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筑起最坚实的防线,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等待救赎的灵魂,他们就是监管民警。
当疫情来临,他们积极响应,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日夜坚守在高墙电网之中,面对“特殊”人群,凭着心中的大爱和对事业的热爱,坚守岗位,履职尽责,默默奉献。
严尚明是叙州区看守所的一名管教民警,今年52岁,是一名退伍军人。在这场抗疫战斗中,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我是党员也是老兵,让我带头上
老严曾是一名武警战士,1999年转业到公安系统,先后在观音派出所、天池派出所工作,2015年9月到叙州区看守所工作至今,在监管战线也算是一名“老兵”了。
面对疫情,他深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后,公安部党委提出了“公安监所防疫标准高于社会面工作标准”的要求,看守所不仅要确保安全无事故,还要严防疫情在监所发生。
为了确保监所绝对安全,从2月1日起,看守所调整勤务模式,将全所警力一分为二,一半警力连续在岗15天,剩余一半警力在家隔离观察15天。
连轴转的勤务模式对看守所全体民警都是一个挑战,所内民警都年龄偏大,且身体不同程度患病。此时,已连续值班三天的老严主动向所领导申请,要求参加首轮15天连续值班。
他对所领导说:“我是一名老党员,曾经也是一名军人,组织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个时候尽管安排就是。”回家收拾好衣物、备好药品,老严匆匆与妻子交待了几句,就迅速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
2月9日,上级通知又再次调整勤务模式,老严表示他还可以再接着上班,这样的话他将连续上班26天。
所领导关切地问他:“身体吃得消吗?还是换一下吧。”“没关系,我52岁,在看守所还算是‘年轻同志’,扛得住!换其他同志,他们还要先隔离14天才能上岗,人手也不够。”
就这样,老严开始了自己新一轮的勤务上班。期间,他从未叫苦叫累,兢兢业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确保了看守所“零疫情”“零事故”的阶段性目标。
尤其是特殊时期,更要让他们感受高墙内的温度
连轴转的勤务模式不仅延长了民警的在岗时间,也大大增加了民警的工作量,平时由四名管教民警承担的工作现在由两名管教民警承担。
老严主要负责8个监室、 130多名在押人员的主管工作,工作量是平时的两倍。
为消除疫情期间在押人员的疑惑和恐慌,老严主动给在押人员讲形势、讲政策,并通过让在押人员看电视、新闻等形式,打消在押人员的焦虑,每天告知他们家人的健康情况,让他们感受到管教民警对他们的关心。
通过反复讲、深入讲,让在押人员慢慢放下恐惧和浮躁,为创造稳定良好的监所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0岁的在押人员刘某,自从知道发生了疫情后,非常担心自己和家人会感染病毒,思想负担极重,便在监室卧床不起并绝食。
得知情况后,老严针对刘某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有针对性的管教方案。每天三次找其谈心谈话,开展重点谈话教育,宣讲防疫知识,疏导其紧张心理。
同时,在生活上,更加关心照顾刘某,每天为其打开水热敷身体,买牛奶给他喝,电话联系刘某家人了解其家人的健康情况,并将家人安好的消息告诉刘某。
老严的热心终于感动了刘某,表示不再绝食对抗,服从看守所的管理,不再给民警添麻烦了。
严格按要求执行,才能确保监所的绝对安全
工作期间,老严毫不松懈,把监区当战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做好每一个细节,确保了在押人员的绝对安全。每天7点起床,列出当天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清单,明确工作重点。
坚持对监区及监室做到一日三消毒,上下午两次给在押人员量体温、做记录,开展安全检查、体表检查、学习教育、个别谈话,再抽空打电话联系在押人员家属,了解健康状况。
每天回放头一天的监控画面,老严更是“火眼金睛”,不放过任何时候任何部位的一丁点异常。他负责的监室秩序总是井井有条,整齐划一。他经常开玩笑地说:“在看守所值班不能熬时间,那样太被动了,我们要主动掌握时间,安排时间,那样值班就会变得有趣多了。”
长时间的值班,家人有时也会不理解。2月5日,老严的妻子打电话来说,自家的小车尾灯一直亮着,估计是车灯坏了,让他抽空回家一趟把车开去修一下。
老严告知妻子,目前看守所是封闭式管理,任何人都不能出所,这是纪律,让她自行想办法。被一口拒绝的警嫂感到十分委屈。
后来,老严和同事谈起这事,说道:“纪律就是纪律,必须服从,尤其在这个特殊时期更要坚决执行,等勤务结束后再回家好好哄哄她吧,她也不容易。”
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是严尚明同志对自己的定位,也是许许多多像老严一样的监所民警的真实写照,正是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负重砥砺前行,才确保了监所的绝对安全。(叙州公安 贺燕飞 周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