,只有颜色和价格有区别。
唯一的设计,就是品牌的logo刺绣了。
值得一提的是,想要拥有偶像同款,光有钱没有运气也是白搭。
因为购买方式是抽签,王鹤棣解释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希望粉丝理性消费。
然而首轮卖了500单后,品牌方又宣布开放购买名额。
据悉,王鹤棣是在去年8月底《苍兰诀》收官一个月后注册个人潮牌的。
也就是说,从走红到卖货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
这个火速卖货,定价还贵的操作,引起很多网友的吐槽,不少粉丝还脱粉了。
实际上,在他们之前,也有很多翻车的例子。
吴某凡被全网封杀前,曾在2018年推出个人首饰品牌。
一条大金链卖两万,比某奢侈品同款式项链高出好几倍。
耳钉是店里最便宜的,但最低也要580。
关键主打的两款项链,材质是合成宝石+925银。
据悉,925纯银的参考价格在3.5~4元每克,国内生产的合成宝石一般每公斤就几百块。
有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士爆料,项链成本就208,纯纯“割韭菜”。
选秀节目出来的黄明昊,在2020年也推出个人潮牌。
他表示初心不是赚钱,而是做国潮产品,让更多人来体验。
但定价时还是上千元,一件印着简单字母的长袖T恤,都卖到了669元。
颇为讽刺的是,不到两年该品牌就关闭线上门店,之前上千元的服装降价到百元。
明星潮牌翻车不断,为何割韭菜屡屡成功?
明星潮牌翻车的现象,出了好多回了。
为什么后来者还是敢定这么高的价格,做冤大头的粉丝不断为偶像买单?
一是,内娱对明星的宽容度太高了。
之前,吉克隽逸让大家对艺人宽容点的发言,让很多网友感到愤怒。
她的一番“卖惨”显得十分矫情:
“做艺人很难,要漂亮还要吃不胖,要有专业能力还要扛住压力。”
与之相对的却是她私底下晒出的奢华生活,着实讽刺。
要说对明星,内娱那可是宽容太多了。
如今的内娱,从业的门槛是越来越低了,借用章子怡的名言,那就是:
“难道演员是一个最低级的职业吗?所有人都要来这里分一杯羹!”
明星的专业素养,也是越来越欠缺。
“绝望的文盲”的现象无处不在,艺人们闹出的“文化笑话”一个比一个离谱。
拙劣、油腻、木头般的演技泛滥成风,各种假唱乱唱层出不穷。
这是一个明星艺人不需要职业素养,也能火的时代。
因为即使是演得再烂,唱得再差,字再不会写,依然会有粉丝为他们冲锋陷阵。
道德作风有问题的,避一避风头后还能以别的方式复出。
好比“你是我唯一的姐”的创始人丁泽仁,被站姐爆料私生活混乱的他,最近就在杜华安排的直播里试水复出了。
内娱的宽容让当明星这件事变得很容易,遇到丑闻有公关出面善后,业务能力不行有粉丝无条件的维护。
二是,内娱明星身价越来越高了,连带着追星成本也高了。
这些年,因为资本的强捧和粉丝的追捧,很多明星的身价水涨船高,收入动辄上千万。
明星身价一涨,连带着粉丝的追星成本也高了,甚至到了离谱的程度。
比如前面提到的秀人丁泽仁,据传有个站姐给他前后砸了不少钱。
结果他不仅不好好搞业务,还很心安理得地花站姐的钱,最后站姐脱粉还扬言要报警抓站姐。
明星的演唱会票价动不动就几千块,连音乐节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相比之下,泰国和韩国的追星性价比就高很多。
如果是在泰国,一万五就可以与泰国明星零距离同游。
除了合影的基本福利之外,还可以和明星一起吃饭,玩游戏,游艇约会。
如果是在韩国,见一次李钟硕也只要55000韩元,折算成人民币只要300元。
不仅能见李钟硕本人,还能免费拿到周边,他站在门口亲自发的那种。
并不是说泰娱和韩娱这种艺人服务就是完全对的。
只是艺人在泰娱和韩娱就是一份职业,和粉丝之间完全是平等的关系。
而内娱,明星则是高高在上,粉丝把偶像当作“神”一样。
三是,内娱追星文化越来越畸形。
以前的追星,好比1993年赵丽蓉和蔡明、郭达表演的小品《追星族》。
蔡明饰演的追星女孩,狂热到天王开车经过时溅了自己一身泥点子也幸福。
如今在内娱,这种追星热不仅没有退,反倒是烧得更糊涂。
应援、P图、控评、撕×,一应俱全,饭圈文化可以说是越来越畸形。
而为了维护偶像的事业,粉丝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为了割更多韭菜,后援会和一些大粉会联合起来,用话术pua粉丝掏钱。
“一根口红的钱都不舍得出,也好意思说爱他?”
“他这么努力,粉丝怎么能拖后腿?”
“他什么背景都没有,只有我们了。”
在长期的pua下,粉丝投入越来越多的真金白银和时间精力,陷入了盲目的自我感动中。
更有甚者做出违法行为,为了冲专辑销量去组织粉丝借贷。
他们利用空洞的话术、注水的数据、集资换来的销量,营造出某某明星风评很好、人气第一的假象。
这种假象为的是掩盖实力不足的真相,一群蒙着眼的人在一戳即破的泡泡里狂欢。
内娱一些明星,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了
如今,娱乐圈套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潮牌生意已经成为粉丝经济的一部分。
与演戏、唱歌等本职工作相比,做潮牌无疑更轻松、更简单,赚得也更多。
既能赚钱又能博粉丝眼球,何乐而不为?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明星,在主业混得风生水起时,也同时参与着潮牌生意。
当然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的明星潮牌,也不是说,要抵制明星做潮牌这件事。
但放眼望去,认真做潮牌的明星还是太少了。
而且很多都是冲着割韭菜去的,“吃相”难看,物不匹价。
隔行如隔山,既然要做潮牌,那就要拿出做潮牌的专业态度。
明星潮牌依赖明星本人的形象和知名度,如若不好好经营,不仅让粉丝寒心,也毁了自己的口碑和路人缘。
而这种枉顾质量,急于捞钱,短期套现的行为,对于一个明星来说是极为短视的。
这样的行为,只会直接导致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因为他损耗的不仅仅是外在的路人缘,更是在扑倒自己内在的作为艺人的“信仰”。
如此潮牌,也可能成为终身的嘲牌。
如此偶像,还能发光吗?
青石电影 | 梅理卿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