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湘军的统帅和创立者。
当时位高权重,在功业和学问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深受后人尊崇。
通读曾公“六戒”,深谙入世之道。
1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总是能够带来好处的事不要做,众人争抢的地方不要去。人云亦云,这些都可能不利于你。曾国藩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因此,中庸之道是曾国藩所推崇的。
前半句说:人不要太贪了!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人世间没有一成而就的事情,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但凡有可以一直获利的事情,那只可以说这是一种假象或者骗局,这时请务必要时刻警醒自己。
后半句是说的安危,大家争抢、打斗的场所你别去,极易惹祸上身。
《论语》劝诫我们:“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句话的意思可理解为,众人所趋之若鹜的的利益,你就不要再去往里挤了,因为那一定是蝇头小利。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别只看到别人的短处就忽视了他的长处,别因一个小小的恩怨就忘记了别人给予你的恩德。
人一旦做事总要犯错,这两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别因他人丁点的过失,品德上的失范,个人之间的恩怨,就给人扣上一顶坏帽子,否定别人的优点,丑化别人。
《礼记》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释义是对喜欢的人知其缺点,对讨厌知其优点。
因此,与人交往,不要一叶障目,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审视别人的长处和不足。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常爱谈论别人缺点,夸耀自己优点的人“存心不厚,识量太狭。”俗话说,“话不揭短。”老是夸耀自己,贬低别人,这是情商低的体现。必然会给自己招来横祸,受到惩罚。
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对峙。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指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答道:鸡肋!
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他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
自认为:“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该事被曹操知道后以蛊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
杨修之死印证了曾国藩第三戒中此类人可憎可恨的行为。
我们可以发现,那种常说别人缺点的人,其目的是借此遮盖自己的缺点;经常夸赞自己长处的人,其目的是嫉妒别人的长处。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利益是众人所追逐向往的,要是谁独吞了大家的利益,那肯定会招致怨恨,甚至成为众人的攻击对象。
刘邦入关咸阳,却不敢称王称帝;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一生并未篡汉立帝,他们都是怕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利益当头,一定要权衡利弊,取舍有道。
出谋划策,要与有共同志向的人谈论,不要不加区分的与众人一起商议。正如《战国策》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往简单了说,就是谋大事,不必与众人商量。因为谋大事之人,必定有不同凡响的眼力、胸襟与丘壑,只要是自己认准的事,一往无前的去做就是了,若是寻求别人意见,反倒加重负担。
要是别人见识浅薄,经历不深,思想落后,必定不会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一个嘴巴一个说法,后果是把你的信心打击,把你的意志摇动,把你的情绪低落罢了。
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古今天下,庸人占绝大多数。庸人是一般人,也是普通的人。庸人没有多少才华,只有在岗位上勤恳踏实工作才能成就事业,因而非常忌讳“懒”。
不同于那些有才华的人,虽然可以靠才华很容易成功,但也易恃才傲物,骄傲自大,又喜欢故步自封,不肯虚心请教别人,这种情况也易遭遇失败。
曾国藩一生勤劳,人很愚笨,却能以“勤”造就大学问跟大事业,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借鉴的榜样啊。
而如前秦苻坚、太平天国洪秀全等这些人,占尽天时地利,却因为骄傲自大而败北。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成大事着须有丰富的阅历和识见,再添一点才能作为点缀;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人和”要有,“天意”也要有,看时机成不成熟。所谓三分靠运气,七分靠打拼。
曾国藩明确告诉我们,成大事以“识”为主,才气、才能只是点缀而已。故而恃才傲物之人,恰恰难成大事。需要说明的是“识”,不仅指知识,也指经验和见识。
“人谋参半,天意参半。”意思是说,我们不管怎么办事,都要抱着“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
不可以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就放弃努力,更不可以由于自己努力了失败了,就不努力了,而认为这是命运。不妨给自己一次机会,再努力一把!
文章来源于:网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