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甜城走向世界,这位内江人成为中国投行国际化先行者——

2019-11-15   微内江

中国投行国际化先行者李山,是内江威远人,“几进几出海内外发展”的中国优秀海归代表之一,他曾在世界顶级投资银行工作多年,因为对祖国的一份承诺,学成返国组建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银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李山详述他的梦想和经历,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伴随中国经济成长的金融家故事。

李山和老师奥利弗·哈特在哈佛广场上的小餐厅相聚

2018年秋,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广场上,一家名为Alden&Harlow的小餐厅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一位是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另一位则是教授最喜爱的学生之一:一个有理想、有信念,并不断追逐理想的中国著名金融家李山

师生二人有一年未见,在这个灯光并不是那么明亮的小餐厅,他们在等待晚餐的时间。话题从最近教授和他的学生共同发表的学术文章谈起,一直到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局势。作为自己指导的唯一来自中国的博士生,哈特教授对李山的工作和生活也十分关注。

这是经济学者之间的对话,也是共叙师生情谊的对话。虽然早已离开校园,李山每年都要回到这里和恩师见面。在他看来,哈特教授不仅教会了他高深的经济与金融理论,更帮他树立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在导师身边接受的训练,帮助他在人生道路中做出一系列重要的决定,使他终生受益。
得益改革开放,李山是最早一批出国追逐梦想的留学生之一。1986年出国留学的那一天,他就决心学成归国,并带回了一份建立中国国家投资银行的建议书。

1989年,中国已经有了股票市场,但因为金融体系不完善,中国的投行并没有随之崛起。中国从事证券发行、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投行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成长得较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迫切需要自己具国际水平的投资银行。而李山,就是参与并不断践行中国投行国际化的先行者

小城走出来的华尔街精英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改革,整整四十年的岁月激荡,传颂着可歌可泣创新之曲。李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系,成为当时威远县第一位走进清华园的孩子,也成就了改革开放大时代下的一段精彩奋斗故事。

到世界顶级学府留学,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卫斯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走进世界顶级投资银行工作、走出华尔街归国,在海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几进几出”,又毫不犹豫地抛下锦衣玉食,誓要填补中国自己的国际水平投资银行的空缺。为的是筑梦,实现中国的金融梦想。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刚刚步入轨道,而美国经济则迎来了黄金时代。华尔街灯红酒绿,时不时演绎着一个个永远诉说不完的逐利故事,驰骋在金融界的精英宠儿穿梭往来,亦有不少中国俊杰崭露头角,李山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一个高材生走进华尔街不是什么因缘际会而是理想的选择,这并不多见。当时,美国毕业的经济学博士中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一流毕业生去教育界,二流的去政府部门,只有三流的才去华尔街。李山的成绩十分优秀,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五等毕业生中的第一等,本来可以去顶尖大学任教,但是他却做出了去华尔街的选择。

这样的决定,李山的理由只有一个,要在华尔街积累实践知识,厚积薄发,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做贡献。

1993年9月的一个夜晚,纽约曼哈顿时代广场附近的一家酒店里,李山在房内徘徊不安。他刚接到高盛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的电话,邀请他加盟任职国际经济学家,开创公司的中国经济研究工作,这在高盛还是一项空白,这让他兴奋。

成为中国经济研究专家

此时的李山,在瑞士信贷美国总部做外汇衍生产品交易。这是当时华尔街最火的职业。作为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瑞信十分看重李山,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这样一直走下去。

在房间踱步的李山,回想起1986年7月的一个傍晚,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顶楼,朱镕基院长为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设宴践行,眼看同学们都能立即投身中国经济改革,自己却将赴美留学,前路漫漫。

选择出国留学,是为最终学成归国,这是李山一直坚定的信念。

瑞信待李山不薄,但当时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无从交易,在瑞信的工作和中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能在高盛担任中国经济学家,则可以使得他很快熟悉中国的情况,为今后回国作准备。想到这儿,李山下了决心。

报国的计划令他最终选择了高盛。

中国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变革

1993年底,中国仍面临着大额的贸易赤字,通货膨胀极高,华尔街毫无悬念的公认中国经济将硬着陆,人民币将会大幅贬值。而李山是为数不多持怀疑态度的专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决定回国实地研究。

谈起那次调研,李山感慨地说,那个年代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为了收集数据,他要背着厚厚的中国统计年鉴越洋回纽约。

踏上国土,幸运的李山,见了中国金融界几位堪称重量级的人物,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现在回想,能够见到中国金融界最顶尖的人十分荣幸,但当时的李山经过西方训练,心态平和。反倒是领导们面对高盛第一个中国经济学家,显露出些许好奇。

对话中,李山真实感受到了中国正在进行着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变革,整个经济体制都在发生变化,外国经济学的课本结论,不适合中国国情。他暗暗思量,踩在中国的实地,实事求是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中国推断。

“我向邱晓华请教中国进出口的统计数据,了解到在改革开放时期,很多外资将机器、半成品等引进中国,作为外国投资一部分,这部分进口商品由外商支付,无需花费中国的外汇。在分析中国进口对美元的需求时,一定要把这部分钱去掉,才能算出正确的数据。”李山这样一计算,发现由中国企业收支的对外贸易是顺差,这预示人民币会升值。为了保持汇率稳定,人民银行买入市场上多余的外汇,外汇储备就会增加。

于是,李山得出与华尔街相背的结论,大胆预测:人民币会升值,外汇储备将增加!

返回美国后,李山根据自己研究,写出了他在华尔街的第一份报告。除了分析中国的外汇增长状况,他还预测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1.5%,远超过国际市场普遍认为的6-8%,这是当时市场上独一无二的研究结果。

令人遗憾的是,高盛并没有及时发表这篇报告,而是采用了公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的传统预测,错失了高盛的先机。

时间作出明证,中国经济在那一年的表现和李山的预测完全一致。就是这份报告,奠定了李山在高盛的权威,一年以后升为执行董事,成为当时华尔街最富盛名的中国经济学家。

毫不犹豫回归祖国怀抱

国外优渥的待遇没有让李山安于现状,他有一个梦想在心中蠢蠢欲动。李山认为,中国的GDP增长最终会成为世界第一,金融业一定会取得惊人成就,而金融业皇冠上的明珠,即投资银行也会最闪耀。而此时,经济走向繁荣的中国还没有一家自己具国际水平的投资银行。面对这样的空白,李山心里很不是滋味。

“投资银行技术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核武器技术对一国军事安全的重要性。”李山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回国去创立属于中国的投行。这不仅是他的心愿和梦想,还是中国发展必需的金融之路。

1997年,李山将一份倡议书交给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赵纯均,希望利用海外金融人才,以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投资银行机构(后整合为中银国际)为基础,创办国家投资银行。这份倡议书清楚地表明:“李山要回来报效祖国!”

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元向李山指示:“你回去组织一帮人,搞一个具体方案。”

为了自己的报国梦想,李山竭尽全力。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他除了每周工作一百多个小时以外,还利用出差、电话和传真,秘密联络组织分布在香港、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北京的十几位立志回国服务的投资银行家,共同商讨创建国家投资银行的计划。

“很多人当时都已很成功,有着丰厚的收入,但是我找到每一个人的时候,他们都没有丝毫犹豫。可见留学报国是有感召力的,并非只有我一个人愿意回国服务。”李山说。

6月15日,李山前往香港高盛亚洲总部辞职,他刚下飞机,就听闻高盛宣布公开上市的消息,这意味着公司的资深投资银行家们将获得价值数百万美元以上的高盛股份,在辞呈上签字,就意味着放弃这笔财富。

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李山没有犹豫,签下了辞呈。李山说,当时脑袋里根本没想股权利益这件事,自己跨出筹建国家投资银行这一步,根本无法用钱来衡量。

在投资银行领域重新追梦

那一次的筹备没有成功。1999年初,全国人大颁发了中国第一部《证劵法》,明文规定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国家开发银行定位不明确,投资银行筹备工作搁浅。在国开行工作了一年半,李山一分钱工资没领。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再次寻找工作。

对一个出色的金融家来说,生计并不成问题。在北京,李山和清华校友莫天全一起创立了现在被称为“全球华人房地产门户”的搜房网,搜房融资成功,热极一时。随后,他去了美资大行雷曼兄弟公司,出任负责中国投行业务的董事总经理。

一年后,机缘巧合,他再次义无反顾辞职踏上归途,这次李山离实现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他应招加入中银国际。

2001年4月,37岁的李山受命于危难之时,成为了中银国际的CEO。当时的中银国际,正面临建立以来最艰难的考验,公司收入来源大幅减少,上下人心惶惶。

来到中银国际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李山从重塑中银的激励机制入手,员工薪酬平均降了35%,他自己的薪酬则比前任降了50%,李山其后又从市场上引进了大批人才,裁掉了三分之二的员工,业绩提高了,也发展了新的业务。中银国际组建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业务团队,在与国内外一流投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中银国际的工作也遇到过挑战,但李山坚持了下来。2002年,李山被评为中国十大金融风云人物; 2005年,他代表中银国际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领取“最佳本币主权债发行奖”,中银国际成为了中国顶尖的投资银行。李山也在中国投行的设想、设计以及实践中展示金融家的才华。

中银国际在伦敦、纽约、新加坡以及中国内地建立子公司,员工的收入几十倍的增长。后来香港出现了众多名字带“国际”的中资投行,这些公司的许多业务骨干来自中银国际。

中国的金融业开始成长,投行业开枝散叶,逐渐成熟。

“成功不必在我”,李山再一次选择离开,继续追寻自己的金融报国理想。

“一带一路”中重新出发

不为追求名利,只为自己的事业和梦想,这是李山的初衷。

离开中银后的李山创过业,后来又回国开行担任首席国际业务顾问,并有机会参与筹备协助成立一个专门为“一带一路”服务的智库。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成立了,李山担任副理事长。事实上,李山和“一带一路”倡议早已有渊源,还在中银国际之时,他就领导成立了丝绸之路工作小组,想要建高速铁路联通中国西部和欧洲。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他当年的理想有了实现的机会。

李山再度从国开行离开,回到香港创立了丝路金融有限公司。他在中银大厦租了一整层楼,请来了重量级的公司团队:董事长是高盛的前任总裁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顾问有李山的导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哈特,还有欧盟前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公司的战略股东包括中国光大集团和国际战略投资者。

李山在进行他的新探索,不断先行。在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要实践专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服务的投资银行,继续金融家的贡献。

《百年海归》肯定李山贡献

2013年10月21日,人民大会堂举行欧美同学会100周年纪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肯定留学生对国家的贡献,他说,百年的留学史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国留学、回国服务,大批归国人员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极为动人和精彩的篇章。

让李山十分惊讶的是,欧美同学会在会后出版了一本书:《百年海归,创新中国——创造中国第一,影响中国进程的百年海归风云录》,里面除了有很多家喻户晓的留学前辈,居然还有自己。

他上榜的理由很简单:主导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银行的筹建。这是社会给李山的充分肯定。现在的李山,已经是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不断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