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镇上老人们有‘有女不嫁莲花坝’的说法,因为这里太穷了。经过农业结构调整,如今的莲花村已截然不同了,大伙腰包鼓起来了,不少人在城里买了电梯公寓,日子越过越滋润。”
——马华清
马华清,1948年11月24日生于思蒙镇莲花村。家里五姊妹,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却没办法读书,一是因为没钱,二是因为全乡都找不到一所学校。1958年,10岁的马华清开始读一年级,教室是当时的牛棚子,1959年教室搬到生产队公房,读了一学期后又搬到一个社办孵小鸭的抱房,1960年又搬到一个木工厂,1964年,马华清终于在莲花中心小学顺利毕业。这就是马华清难忘的小学时光:读了六年书,搬了五个“学校”。
牛棚学校
忠诚教育,无悔岁月
1983年马华清任莲花乡副乡长,分管教育工作,当时的莲花乡连一所小学都找不到,马华清看着家乡的孩子们无法享受和同龄人一样的教育水平,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所以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莲花乡的教育现状,而首要难关就是改善校舍环境。
上个世纪80年代末,马华清带领大家对莲花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新建了土墙结构教室,学校总面积约2亩。将原幸福大队小学更名为莲花乡中心小学。1996年响应全国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号召,撤并了莲花初中,将原初中合并到小学,新建了教师宿舍楼,并将原土墙结构的教室改建为砖木结构,学校总面积增加到15亩。
莲花小学旧址
2009至2015年间,学校拆除原小青瓦教室,新建了食堂、门卫室和塑胶跑道操场,崭新的教学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此莲花的孩子在自己的家门口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新建的莲花小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华清的付出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莲花初中教育排名从1984年眉山县倒数第2到1992年跃至第2名,并连续保持了10年!这其中质的飞跃,马华清和并肩奋战的教育工作者功不可没。
莲花小学仿佛是马华清一手带大精心培育的孩子,现在的莲花小学,设有教学班6个,在职教师15人。近年来,学校教学成绩一直名列东坡区前列。莲花乡学龄儿童入学率也从以前的不足10%提升到了如今的100%。
莲花小学的华丽变身只是眉山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眉山地区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义务教育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逐步加强,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18年,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9年。
小小茶叶让村民钱袋鼓起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马华清退伍回到莲花乡政府工作。那时候莲花乡非常贫困。“有女不嫁莲花坝,一个土堆打十八下。”这是在思蒙镇“40”后、“50”后中流传的一段老话,描述的就是当时的莲花乡土地难开垦,农民收入低的情况。当时任莲花乡党支部书记的马华清每天日思夜想的就是“如何把我们这种边远地方的经济发展起来”。
1982年马华清和同事们规划经济作物用地
如何发展?发展什么?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都难以选出一条群众自觉配合、积极响应的路子。直到九十年代,中央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力度,马华清响应中央号召,下大力气组织发动群众,采取大会,小会,家庭,院坝等形式座谈形式,然后集中群众意见,决定在当时的莲花乡发展栽种茶叶长效收益的项目。马华清还花半年时间组织全乡的户主到外地参观学习取经。趁群众积极性高涨之时,顺势而进,以点带面,让第一批典型引路,群众得到了实惠,自然干劲就足了。
1998年莲花乡开始发展茶产业,当时茶叶种植占地约三百亩,1999年后发展速度惊人。至今,莲花乡茶叶种植占地已达5000亩以上,年总收入5000万元以上,扣除百分之三十的成本,4000多万元的收入都由茶农主和摘茶劳务者所得。老百姓的钱袋鼓起来了,生活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莲花村采茶丰收季
马华清说,“有女不嫁莲花坝”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大家退休了有社保,生病了有医保,家庭困难了有低保。咱莲花的老百姓日子越过越滋润。”
我们总是不理解为什么老一辈的人
会如此珍惜现在的生活
现在才明白
他们这一辈
和共和国同年岁
真正尝到了 人生的滋味
酸甜苦辣 ,此生无悔
他们追随着祖国成长的脚步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向他们致敬!
来源:李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