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学毕业尽量去大城市别回家乡?这4个底层逻辑说明白了

2022-08-29   职场火锅

原标题:为什么说大学毕业尽量去大城市别回家乡?这4个底层逻辑说明白了

如果你懂“转移支付”这四个字,你就知道题主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太有良心了、也太现实了!

某中县1.8亿“打包”拍卖175家单位食堂的30年经营权。这个信息说明了什么?底层逻辑是,这个县“卖地”走不通了,县里没钱了,寅吃卯粮,竟然开始“吃”三十年后的“家底”了。这个县的年度财政收入15亿,支出55亿,缺口40亿。它根本没有造血能力,维持生计的钱来源于东部发达六省市的“转移支付”。

什么是“转移支付”?就是把经济良好的城市的“贡献”,支援经济困难的地区。吃“转移支付”的县城比比皆是,而能提供出“净利润”的省市并不多。用膝盖想一想:家乡小城连“造血”能力都丧失了,体系内的人员都靠吃“救济”过日子了,你回到家乡求职,还能有多大的发展?

所以,谈职业规划,千万不要轻易听信所谓“职业规划师”的忽悠。职业规划,只谈职业,只看工作,不看城市的现状和潜力,不是“骗人”就是“傻子”。一座家乡小城没有经济发展的后劲,工资都要靠“转移支付”,职业发展的空间能有多大?在存量博弈的小城市,你没有背景、没有实力,凭什么敢自信能吃到“好饭”?

再看大数据:2022年应届生把78%的简历投向了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78.8%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把简历投向了3%的互联网头部企业。说明什么?说明底层逻辑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些地区有潜力,人们自然就涌过去。虽然是“随大流”,但人们并不傻,因为那里钱多呀!家乡小城,眼看着慢慢在凋零,你回去就业,而且还没有人脉背景,怎么跟人家在存量市场里博弈?

所以,我有几点建议:

【一】大城市依然具有虹吸效应,小地方正在加速空心化。

按照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城市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结果,资源更加集中,机会更多,相对更加公平,总体来说,大城市随着人员涌入,依然是一个增量市场。增量市场的最大优势,就是机会更多,竞争程度相对比较小,优秀人才的发展前景大、空间大、没有上限。

你回到家乡看看,村里的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吧?镇上的年轻人都去县城了吧?县城的年轻人都去省会了吧?你回到村里,是不是家乡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县城里,几年都没有发展了吧?成片的新楼盘还有多少人再买?县城的楼价是不是正在下降?在县里求职,除了公务、事业编、国企,还有什么就业机会?靠“转移支付”吃饭的县城,工资水平能有多高?可能在未来十年,都在三四千、四五千的水平上徘徊!

如果你只是一条本科毕业的鱼,你去家乡的小河沟有前途,还是去大海里有前途?何况小河沟这种存量市场都没有你的容身之地。

【二】你考虑过灵魂安放吗?

家乡小城镇依然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看看江西国投员工周某的朋友圈吧——我怕你学习好呀!你学习再好也进不去好单位。你回到家乡小地方,能得到你梦想的“岁月静好”吗?除非你有资源和背景,考入为数不多的好单位,才能享受到家乡人情社会的“红利”,否则,别人的“红利”就是对你最大的伤害。所谓“岁月静好”,是你根本得不到的。

看过一个女生的日记,在大城市稍微混得好一点,回到家乡就被指指点点,被说成从事了见不得光的职业。回到家乡创业,没有人脉,不懂人情世故,基本上寸步难行。再看一则信息,家乡老人破坏创业者的西瓜地,创业环境并不像网上描绘得那么美好。

【三】你考虑过子女的未来了吗?

有一句话说得太现实:今天你逃离北上广,将来你还会逃回来!你逃离的大城市,将来你的子女还会“跑”回来。可是,你的子女还会重复你的老路。

我就是从小地方跳槽到北京的,十多年过去了,家乡小城的同学朋友还是老样子,工资水平还在三四千的档次长期徘徊。他们虽然都买了房子,总价值几十万,还在不断贬值。他们都想把孩子送到大城市里读书,希望孩子不要再回到家乡。可是他们知道,他们的孩子在掏空他们六个钱包之后也很难在大城市留下来。

可是十几年闯荡大城市的同学,吃了很多苦,买了房子,升值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他们有底气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继续留在大城市里发展,第二代、第三代越来越好。可是,那些留在小乡镇的同学呢?他们的孩子都在拼命想逃离家乡,可是,孩子们更难留在大城市。

【四】大城市与家乡小城之间是一条单向路。

大学毕业,千方百计到大城市闯荡吧。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平台高、薪酬福利好、没有天花板,正如一句名言:人不能没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假设梦想破灭了,毕竟你也挣了一些钱,再回到家乡,也能买一套房子、留一点积蓄、找一份工作,还是可以过上平凡生活的!

但是,大城市与家乡小城之间是一条单行线。你大学毕业后,还可以利用应届生的身份找到正经工作,干几年后实在留不下,你还可以回家乡。但是,你大学毕业先回家乡就业,干几年后再想回大城市,就很难再融入大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