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菩提偈》惠能
根据历史记载,从汉朝开始,佛教就渐渐传入我国,深深的影响着古人的精神层面。杜牧曾经有一首诗就有提及到,在南朝时建造了许许多多的寺庙,这也是佛教兴起的一个表现。也有相当多的佛教学者,对于佛教的传播和继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信人们都知道,佛教讲究的是四大皆空,断绝红尘俗世,回归人心本质。而古代也有很多诗人,是深受这种宁静致远精神的影响,写下了许多传唱千古的名诗,例如陶渊明想要隐居田野之间,一人一菊相依为伴,王维更是将佛经之中的思想融入到他笔下的诗中,那种超凡脱俗的灵动使他被人称为“诗佛”。想必对心中向往佛的人来说,终南山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有多少人梦想到终南山享尽淡雅闲适的生活。
一、小时候就深埋慧根的王芝霞
有一名女子,名叫王芝霞。她曾经独自一人于终南山上出世隐居,不问世间繁琐杂事,一心追求佛之上道。这种为求真理不顾一切的精神,让她被人称为“终南山第一女隐士”。时至多年,已经85岁高龄的王芝霞却能连续打坐108天,这实在让人钦佩不已。
1932年,王芝霞出生在陕西一户十分普通的家庭中,家中并没有供奉佛教的习惯,所以也没有浓烈的佛教氛围。但从小王芝霞就跟其他小孩子不同,每当哭闹起来,其他小朋友用糖果零食就可以哄住,王芝霞却是要父母带她去寺庙转转,她才会立刻停止哭闹。每次踏进寺庙,王芝霞心中就会升起不一样的感觉,庙中腾腾上升的香烛气息让她内心十分平静,看着端坐在寺庙中面容祥和的菩萨,王芝霞就觉得自己十分的渺小,是这浩淼人世间一粒不起眼的尘埃。王芝霞觉得自己与佛之间也许有某种看不见的牵绊,这让年岁还小的她默默在心里埋下了一颗佛缘种子。
二、决定一心向佛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王芝霞也如常人一般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世俗红尘中的繁杂琐事纠缠着王芝霞,久而久之,她也便忘却了自己曾经的初心。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时隔多年后的王芝霞再一次踏入了寺庙中,这一次让她坚定了自己的内心,佛就在心中,自己要向神佛所在的地方努力前行。
就这样,王芝霞觉得离开家中,专心地修读佛经。年幼的儿子一直拽着王芝霞的衣角不愿意让她离开,看着可爱的孩子王芝霞也内心不忍,但是追求佛的路上定会有取舍,这是人生必经之路。就这样,狠了狠心的王芝霞扭头离开,到禅房中静心打坐。日子一天天过去,王芝霞思念家人的情绪也开始满溢而出,但她知道要做到四大皆空才是真正的心之所向。所以王芝霞决定,要去一个更远的、更能够静心的地方,这样才可以去参破佛的旨意。
三、多年在终南山上潜心修炼
选来选去,王芝霞最后决定到终南山的半山腰上修一座小庙,取名为“三圣殿”,也给自己取了法号“王慈善”。王芝霞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简单,除了日常维持生计的活动外,她都一心研读佛经。王芝霞称这样的生活其实是在和佛祖沟通,佛在给她指引终极奥义的道路。这样身心交流的日子一晃便过了四十年,在这漫长岁月中,王芝霞从来没有踏出过终南山一步,也从未感觉到心灵孤单。
在山上的生活其实是非常的清苦的,一个简单搭建的小草棚就是她生活的地方,四处漏风只能靠破布塑料布填补缝隙。草棚里也没有台灯等任何照明工具,王芝霞阅读佛经时就是拿着豆大的油灯一页页的坚持下来。冬天,没有供暖的草棚仿佛冰窖一般。面对这样疾苦的环境,王芝霞也没有丝毫想要放弃的念头,她认为这一切是佛祖给她的考验,越是艰难越能体现她追求真理奥义的坚持不懈。
虽然王芝霞年岁已高,但她经常婉拒村民们的帮助,选择自己去采买生活用品。年近九十岁的老人家走起山路来仍然健步如飞,神采奕奕。这四十多年来,王芝霞从来没有过问家人的情况,家里人没有来看望过她。当她得知儿子结婚的信息时,她望向家的方向默默在心里为他们祈祷。站在山上望着山脚时,王芝霞也想过这么多年来家里人身体情况还好吗、儿子生活工作的怎么样、父母是否还健在……这样的思绪纷纷也只是维持了几分钟,王芝霞很快便忘却这些尘世烦扰,转身回到她圣洁的精神之地。
结语
不得不说,王芝霞可以斩断人间七情六欲,一心倾听佛祖的声音,这样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不已。忘却红尘情根,这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身处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要明白首先是渡己,才可以去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