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晚,几段哭得撕心裂肺的视频,在长沙很多小区的业主群传疯了。
真的没有想到,在这个城市,竟然还有这样让人心痛的事情发生。
就在前几天,长沙市雨花区的一个小区里,一名9岁的孩子,竟被一个成年男子活活打死!
而围观群众和保安几十人,竟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制止!
涉案男子已被抓获,据报道,男子叫冯某华,是一名疑似精神病患者,而被打死的男孩,叫罗棋,今年9岁。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一条活蹦乱跳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我们的眼前。
咩咩颤抖着看完那些触目惊心的视频,视频里,罗棋的妈妈哭得撕心裂肺。
噩耗猝然而来,作为母亲,她万万不敢相信,半小时前还在自己身边的孩子,竟然就这样跟自己天人永隔。
她抱着罗棋的身体,嘴里不停地喊着“崽崽”“崽崽”。
哭喊声让人揪心。
就在11月5号那天,小罗棋像往常一样,吃完午饭去找同在一个小区5栋的同学一起上学。
但悲剧发生了。
在路途中,他被冯某华突然袭击。
是小罗棋跟他有什么过节吗?不,据小区物业介绍,两个人不认识,完全没有半点交集!
罗棋在电梯里遇到冯某华,随后,冯某华追着罗棋跑,差不多跑了20米的距离,罗棋被他追上,落入了魔爪。
他一把跨到孩子身上,小小的罗棋,才9岁,体格根本不是一个成年男子的对手,很快被他压到地下动弹不得。
他跪坐在小罗棋的腰部,用早就准备好的扳手击打孩子的头部,面部。
接着,他用手上的螺丝起子,猛戳孩子身上柔软的部位。
甚至,将螺丝刀刺向孩子的脖子,一下又一下,每一次的力度,都要置人于死地。
在这期间,孩子的尖叫声,杀人犯的击打声,一声一声,都传到了附近的保安亭。
但周围的围观群众那么多,竟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将打人的男子制服。
更让人心寒的是,在围观的人中,甚至还有一些是认识罗棋的,看到昔日熟悉的孩子被这样残暴地伤害,他们却也无动于衷。
而兴奋的行凶者,似乎看到没有人来制止,更加嚣张。他坐在孩子身上,得意洋洋地拿起凶器,仿佛是向围观的人示威。
眼看着孩子从拼命挣扎到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声响,躺在地上,血肉模糊。
终于出来了一个围观群众,本想拉开行凶者,但看到他手上还有“凶器”,担心自己控制不住他,于是作罢。
看到这里,柚子真的很想说:
如果对方拿的是刀、枪之类的武器,你们不敢上去也就罢了,可是他拿的是扳手,起子啊,几个壮年男人一起上去制止,难道你们还会害怕吗?
所以,这十几分钟,小罗棋一直在经受猛烈的,残忍的毒打,用扳手砸头部,用铁丝绕颈部,用螺丝起子戳胸口。
奄奄一息之际,他遭受了最后的一个重击——被行凶者掐住了脖子,窒息身亡。
而这个行凶者,跟他无冤无仇,没有任何关系!
更让人心寒的是,这个冯某华,疑似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按照我国目前的律法,如果真的能证明他精神有问题的话,他可能不用负法律责任!
事发之后,小区的业主群里,几乎都在讨论这件事。
为这个年仅9岁就消失的生命叹息,但同时,也在指责小区保安的不作为,和围观群众的冷漠。
和小区的业主一样,柚子真的很想问物业的保安:
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在离保安亭不远的地方被活活打死,你们竟然不前去相救?
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围观的群众那么多,为什么面对这样残忍的事,还能冷漠地当看客?
午夜梦回的时候,想到这样的场景,你们不会感到不安吗?
2
这是我今年听到过的,最为寒心的一件事。
据报道,小罗棋的父母都是湖南娄底人,因为两口子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于是搬家到了省会长沙,在雨花区的一个小区租了房子,两口子在这个附近打打零工。
罗棋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从小到大,学习都没怎么让父母操过心。
一家人的生活虽然不够富裕,但每年,罗棋都会从学校捧回来一张张奖状,这些代表荣誉的奖状,是一家人在辛苦生活里的慰藉。
他很优秀,书法大赛获过雨花区的一等奖,不仅如此,他还曾是校运会跑步第一名的孩子。
他的未来,本应该是充满希望。
但谁曾想到,这个短跑冠军,还是没有跑得过突然而来的凶残伤害。
据罗棋的家人说,孩子就是在一个阶梯处摔倒,被行凶者追上,然后,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栅栏之内,是残忍的伤害,栅栏之外,是冷漠的注视。
一张小小的栅栏,竟是生死之隔。
据邻居介绍,孩子的妈妈现在已经精神崩溃了,无法接受自己的骨肉就这样离开的事实。
三天过去了,孩子妈妈粒米未进,连口水都没喝,嘴里一直念着孩子快点好起来。
真的,听到这样的消息,作为母亲的柚子,忍不住也红了眼眶。
可怜的孩子,如果有来生,你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3
事后有记者到案发小区做采访,有人还惺惺作态地称:“孩子是个天使,他是帮我们挡住了灾难。”
要有多无耻,一群成年人能说出让9岁孩子替自己挡灾的话。
还有人毫无同理心地认为不救男孩是对的,“救回来也残疾了,得给他家造成多大负担啊,条件又不好。”
要有多冷漠,把一条鲜活初生的生命与金钱挂钩,说出没了就没了的话。
这让我想起《少年的你》里,魏莱得知胡小蝶被自己逼到跳楼自杀后,满不在乎地为自己辩解:“她跳楼是帮了她家,她妈来学校闹一闹就拿了几十万回去。不然她成绩那么差,毕业后得赚多少年,才能赚几十万给她妈啊!”
只要自己的双手没有沾满鲜血,人就不算自己杀的。
殊不知,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是帮凶。
冷漠的人性,有时连动物都不如。
纪录片《王朝》里,一只杂色狼幼崽被鬣狗抓走了,它的族群竭尽全力,还是没能将它救回。
当晚,整个族群都陷入前所未有的悲痛,它们排成行列,低垂着头和尾巴,仿佛在集体哀悼。
动物尚且会为自己保护幼崽不利,感到羞愧和悲伤,那些说出“他替我们挡灾”、“幸好死了”的人,身体里是藏着怎样一副铁石心肠。
这让我想起警察被利刃刺伤,围在一旁疯狂拍照的人。
想起见人跳楼,不断高声怂恿他向下跳的人。
想起遇到“抓小三”一个劲儿呐喊叫好,而不去细问清楚,是真小三,还是女生遇到人贩子的人。
想起女孩被撞倒在路中央,身旁熙攘来往,却无一停留的人。
就像鲁迅笔下,如同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麻木围观的那群人一样。
时代在推移,麻木有增无减。
高晓松曾评价中国人的“冷漠”,他说“中国人私德特别好,为认识的人,做什么都行。公德又缺乏,不认识的人,躺地下死了都没人管。”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总有人为自己骨子里的自私和冷漠找理由辩解。
但我们都无法保证自己的一生不会遇到灾厄,更无法保证意外来袭时,总有家人朋友及时救助。
那么那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绝望中等死吗?
我们会不会埋怨别人的冷漠,也为自己曾经的冷漠感到一丝羞愧。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会为别人的痛苦共情,不会在别人遇到危险时,伸出援手,又如何奢望自己遇到危险时,有人能挺身而出呢?
4
如果我们自己或孩子遇到类似的事
记得向特定的人求救,更有用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旁观者效应”。
即当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与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
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Darley)和比伯·拉塔奈(BibbLatane)做了一个72位学生面对一位“癫痫患者”的实验,把他们分为2人组、3人组和6人组。
实验结果表明:
在2人组中,有85%的被试实施了帮助行为;
而6人组中只有31%的被试这么做;
被试采取行动的反应时间也有显著差异:2人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不到1分钟,而6人组接近3分钟。
实验者发现,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人的助人行为。反过来,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万一遇到类似的事件,在大呼救命的同时,记得向特定的人求救(有条件的前提下,比如喊“那个穿蓝衣服的大叔!”),会比向众人求救更有用。
虽然我们都希望随时有人能伸出援手,但这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教会和自己和孩子的救命法宝。
5
法律在越来越保护见义勇为的人
前面说过,很多人犹疑不前的原因之一是怕自己“防卫过当”,这样的担心其实也不无道理。我在律师事务所专门负责刑事案件的朋友说,我国的法律会对“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有比较严苛的规定,是因为如果认为“见义勇为就无罪”可能导致以暴制暴私刑泛滥。但司法一直在进步,尤其是最近的“龙哥案”、“赵宇案”,都是对“正当防卫”的重新定义。
像这起案件里,这种正面发生的侵害和危险,旁观者可以对施暴者采取一些防卫措施都是法律允许的。如果因为施暴者被威胁而自杀,也不属于防卫过当,不用负刑事责任。
这件事让我想起前不久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我和土根在家里的走廊上玩,土根只是很无意地敲了几下家里的大门,但是声音可能比较响。这时门铃响了,我开门看到是住在楼上的爷爷,他说,他刚路过,听到门“砰砰砰”的声音,所以来看下是不是有事情。
我说就是土根在玩,爷爷才放心地离开。因为移民多,意大利人对安全是很敏感的,他可能想象了一起“室内搏斗”,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来看看有没有“出什么事”。这其实就是一起平常的“见义勇为”事件,因为万一屋子里真的有什么事,这位爷爷其实是把自己也置入了危险里。
事后我是很感动的,有这样的邻居在,你会觉得有种特殊的安全感,因为你知道,无论你发生什么事,他们是会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的。
9岁男孩的这件事,更多让人心寒的也在这里,男孩的家人陷入无限的痛苦,其中也有对遭遇的冷漠的失望。虽然一起极端事件的发生,一定是各个环节加总的结果,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面,都在呼唤爱与勇气,当时也许只要有一个人跳出来,就会有一群人去制服施暴者;也许每一个人愿意走出一步,就能留住这个9岁男孩鲜活的生命。
最后我想说,不用对人性失望,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人是自私的,但同时,人是有同情心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