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刷完《人生之路》,简单讲,我对它的大结局是满意的。
第36集,在高加林知道高考顶替的真相后,高双星的做法挺鸡贼。他给高加林下跪,说“我只能拿我的命向你赎罪”。
高双星有罪,但罪不至死。他这样说,证明他想要道德绑架高加林。
然而,高加林根本不吃这一套,他要用法律武器来制裁高双星。
后来,高双星父子主动自首,与其说是真心悔过,不如说是道德绑架失败后的无奈之举。
于情于理,主动自首对高双星和妻儿来说,都是及时止损的良策。
毕竟,高考顶替是事实,高加林也拿到了实锤,与其对簿公堂,不如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然后,故事转向几年后,高双星和高加林的和解,拍得颇为动人。
第一集,高双星和高加林从家到学校,飙车。飙车戏有细节,高双星搭巧珍的拖拉机,靠作弊手段赢了高加林。
高加林回到教室,高双星面不改色地说,“我赢了,你请我吃粉。”
这是塑造人物,也在暗示人物命运,只要能赢高加林,高双星不介意作弊。高考顶替事件,和飙车戏一样,证明高双星的底线很低,只要能赢高加林,他不介意作弊。
在结尾处,高加林和高双星从学校到家,他们不再飙车,加林不再是那个心高气傲的年轻人,高双星也洗心革面,开启新的人生。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个结尾余味悠长。
此外,高加林讲课,高双星听讲。这一幕是在呼应第27集。
第27集,高双星是前途无量的天之骄子,高加林是拼尽全力留在上海的报社打工人。高双星让高加林帮巧珍的忙,他会站在高处,像发号施令一样让加林做事。
高加林仰视高双星,因为他知道,大学毕业生高双星有居高临下的资本。
第37集,高双星承认高考顶替,他也受到法律的制裁。两人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逆转。
但是。高加林却没有像当年的高双星那样居高临下和他谈话。这说明高加林已经是个谦卑的人。
为什么说已经呢?
因为22岁的高加林,心气特别高,他求巧珍帮马栓找工作,会特意站在高处让巧珍做事。
岁月改变了太多人,高加林被打磨成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人生之路》开播后引起争议,因为和原著小说相差太远。这是事实,但这不应该是影视剧的原罪。
因为小说用的是文学语言,影视剧用的是视听语言,两者叙事的媒介不同,夸奖一部影视剧遵循原著,就像夸赞一朵花有大白菜的斤两。
我能接受《人生之路》的大胆改编。
看完这部剧,我才肯定,《人生之路》的主角其实是高加林和刘巧珍,他们两个人都有非常强悍的生命力。
刘巧珍想要嫁给高加林,后来却嫁给了马栓。她接受了马栓,然而,马栓却因车祸英年早逝。
苦难没有打倒巧珍,她像高加林一样,挺过了人生中的一道道难关。
在这里要点赞一下李沁的表演,几年以后的巧珍,她的嗓音已经沙哑,里面布满了岁月的沧桑。
巧珍和加林没有成为一家人,但是,他们活成一家人的样子,这个处理我很喜欢。
《人生之路》有个容易被忽视的设定,血亲关系不是爱的必然。
高明楼让高双星偷走高加林的人生,其实是一种用爱伪装的毒药。人品不行的高双星禁不起诱惑,然而,他也确实活得很煎熬。
高明楼和高双星的父子线,其实是对血亲关系的质疑。
高加林和刘巧珍没有成为一家人,然而,在巧珍生命中的最难捱的时刻,是加林照亮了他的人生。他们没有家人关系,但是,他们的感情已经胜过血亲关系构筑的家人了。
编剧对亲密关系的理解,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此外,高加林和陈方明的友情线,简直就是童话啊。
同样是高加林的好朋友 ,高双星和陈方明形成鲜明的对比,高双星是高加林的负资产,陈方明则是高加林的绩优股。
如果没有陈方明,高加林在真的错过了留在上海的机会。在杂志遭遇瓶颈后,是陈方明帮助高加林转向网络升级。
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这是原著《人生》引用《红岩》中的话,其实,我更喜欢陶杰在《杀鹌鹑的少女》的一段话,分享如下。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当然,《人生之路》的结尾也有不足之处。
比如说,高三星的形象太单薄,他和巧玲那点纠结,让剧情变得有些水。
比如说,对高加林人生命运有重大影响的叔叔,露一次面,再也不见了。
比如说,高加林的恩师景老师,自从高加林到了上海后,他也没有任何消息——高加林不是忘恩负义之人,他回宽州县城,如果和景老师见一面,会更好。
比如说,那个给加林指点迷津的德顺老爷子,也没有任何交代。
或许,我也可以自作多情地给编剧找补,这就是人生,有些人来不及告别,就真的再也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