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的小菜场

2019-06-23   看懂上海

过去,大多数普通的上海老百姓,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小菜场。上海话很有意思,无论菜场大小,一律称之为“小菜场”;不管侬买荤菜蔬菜、鸡鸭鱼肉,放进菜篮里就都成了“小菜”。

上海人之所以把菜场称作“小菜场”,把菜叫作“小菜”,可能与上海人吃菜讲究少而精是有关系的。

上海最多的是宁波人。宁波人习惯把菜做得比较咸,他们形象地把小菜叫作“下饭”,意思是吃一点小菜只是为了配合把饭吃下去的。请客人吃饭,他们往往会客气地说:“下饭呒糕(没有)饭吃饱。”实际上,宁波人的小菜,做得既入味又精致。

小菜场里厢买小菜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至今上海人还保留着许多,和小菜场有关的俚语,比如,“拎到篮头里侪是菜”,说的是“买菜时不精挑细选,拿到篮里就是,不分好坏”。后来,人们把买东西不管好坏,买了就走的行为,叫作“拎到篮头里侪是菜”。

上海人精明的味道,在小菜场里最能体现出来了。主妇们去菜场买菜,总要精挑细选,他们不仅要考虑“荤素搭配”,还要精打细算,不能超支,他们还有一套自己的买菜经。即便是后来家里有了冰箱,上海人依然坚持天天去菜场,因为在追求生活质量的上海人看来,刚买来的小菜和冷藏后的小菜味道是不一样。

1956年,徐汇区乌鲁木齐中路菜场首创了“盆菜”供应

这个“盆菜”,可不是潮汕人家的“盆菜”,它是把各种菜加工洗净,搭配成拼盘出售。这样晚上下班回家,就不用再洗、捡菜,只要把盆菜用水冲一冲,就可以烧了。而且,盆菜的价格很公道,比如豆腐干几钿、肉几钿,一盆东西配成功多少钱,都写得十分清楚明白。

上海人的菜篮子

当年,上海电视台在全国电视媒体中,首创了一档《小菜场》栏目,让“小菜场”这个平民化的名字,登上了电视台的荧屏。每天在黄金时段,播出15分钟的节目,及时播报蔬菜、水产、肉禽类、果品等服务信息,经常还指导市民买、汰、烧。《小菜场》很快成为了一档收视率很高,在华东一市六省,引起了很大反响的节目。

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电视荧屏,都充斥着一些什么内容,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以为在做“精英文化”,其实天天在生产“垃圾”,“自娱自乐”为主,服务性的、贴近老百姓的内容真是太少了。

在笔者的印象里,某一年过年,外婆说菜场里运来了一批紧俏的橡皮鱼,那时候橡皮鱼是不用凭票供应的,所以就“抢”了一些回来。一烧,外婆就抱怨了,“橡皮鱼伐灵的,贼骨挺硬!”——有多少难吃,至今印象深刻。

当年“抢购”的鱼,不用凭下图这种票。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为了保障市场供应,中国进入了凭证、凭票,定量供应的时代。居民买米凭购粮证,买菜凭小菜卡。而豆制品、鱼、肉、禽、蛋等副食品,都是凭票证来供应的。

一直到1991年的11月1日,上海的豆制品供应,废除了30余年来凭票供应,至此,票证供应正式取消,也意味着上海人走过了买菜凭票的年代。

小菜场的故事

说了那么多“小菜场”的故事,那么,你知道上海滩最早的小菜场,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翻开上海地图,至今还能在老城厢一带,看到诸如“外咸瓜街”、“面筋弄”、“火腿弄”、“豆市街”等,以小菜命名的地名。

在开埠之前,上海只是江苏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海滨小县城,老城厢的区域面积才3平方公里。城外的农民和菜贩们每日挑菜进城,走街叫卖。后来,一些菜贩选择了临街门面房作为卖菜卖瓜、卖肉、卖禽蛋场所,固定了下来,逐渐出现了前店后工场的豆腐面筋作坊等——这大概就是上述这些老地名的由来。

上海最早出现小菜场,至今约有120年的历史。但是,最有名的还应属“虹口菜场”,由于它位于虹口区三条马路的交叉口,老上海喜欢称它,“三角地菜场”;即便是菜场已经不再的今天,上海人说起那块区域,依然会用“三角地”这个提法。

从原有的木结构,到适合菜场需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三角地菜场”当时是上海滩,带有西方特色的现代化菜场。买菜的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日本人、朝鲜人和欧洲人。

与之配套的,还有离三角地小菜场不远处的老场坊1933,如今这里是一个创意园区,原来是上海工部局的宰牲场,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宰牲场。这里的屠宰和加工设备都很先进,为了确保肉类食品的卫生和安全,还有一整套的肉类卫生防疫的体系和制度。

小菜场的出现,是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是乡村的上海发展到城市的上海的一个里程碑。随着上海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大,小菜场的生意也日益红火,随之出现了四马路菜场、八仙桥菜场、唐家湾路菜场。

但是,“小菜场”真正做到菜源丰富,能够满足老百姓菜篮子的需求,那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上海老百姓最能看到的改革成果,就是它实实在在地改善了人们的一日三餐问题。

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上海,提出要看小菜场,要看居民买菜,而且要找一个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坏的菜场。于是,2月21日清晨,他来到了当时的胶州路农贸市场,并仔细询问了菜价,关心着老百姓吃菜的情况。

当时,上海老百姓有一句话,叫“菜篮子里看形势”,就是说,上海的形势好不好,只要看看菜篮子就知道了。从过去清晨“摆篮头”、排队去买菜,到现在去大卖场,把农副产品拉回家,菜篮子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如今,东吃西吃,吃来吃去,还是想念外婆亲手做的菜,还是“阿拉屋里厢的私房菜”最好吃!

HI,这里有一个用户调查

请点击“阅读原文”参与

“看懂上海”公众号在各位老朋友的陪伴下走到现在,为了“看懂上海”在未来能更好的为您服务,我们将开展满意度调查,请各位关注并喜欢“看动上海”的朋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参与调查。

您的建议非常重要,欢迎您积极参与,同时我们也会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用户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