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谥号“灵”,人们的心里就不禁咯噔一下,凡是被它盯上的国君基本上都“不灵”,十之八九不得善终。郑灵公就是如此,他即位还不到一年,就“魇暴死”了。
魇,就是民间传说中的“鬼压身”,意思是说,郑灵公睡梦中被鬼压死了。
当然,所谓“魇暴死”只是照顾郑灵公面子的说法,真实的情况是他被人用沙包给活活闷死了。凶手是一个叫“公子宋”的人,他杀害郑灵公的理由居然是因为一碗甲鱼汤。
某一天,公子宋和公子归生受邀入宫。刚走到宫门口,公子宋的食指不由自主地跳动起来。公子宋大喜,他对公子归生说:“今天好口福,一定有好吃的东西等着咱们。”
咱也搞不清楚这伙计哪来的这个特异功能,后人因此还创造了一个成语——食指大动,比喻有美食出现的预兆。
公子归生将信将疑,等进了宫才发现,公子宋的食指简直就是高灵敏度的探测器,真的有一鼎美食正等着他们。简直怀疑,“食指”的命名就来源于公子宋的特异功能。
原来,楚国给郑灵公送来一只巨大的鼋,郑灵公心情大好,下令炖了,并邀请朝中的大佬们进宫一起分享美味。
公子归生彻底服了,他在大殿上替公子宋的食指大做推广宣传,公子宋则一脸傲娇地向众人展示着他那根神秘武器。
看着公子宋得意的模样,郑灵公突然“脑筋急转弯”:你不是自吹食指大动就一定能享受到美味吗?我偏要恶搞你一下,让你的神奇武器失灵。
于是,等甲鱼汤做好被分给众人时,郑灵公故意使坏,唯独缺了公子宋那一份。
这个场面很好玩,所有人大快朵颐地吃肉,咝咝哈哈地喝汤,唯独提前预测了口福的公子宋傻傻地在一旁竖食指。
面对嘲讽的眼神,公子宋怒了,他冲到大鼎跟前,把手指伸进汤锅蘸了点汤汁吮吸起来,那意思是:你不是不分给我嘛,我自力更生,也算是喝到汤了。
这个故事又成了一个成语——染指于鼎。
正常情况下,郑灵公应该赶紧终止游戏,否则恶搞就成了恶斗了。可郑灵公玩过头了,他觉得公子宋破坏了游戏规则,国君没有赏赐你就擅自动手,那是藐视君王。于是郑灵公大怒,发誓要杀了公子宋。
在众人的劝慰之下,事件总算没有演变为当堂互殴,一场好端端的宴席不欢而散。
事后,郑灵公把这事忘在了脑后,而公子宋的仇恨之火却越烧越旺。于是他找到公子归生:“咱联手干掉国君,换你的男闺蜜子良上位,如何?”
公子归生吓了一跳:“那哪成?即便养个牲口都不忍心杀,何况是国君?”
公子宋见公子归生不答应,便玩了个釜底抽薪,逼公子归生就范。他四处放风说:公子归生跟子良整天关起门嘀嘀咕咕,他们正在密谋废掉国君。
果然,公子归生吓坏了,只好求公子宋:“你想干啥我都支持你,只求你别再给我挖坑了。”
公子归生是郑国的执政大臣,手上捏着郑国的军政大权。得到他的默许公子宋如虎添翼,于是在某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买通侍卫潜入宫中,帮郑灵公做了个噩梦……
为一碗甲鱼汤送命,这类奇葩事在春秋时期多得数不过来。难道那个年代的人都那么“二”?当然不是,比如“甲鱼汤事件”,其背后隐藏了一道后人看不见的“暗门”,走进去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在打开“暗门”之前,我们先追问一个问题:公子宋是何方神圣,他哪来的本事,能恐吓公子归生、能轻松干掉郑灵公?
我查了一下史料,公子归生是郑文公的儿子、郑穆公的兄弟、郑灵公的叔叔,公子宋的出身却没查到。但从称呼来看,他应该是郑穆公或者郑文公的儿子。
如果您有幸出现在“甲鱼宴”上就会发现,所谓的朝中重臣都姓“姬”,要么叫“公子某某”,或者“公孙某某”,都是郑灵公的血亲。
这不奇怪,因为春秋时期就是个“家天下”的治理模式,周天子的卿大夫是天子的叔伯兄弟,各诸侯国的卿大夫都是国君的叔伯兄弟。
也就是说,那是一个以家族为基础的权力结构,国君是家族利益的代言人,国家的权力由国君与家族的各房大佬们(公室子弟)共同执掌,而不是帝制社会时期皇帝一言堂的格局。
比如公子归生,作为执政他就掌握了郑国的军政大权,手上的实际权力一点不比郑灵公低。
好了,现在可以打开“暗门”了,“甲鱼汤事件”背后的逻辑是:郑灵公与公室子弟之间矛盾重重,有人支持郑灵公,有人希望推出自己的代言人,国君的位置危如累卵,甲鱼汤事件仅是导火索!
郑国当时的政治格局相当混乱,郑文公在位45年,天天忙着甩仔,儿子多得不计其数。因为“家天下”的模式,每个儿子就代表了一股政治势力,所以晚年的郑文公被儿子们搞得头晕脑胀。
后来他一咬牙一跺脚,连杀了两位太子,又把所有的儿子们全都驱逐出境,仅留下太子子兰(郑穆公)。其实子兰也不是郑文公心目中的人选,而是受到晋文公的威逼,迫不得已才立了他。
郑穆公即位后,兄弟们又陆续回国“辅佐”国君。郑穆公虽然不像老爸那么高产,但史书明确记载的就有十三个,其中七个儿子后来演变为世代控制权力中枢的七个家族,即大名鼎鼎的“七穆”。
这些历史背景说明什么呢?它表明,公子宋就是郑灵公的反对派代表人物之一,公子归生也一样,他最想支持的人选就是“七穆”之一的子良。
原来郑灵公从即位那天起,就一直坐在火山口上!可惜这家伙脑瓜“不灵”,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竟然因为一碗甲鱼汤激化了自己与公子宋的矛盾。
原来如此,“甲鱼汤事件”仅仅是导火索,“家天下”模式下的公室势力是火药桶,它早晚会被点燃!
其实,不光是正果如此,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是如此,比如鲁国有“三桓”,齐国有“国高二氏”,楚国有“屈景昭三族”,晋国前有“曲沃桓叔”,后有“六卿”等等。
一碗甲鱼汤,背后不光是故事,全是文化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