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长津湖》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装备不足、通信不足、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以钢铁般的意志打败美国侵略军,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当然, 用一部电影来表现长津湖战役,肯定是不全面的。真实的长津湖战役历时近1个月,无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美军第1师,第2师,都在交战中付出了惨重代价。其中由宋时轮、陶勇指挥的9兵团原本久居江南,一切战备训练都是为了解放台湾。由于朝鲜军情紧急,部队还没有来得及换冬装就直接开过鸭绿江,进入预设战场。而朝鲜又遇到极寒天气,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度。但志愿军就是这样穿着“单薄的衣服”,硬是把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赶到38线以南,完成了战略任务。
在美国军史上,他们称长津湖是“一个永载战争史册的名字,一场名副其实的地狱之战。”尤其是令美国人引以为豪的陆战一师,在长津湖畔遇到了强劲对手。他们说:“如果美国第2师在清川江的溃败还只能算是被打了冷枪,那么长津湖一战则让交锋的两军真正认识了彼此,冰天雪地,枪炮嘶吼,一直以来所向无敌的陆战一师险些全军覆没……”志愿军的猛烈攻击,迫使美军王牌部队开始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01
美军北上过程很顺利,死一般的宁静,令士兵们感到莫名恐惧
作为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指挥官,麦克阿瑟一开始就错估计形势,他认为中国人不会参战,或者就算参战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他狂妄地相信美国士兵会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回家享受晚餐。然而,当士兵们越是深入朝鲜北部,他们看到的景象与远东司令部里麦克阿瑟的想象完全不同。
首先是极端的寒冷。
当美军第2师第38坦克连的连长吉姆·辛顿行军至清川江边时,呈现在眼前的就像战争爆发前的地狱:四处层峦叠嶂,狂风怒吼,温度一直在下降,而可以预见的是,明天会比今天还要冷。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不说士兵们的保暖,就是保持坦克的正常行驶都很困难。他非常担心严寒会“冻死”自己的坦克,因此,他只能让手下每隔一小时就启动一下发动机,以保证坦克随时处于充电状态。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坦克每次都能行驶,因为履带经常会冻住。他只能用后面的坦克推一下前面的坦克。而在更多时候,他经常觉得自己要“冻住”了,以至于多年后辛顿在见到他的士兵朋友们时,还会说道:“你解冻了吗?”
但是,严寒的天气还在其次。给辛顿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太顺利了,偶尔也会产生几次交火,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死一般的宁静。就像辛顿多年后所说的那样:那种宁静让人毛骨悚然,几乎是一种完全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宁静,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坦克兵,辛顿连续几天派手下出动小型的L-19侦察机,寻找中国军队的踪迹。但连续几天他一无所获。这让他颇为费解。在此之前,美军第8团已经在云山遭遇过中国军队的伏击,这种恐惧曾让很多比经验更丰富的老兵无法入睡,就更不用说他了。尤为主要的是,前进的顺利让他的部队越拉越长,甚至每个团之间,每个营之间,每个排之间都间隔开了一段距离。辛顿很明确地感到:自己已经被人控制了,周围的群山像狮子的大口,想一口吃掉他们。
与辛顿同样感觉的还有美军第15野战炮兵团的侦查员保罗·奥多德。他经常乘坐一架小型侦察机去寻找中国军队的下落。有一次他发现一行脚印伸向一座茅屋,他马上开火,但茅屋里面没有任何反应。每次侦察机在进行三四个小时的侦察后返航,他都是一无所获。但他坚信,中国军队就在附近!当你不注意的时候,他们就会突然出现,把美国最精锐的部队打得七零八落,随后又消失地无影无踪。这种宁静和寻找中国军队的无果,令美国士兵们神情紧张。
他们说:
你根本就想像不到我们当时的处境有多危险,根本就就不堪一击。我们仿佛骑在一只小羊羔身上走路,每前进一步,这只小羊羔就变得愈加疲惫,无力支撑我们的重负……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一种不祥的感觉始终挥之不去,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在向未知的深渊走进一步。
无论辛顿还是奥多德,他们的感觉是准确的: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们!没错,此时志愿军就埋伏在群山之间,密切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对“联合国军”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携带着大批重武器的“联合国军”步履瞒蹒跚,每前进一步,都更加进入志愿军的伏击圈,也更加成为他们的活靶子。就像辛顿说的那样:“这正是中国人设计的包围圈,他们正在导演一场预料中的进攻。”
1950年11月末的一个下午。志愿军的总攻正式打响。除了东线的史密斯军团还没有达到预设战场外,处于西线的美军已经浑然不知踏入了志愿军的陷阱。对于美军来说,这是一场赌博,因为他们还天真地相信麦克阿瑟的话:中国人不会来!但此时,他们要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代价。
在美国士兵的回忆里,当战斗打响时,他们听到了一种奇怪的音乐。“这是我听到的最奇怪的音乐。”辛顿命令所有坦克驾驶员关闭发动机,这样可以更清晰地听到整座山谷萦绕的“音乐声”。“这太奇怪了,它似乎是唱给我们听的小夜曲,嘲笑愚弄着我们。这首音乐似乎来自天外,让我毛骨悚然。”后来,辛顿和他的士兵们终于看到中国军队从四面八方涌来,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人是用音乐发布命令的!但是不管怎样,志愿军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战斗正式开始。
02
到处都是中国人,西线整个美军第2师已经溃不成军
与麦克阿瑟不同,志愿军的指挥者们,无论彭德怀还是宋时轮等人,都对与美军的交锋高度重视。志愿军很明白自己的弱点:后勤保障能力不足,武器现代化水平不足,部队机械化程度不足,通信手段不足……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不同,志愿军必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打法,要善于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调动。因此一动不如一静,麦克阿瑟的狂妄正中彭德怀的下怀:没有制空权我们就昼伏夜行,大距离穿插到敌人的后方或者侧翼,寻找敌人最薄弱的环节实施打击,并在敌后构筑阵地,切断敌人的退路。志愿军的快速行动令美国人惊叹,他们说:“没有一个人研究过,中国人的行军到底有多么出色,多么迅速,即便是在夜间,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他们一样做得完美无缺。他们不会做很多事,但一旦去做,就做到最好!”
最先逃跑的是韩国人。“第一轮攻击刚开始,韩军就被击溃,逃得无影无踪。”甚至有一个韩国军官逃到了汉城,把一个装有鸭绿江水的瓶子送给李承晚。美国人当然没有指望韩国人,就像他们说的:“插进几只韩国部队凑凑数,会让他们的作战地图显得漂亮一些。”但是,美军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阿兰·琼斯是美军第9团的情报科长。那天深夜,位于东翼的韩国军队很快就被志愿军打垮,随后,志愿军又对美军营部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烈攻击。午夜时分战斗达到顶峰,琼斯正在团部,当时三个营传来遭到志愿军攻击的无线电报告,一个接着一个,令琼斯感觉到应接不暇:
“他们正在攻击我们……”
“噢,我的天哪,到处都是中国人……”
“我们还在坚守阵地,但中国人无处不在……”
“每次打退一轮攻击,就会招来更多中国人,对方的兵力太多了……”
“我们已经有点守不住了,中国人太多了……”
“这也许是我对您发出的最后报告……”
美国军史里写道:
每个小时形势都在恶化,让美国人陷得越来越深,似乎无人能挡。实际上,仅在最初的几个小时后里,第38团和第9团的几个营就已经被彻底摧毁;此时,相邻部队也在承受着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整个第2师已经溃不成军。
这是一种全新的打法,也是志愿军贯彻毛主席和彭总司令的军事方针:达成战场攻击的突然性。当志愿军发动攻击时,许多美国士兵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甚至还在帐篷里喝酒,这让志愿军们大跌眼镜:这是来打仗的吗?显然美国人太看轻这场战争。对于许多美国士兵来说,这是“一种地狱般的经历”,他们坚持了25分钟就开始撤退,但撤退的过程异常艰难,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半夜时分伸手不见五指,但中国人层层截杀,喊杀声震耳欲聋。多年后这种恐怖的经历还回荡在琼斯的脑海里,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志愿军经常直接冲击美军的营部,捣毁他们的指挥机关。“这种直接捣毁营部的打法只有中国人能干得出来!”琼斯说。
无论美军士兵还是他们的指挥官——麦克阿瑟、阿尔蒙德,史密斯,在面对中国志愿军时,都是一个全新的对手。麦克阿瑟一直相信中国人的兵力不会太多,虽然东线的美军与西线的美军相距几十公里,但麦克阿瑟说:“中国人无法穿越朝鲜半岛中间的崇山峻岭,因此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侧翼被攻击。”就算头脑比较理智的史密斯也说:“长津湖周边地区不适合作战,就算是成吉思汗在这里也没办法。”
但他们都错了,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早就部署好了兵力:西线的志愿军早就埋伏好,正在伏击沃克的13万军队;东线部署了15万志愿军进攻联合国军的10多万人。正像第9兵团指挥官宋时轮说的那样:“钓鱼的时候,你得先让鱼咬饵。”
志愿军钓到了一条大鱼。
主战场就在长津湖。
03
“美国历史上路程最长的退却”开始了
骄横无比的麦克阿瑟被彭德怀凶猛的进攻打蒙了。这是他应得的下场。因为即便志愿军已经与美军展开大规模战斗,麦克阿瑟仍然不清楚志愿军的总司令是谁,而彭德怀早就把麦克阿瑟研究的透底,他在司令部已经通读了《麦克阿瑟传》。“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军事智慧。
11月26日,美军西线右翼南朝鲜军被志愿军歼灭,西线左翼的美第二集团军仍然在向北方冒进,这正中志愿军的下怀。11月28日,我38军穿插到三所里,对清川江以北的美第八集团军形成了三面包围;与此同时,我志愿军东线20军、27军从狼林山脉冲出来,将东线的美陆战一师和步兵七师包围成5截!直到此时,麦克阿瑟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人已经把他的部队团团包围!
他一直看不起中国军队,认为都是些“农民军”,在现代化的美军装备面前“不堪一击”,但他现在终于明白:中国人的胃口实在太大!他立刻向美国政府报告:中国人要把他的部队“全部歼灭!”美国军史上写道:“麦克阿瑟与彭德怀交手一个月才做出第一个合乎战场实际情况的判断。而早在中国军队发出第一阶段攻击时,就已经发出警告,如果美军再向前推进,将予以迎头痛击。美军统帅竟然无视这一警告,实在令人难以理解。”由对中国军队不屑一顾,到现在“中国人要把他的部队全部歼灭”,麦克阿瑟的转变可谓迅速!
麦克阿瑟终于下令全线撤退。
清川江以北的美第八集团军立即开始向南逃窜。
10天之内,美军溃退400公里,一直逃到38线以南才勉强站住脚。
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中将在败退路上被韩国士兵的汽车冲撞,直接翻车死亡。
东线的美第10军被中国志愿军赶到了兴南港!
但是,撤退的路上绝不会这么简单,彭德怀司令员早就下令:要求士兵们把美国人卡住,不让敌人跑掉!
于是,志愿军在路上对美军展开了层层截杀!
在辛顿和琼斯的记忆里,那是一场炼狱般的撤退之旅。志愿军经常从道路两旁的山林里冲出来,近距离与美军士兵作战。辛顿说:“在朝鲜造成伤亡最大的就是近距离作战,时间非常短,而伤亡极其惨重,生死全看谁反应更快。在此情况下,志愿军的战斗力让我们自叹弗如。”
除了志愿军的截杀,由“联合国军”溃败军团造成的困难也是个大难题。韩国败军、土耳其败军,在南逃的时候丢下了大量废弃的汽车和坦克,这些都堆积在道路两旁,无形中给美军的撤退造成了障碍。
他们往往需要一边清理障碍物,一边艰难地前进。经常的,志愿军们开始射击,或者远距离用迫击炮轰炸。在撤退的过程中,道路上横七竖八散落着美军尸体和打烂的汽车。
就算辛顿驾驶着坦克,志愿军还是在道路两侧同时开火,他们已经成了活靶子!对他来说,这段撤退道路似乎永无尽头,他一直觉得,这是“美国军事史上所遭遇的最大一场伏击战。”辛顿的手腕中弹,他只得把指挥权交给一个叫梅斯的兵士。5辆坦克车开道,中间夹着几辆大卡车,他们的坦克车只能走走停停,缓慢移动。最慢的时候,美军一小时只能移动500米。而且还要经常让步兵跳下坦克车,压制志愿军的火力。不时有一辆车被击中,马上挡住其他车辆的路线,有些勇敢的美军士兵甚至想去移动这辆车,但志愿军的火力很快落在他们身上,尸体横卧在道路中间。辛顿说:“很明显,有些人还没有死去,但道路太窄了,后面跟上来的车辆毫无选择,只能从他们身上碾压过去。因为驾驶员只要一犹豫,就会成为下一个被攻击的目标,这又会减缓整个队伍的撤退过程。在这种时候,人的意识已经麻木了!”
辛顿和琼斯终于撤了出来。他们经常看到美军士兵从山口里冲出来,“似乎彻底崩溃,与其说他们是活人,还不如说他们是活死人。因为他们的肢体虽然还活动,但意识已经彻底崩溃!”
撤退的道路上总是有溃败的美军向他们招手。辛顿清楚地记得:一辆2.5吨的卡车横卧在路边,车旁边躺着一群美国大兵,向他乘坐的车辆招手,祈求他们停下来帮他们一把。“整个场面就像慢动作一样无比清晰、无比沉重。很显然,如果不帮他们,他们必死无疑!”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因为一旦停车,志愿军就会摧毁他们的车辆,再次阻断道路。于是,辛顿命令继续开车。“我一直在为沿途这些可怜的人默默祈祷,也祈求他们的宽恕。”辛顿说。
无论是辛顿、琼斯、梅斯,这些美国士兵在撤退时的遭遇,都是美军此次大溃败的具体写照。事实已经表明,狂妄的麦克阿瑟“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想法只是痴人说梦,现在他们变成了在“圣诞节前的大溃败!”
特别指出的是,被称为美国“最能打”的陆战第一师,曾在二战中多次取得胜利,是美国的骄傲。当陆战一师在仁川登陆成功时,美国媒体甚至吹嘘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师”。但是,当他们在朝鲜战场被中国军队团团包围,消息传到华盛顿,举国上下都在为陆战一师的命运担忧,人们普遍认为该师也许会就此消失。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甚至肯定地说,该师将彻底覆灭。
美国当然不会坐视陆战一师的覆灭,他们最终凭借空中支援力量撤出了一部分陆战队员,但他们在此次战役中损失1.1万多人,冻伤约4000人,遭受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一次打击。
而赫赫有名的美国“北极熊”31团则被志愿军成建制歼灭,团旗被缴获。
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美国军史里写道:“这是美国历史上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是美国建军史上最丢脸的失败!”
04
志愿军3次炸毁水门桥,美军3次修复,用飞机从日本运来8套桥梁钢架
从长津湖艰难撤退出来的美军陆战第一师,一路南下经过碣隅里、松亭里、古土里、黄草岭等地。这是南下的主要路线,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尤其是从古土里到黄草岭的这段路程最为难走,直线距离虽然只有10公里,但上下落差足有730米,一条崎岖的山路在山间盘旋,经过最重要的关口是水门桥。
水门桥通过地下水路将长津湖的水导入4个管道,送往山下的发电机组,水门桥依山而建,桥就架设在4根管道上。
当美军的大部队准备撤离时,水门桥就已经被志愿军炸毁。
由于水门桥建设在断崖上,没有别的路可以迂回,因此美军只能修复水门桥。但是很遗憾,水门桥第2次被志愿军炸毁。美国人没有放弃,他们再次修复水门桥。两辆汽车运送架桥材料从真兴里出发,由于志愿军的截击,美军的车队开进一个平坦的空地,但这个“空地”其实是一片冰冻的池塘,一辆卡车掉进水里,车上的架桥材料也没法打捞上来。美军只得重新运来架桥材料,修复了水门桥。但是,我英勇的志愿军第3次炸毁了水门桥,这一次更彻底,连桥基都炸毁了。
不能通过水门桥,就意味着美军要承受志愿军更严重的伏击。辛顿清楚地记得,志愿军凶猛的火力让美国人无力还击,其中一个炮兵车队陷入志愿军的埋伏圈,卡车一辆接着一辆地被炸毁,5辆车被炸开,5辆车正在燃烧,美国兵像卡车一样被炸得粉身碎骨。必须再次修复水门桥,否则美军就只能等着挨打!这一次,美国空军干脆从日本运来定做的车辙桥组件,通过运输机投送,一举空投了8套车辙桥组件,每套车辙桥组件重达1.1吨,就这样,美军再次修复了水门桥。
不能不承认,美军现代化装备的制造能力和空中投送能力在水门桥发挥了作用。
美国军史里写道:
最后一支在朝鲜半岛被中国人折磨得要死的部队,现在终于踏上南下之路,离开这个危险地方,他们很幸运。在陆战队历史上,他们从未经历过如此悲惨的艰辛和困苦,这简直是一次地狱之行。
结语
长津湖战役取得的伟大胜利,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场的局势。东线的美军陆战一师狼狈撤退到兴南港;西线的美第二师情况更加惨烈,美国军史里写道:“极度的混乱和无能指挥让勇敢无畏变得毫无意义。总之,当中国人对西线美国陆军,特别是第10军发动进攻的那几天,美国付出了惨重代价。”
东西两条战线的胜利,彻底把美国侵略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上,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相比,志愿军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当时中国军队统帅部认为出国作战除了没有空军掩护外,还存在4大问题:一,装备整体落后,武器五花八门;二,重武器不足,火力不够;三,运输工具缺乏,机动能力差;四,补给困难。而美军空中有飞机,地上有坦克、汽车。在陆战一师溃退的过程中,志愿军9兵团一路围追堵截,战术目的是全部歼灭。但志愿军的机动能力基本上靠双脚,最终没有跑赢美军的汽车;少见的严寒天气也阻碍了志愿军的行动,有很多兵团埋伏了三天、四天,当冲锋号吹响的时候,很多战士已经冻僵……但即便如此,志愿军还是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毛主席总结朝鲜战争经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志愿军打败了美国,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
正是靠着这股气,志愿军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多年后,当有人问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对中国军人的印象时,他说道:“他们都是好样的,很了不起的军人,他们勇敢,纪律性强,视死如归。”
只有自我强大才能令对手敬畏!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