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顾
换季来袭,在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邹旭教授的诊室中,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据了解,今年50岁的唐先生已罹患高血压多年,血压控制时好时坏,而就在最近这段时间,唐先生总是感觉到反复头晕,精神不振,甚至还伴有心律不齐、心慌等症状发生。而更为严重的是,邹教授在接诊查体中发现,唐先生的高血压情况已严重影响到其心脏功能,在确诊心脏问题以后,唐先生也感到疑惑,自己仅仅是血压高,但为何会引发心脏危机?邹教授还告诉我们,生活中像唐先生这样的病情并不少见,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心平气和”,究竟邹教授是为这位病患解决难题的呢?我们又该如何做到教授所说的“心平气和”呢?一起去今天的《健康大问诊》找寻答案!
邹旭
广东省中医院
心血管科 主任医师
门诊信息:
周一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门诊3楼
周二上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康复楼5楼
周四上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西区5楼
高压导致心脏危机
病患情况介绍
邹教授表示该患者在就诊的时候,就主诉自己已经患有多年的高血压,由于高血压控制的效果不好,加上最近换季气温突降,所以经常会感觉到头晕胸闷,甚至已经引发心脏的问题。
高血压和心脏之间的关系
心脏是泵血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将氧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由心脏收缩时的最高压力和心脏舒张时的最低压力组成。正常的血压水平对心脏功能至关重要。而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因为心脏需要更多的力气来推动血液流动,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厚,继而使心脏扩大,心脏功能发生障碍。同时,高血压是会损害我们人体的冠状动脉血管的,所以容易出现动脉硬化的情况,使心脏供血不足,增加冠心病心绞痛的风险。
中医对“心”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为“心主神明”生理基础,神依附于形体而存在。心将中焦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微化赤为“阴血”,流于脉中;化神而为“心阳”,起推动心脏搏动、血液运行的功能;阴阳相抱,故曰“心主脉,脉舍神”。血脉调和顺畅,精神才能易于安静专一,若气血失和,则神无所依附。临床上,心血虚的患者常会有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安的表现,继而可导致血压升高。
正常心脏和高血压心脏影像图
正常的心脏其室壁是不厚的,而且弹性好,收缩有力,如果是长期血压控制不好,会导致其左室肥厚,左房左室增大,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减弱...
三味方剂治疗
初诊
初诊时该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头晕、精神不振、失眠、双下肢畏寒,口干口苦,皮肤瘙痒、少许胸闷心悸等。
治疗方剂—泻心汤
泻心汤具有清热泻火、护心降压、通便的功效,服用时每日1剂,水煎服,饭后服用,先服用1个月,避免使用鸡蛋、牛奶、麦片等,避免食用红烧肉等肥甘厚腻之物,每日规律监测血压情况。
复诊
复诊时该患者血压有明显好转,头晕胸闷症状也得到改善,但是舌暗淡,苔白腻,脉滑数,而且仍有少许胸闷心悸,下肢畏寒,失眠未得到改善。
治疗方剂—五苓散
五苓散具有温通心阳、利水渗湿的功效,服用时尽量选择饭后服用,避免伤及肠胃。
三诊
复诊结束后大概过了一个月,患者来到邹教授诊室这进行了三诊,这一阶段他的精神状态已明显改善了非常多,下肢畏寒、口干口苦这两个症状也得到了减轻,睡眠好转,血压偶有轻微波动。
治疗方剂—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具有护肝降压、和解少阳的功效,服用时尽量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心平气和”巧预防
“心平气和”的含义
“心平气和”是中医的养生之本,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宋代苏轼所著的《菜羹赋》,原文为“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用中医理念通俗讲,就是说人的情绪在不急躁、不生气、很平稳的时候,气血运行会保持很通畅,也就是身体最健康的状态。相反,情绪波动大、很剧烈时这个平衡协调的状态就会被打乱,就会出现非常混乱的局面。心平就是心要像水一样平静不动。气和就是气的运行和谐顺畅,该升的升,该降的降。“心平气和”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来说,非常重要。
“心平气和”药膳—三仁护心粥
三仁护心粥是由酸枣仁、柏子仁、小麦仁组成的一道药膳,该药膳具有养心安神,宁心降压的功效,同时失眠患者也可以服用三仁护心粥。
制作方法
取酸枣仁12g 柏子仁9g 小麦仁200g,先将前二味打碎入砂锅,加水适量煎煮3次,将滤汁合并,用药汁慢火煮小麦仁,煮成稀粥;待粥煮至熟烂时,加冰糖稍煮即可食用。
“心平气和”茶饮—清心安神茶
清心安神茶具有清心火、疏肝解郁的功效,生活中可以适量饮用。
制作方法
取莲子心3g、干玫瑰花5g,将两味药材300ml温开水泡服即可饮用。
“心平气和”穴位
这两个穴位在睡前进行按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定心神,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改善血压气血问题,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在按揉的时候,以劳宫穴摩擦涌泉穴, 按摩10分钟以上,以足心产生温热感为衡量标准。
执行编辑:竹心有天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