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情与义
——走近陈云生烈士与他的战友们
作者:黄松光
2022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我随着红色文化采风团来到温州市山福镇潮源村,走近了曾是笔者无数次报道的人物之一陈云生烈士和他的战友们,进一步揭开了一段血与火、情与义的故事。
高山农家出英烈
陈云生出生在地处海拔500米高山的原属瓯海县双潮乡利八坑村(现为鹿城区山福镇潮源村),8个兄弟姐妹,男丁中排行老二。1981年冬,18岁的陈云生听从祖国召唤,与包括藤桥籍11位青年在内的100多名温州小伙子一起,来到了西子湖畔的陆军某部军营。3年紧张的摸、爬、滚、打生活,使他成为了合格的军人,并服从组织需要,从战斗班到炊事班当“伙头军”、“猪官”。1984年冬,正当他与战友们面临即将退伍之际,中越边境燃起了战火,驻浙陆军某部被派往南疆执行战斗任务。
时针指向1985年2月11日凌晨。“嘀嘀嘀”报话机传来呼叫的清脆信号,攻打老山541高地140阵地的战斗命令下达。已是副班长的陈云生,带领排雷突击组像离弦的箭勇猛地冲出战壕,用爆破筒排雷,为部队开辟通道。他不顾一切安危冲在最前头,被敌弹击中负伤,身子一摇晃倒了下去,鲜血从伤口淌了出来。突击组的战友看到他负伤了,急忙扶起他,并要背他下火线。他推开战友的手,大声喊:“不要管我,大家快冲啊。”他仍拿起冲锋枪,挣扎着向前冲,时而卧倒,时而跃起。“轰隆隆”——敌炮弹在山坡上爆炸,一发炮弹在陈云生身边炸开,他的手臂、头部、胸部、腿等被弹片炸得血流如注……年仅23岁陈云生英勇地牺牲了。事后,他被追记二等功,被追认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出征誓言记心中
1985年初春,奉命第一批奔赴云南老山前线、同在一个团的陈云生、周跃南等11位藤桥籍战友,在训练场的国旗下,将11只手叠在一起郑重承诺:谁为国尽忠牺牲,我们就替他尽孝,为他父母养老送终。
战场上的环境是极端恶劣和危险的。地处亚热带山区的老山战场潮湿、闷热、天气阴晴不定,更严峻的是与敌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真刀真枪地作战。当陈云生牺牲的消息传来, 周跃南等藤桥籍战友悲痛万分,同仇敌忾,立下誓言为他报仇!
当3月8日令温州兵永远骄傲的日子到来:从这天起,整个参战部队从排、连到军部全部换上了温州籍战士当通讯兵,用特殊的温州话与各参战部队传达战斗命令,使敌人的“耳目”瞎了,确保了我方通讯畅通无阻,奏响了正义的卫国战歌。
周跃南首上战场,即毙敌三名,弹无虚发,荣记三等功,事迹和照片登上浙江日报一版。战壕里佩上勋章,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庄重的军礼。战后请功,作为代理排长的周跃南,因为指挥灵活、作战英勇,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队伍的有生力量,荣立二等功。
周跃南荣立三等战功时授章
虞尚义担任代理排长在老山前线坚守一年,带领战友们歼敌25名,其中个人歼敌5名,被部队誉为“打不垮,拖不烂”响当当的模范排长。战斗凯旋,因他指挥出色,作战勇敢,荣获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破格提拔为排长,并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特授“人民功臣”称号。然后,他奉命到南昌陆军指挥学院学习后破格提拔为连长,一直升任某部装甲团副团长。
人民功臣虞尚义
浴火疆场,经历无数的枪林弹雨,林金明、李胡崇、黄志栖因英勇作战,分别荣立了二、三等功。当周跃南和战友戴上鲜花受到祖国和家乡人民夹道欢迎,或登台作英雄事迹报告时,心情就十分不平静:因为自己的战功奖章上有着战友的血,是战友们一起用生命换来的。
战友情深认爹娘
谁为国尽忠牺牲,我们就替谁尽孝!从战场归来的周跃南,部队批准保送他上军校。但是,他再三考虑后,谢绝了上军校机会,提出退役返乡。部队领导一再追问原因,周跃南回答:“回家,尽孝!”
1985年底,当周跃南退伍回乡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约上战友黄志栖、徐益华,跋山涉水步行3个多小时,来到陈云生家。此时他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分别是40年代入党的父亲陈周兴、母亲温善妹和多个子女住在一间破旧的偏房里,由于地处高山,家里除微薄的农业收入外,一贫如洗。见到两位老人,三个退伍兵噙着泪花说:“虽然云生走了,但我们还在,我们都是你们的亲儿子啊!”左一声“妈”、右一声“爸”,面对烈士遗像,他们抱在一起痛哭。然后,他们还每人掏出200元,资助老人的家庭生活。
长相思忆莫相忘
此后,周跃南成了瓯海区公安分局民警,黄长江成了瓯海区民政局干部,阮志刚成了瓯海区工商局干部,黄志栖成了鹿城区工商分局干部,林爱忠当起了民企老板。无论周跃南与战友工作多么繁忙,每年均选择在“七一”“八一”、元旦、春节等前后去探望老人,在老人家过一次特别的“特殊的党组织生活日”,并每人交一笔200元的“特殊党费”。
虞尚义、林金明、李胡崇虽然留队上军校或被提升为干部,但他们每次回温州探亲都不忘去看望老人。从部队转业后,虞尚义成了温州市财政局干部,李胡崇成了温州市纪委干部,林金明成了瓯海区卫生局干部,更加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带着钱和食物、衣物等,跋山涉水前去探望老人。
1998年“七一”前夕,来自永嘉县的战友陈钙寿、徐益华、金元奇等获悉陈云生的父母年迈体弱时,立即从永嘉赶到温州,与周跃南等5人一起专程前去探望。次年1月19日,来自瓯海、鹿城、永嘉三地的24人聚集开战友会,特地将陈云生父母接到藤桥镇,与众“儿子”一起聚餐。次日,他们还将代表24位战友心意的2000元钱让老人带回家改善生活。
践诺生死之约,这份真情感动很多人。曾率部参加南彊作战的驻浙某团原团长、温州军分区原司令员邹学甫获悉周跃南等战友的感人事迹后,专程从杭州来到温州寻访陈云生烈士家,随即也加入到“认亲”的行列。
道义铁肩34载
陈云生原有兄弟姐妹八人。陈云生牺牲后,陈家几个儿女为了生活各赴异乡打拼,平时少有机会回家探望父母。倒是周跃南等战友,成了老人最亲近的“儿子”。无论平日工作多忙,清明、端午、八一、中秋、春节,周跃南都会约上战友,一同上山看望老人,送去生活物品。每次到家里,周跃南都会细心观察,缺什么就默默添置什么。
2006年清明节前夕,周跃南约上7位战友将“父亲”“母亲”接到温州翠微山祭扫烈士墓,并送上1500元慰问金。进入寒冬,周跃南挂念住在高山上老人的寒暖。与周跃南平常在一起参加晨练的金立成、包陈青等市民,听说要去看望烈士父母,也主动要求加入了探亲队伍。深山交通不便,夏天就带去凉席蚊帐,老人家喜欢穿纯棉的白色汗衫,他就走遍小街巷专门去买;冬天送去厚厚的棉被;电视小了,就换个尺寸大的;台风快来了,就爬上屋顶翻瓦补墙……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周跃南成了陈家的一分子, “舅舅”、“二哥”,成了他在陈云生家的称呼。
2008年3月,80岁的“父亲”陈周兴病故,周跃南专门请假,按照当地习俗为老人当“孝子”,料理后事。此后,看着独自留守深山的“母亲”,周跃南决定为她安个新家。他牵头找战友筹资,和陈家儿女一起凑钱,为“母亲”建起两层小楼,安上水电,不时送去柴米油盐。为了方便联系,周跃南还专门为“母亲”买了一部手机,手把手教会老人使用。她每次生病,他总是在最短时间内赶过去,把老人带下山就医。
2011年11月,周跃南给“母亲”打电话,电话响了很久一直没人接听。“不会出事吧?”周跃南立即驱车往山上赶。一进家门,看到她在灶旁烧菜,才知道是虚惊一场。
随着八坑村的村民陆续迁居山下,周跃南和战友早就商议让年事渐高、独自在山上的“母亲”温善妹搬下居住,但温善妹就是不答应,说是舍不得离不开山上,还说搬到他地居住也人地生疏。2013年春节刚过,周跃南和林金明等战友再次上山探望“母亲”时发现村里几乎没人住了,便四处寻找可上“母亲”安度晚年的地方,结果在双潮敬老院找到新住所,选择住宿条件最好的三楼一间面积15平方米的单间。正月十八,周跃南等上山将“母亲”接到敬老院,安顿好新居,然后还隔三差五地给老人打手机问寒问暖。5月12日是母亲节,他又特地跑了多处商场,为“母亲”买来了新桌、椅和夏时换用的三套衣鞋等,并买了一台21英寸长虹牌液晶电视机。
后来,“母亲”温善妹不慎摔断了腿,行走更不便,周跃南又与老人子女商量,将“母亲”接到藤桥镇居住。此后,周跃南便是隔三岔五去探望。每次离开,“母亲”总是目送着车子离开,这让周跃南心里有种酸酸的感觉,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替牺牲的战友照顾好老人。
周跃南与“父母亲”在一起
周跃南与昔日战友们一起上山孝敬老人
2019年3月16日,周跃南接到“母亲”温善妹病危的消息,驱车赶到藤桥,守着“母亲”安详离世。而后他一直忙碌着料理丧事。出殡时,披麻戴孝的周跃南和虞尚义、李和崇、林金明、阮志刚、黄志栖、林爱忠、黄长江、金荣一路送行。然后,周跃南和金荣、虞尚义、黄志栖还带着鲜花,来到温州市翠微山烈士陵园陈云生的墓前祭拜:“云生,今天我们过来看你,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总和你说放心,我们会照顾好你的父母。今天,我们终于完成你的嘱托,有始有终,养老送终。请你放心,我们以后还会来看你,你也安息。”周跃南深情诉说,似乎长眠的烈士能够听到。
这一段践诺生死之约的佳话响彻瓯江两岸,周跃南和战友们被评为“2005年度温州十大感动人物”特别奖,组委会给他们的颁奖词是:“一声声亲切深情的呼唤,抚慰着烈士父母的心,一次次殷切真挚的探望,诠释了战火凝结的友情。
周跃南和战友们荣获“2005感动温州十大人物”
中国国防报刊发周跃南事迹版面
8个儿子一对爹娘,一场生与死的传承,一段情与义的佳话”。周跃南先后荣获“第三届浙江省道德模范”“浙江好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十大最美退役军人”“中国好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荣誉。他的事迹被拍成了电影《最美的承诺》。此外,周跃南还拿出自己的积蓄1万元,在市慈善总会设立“老山战友慈善微基金”,发动更多的战友加入该微基金会抱团行善,帮助更多的烈士遗属。
作者简介
黄松光,温州市人,从事新闻报道工作40年,撰写新闻稿件5500多多篇。新闻报道被国家、省、市报刊采用,100余篇作品获全国、省、市新闻奖。先后担任区委办副主任、瓯海区委报道组长,《瓯海民政》主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瓯海报》总编,瓯海区新闻中心主任、总编辑、党组书记,兼任区文联主席、瓯海区记协主席。出版专著《话说温州人》《叙说温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