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上海沦陷后不久,杜月笙来到了香港居住。
香港不是上海滩,杜月笙没有在上海滩的呼风唤雨,但是,牧民前来向他求援的名流却不少,杜月笙不管是谁,只要找上门来的,一律资助,少则五百,多则上万,甚至,在外地的人来电相求,他也分别电汇。
结果,这么一干起来,有人给他统计,短短一两年中,杜月笙先后因此额外开销约达二百万元之巨。
其实,杜月笙不是腰缠累累的富豪,更不能点铁成金。这些花花绿绿的钱币,他究竟从哪里来的呢?说来使人愕然,他竟是用“打肿脸、充胖子”的办法,以董事长资格从通商银行透支出来的。
后来他在重庆四年,平均一年透支至少一千万以上。
银行的钱,是要还的。他怎么还?
他偿还的方法,有多种,但是,以现金归还是最多的。
杜月笙离开了上海滩,这现金从哪里来的?多数人疑惑不解。
杜月笙在心境愉快的时候,躺在梳化椅上,敞开衣襟,手里拿着一支烟卷,在感慨和笑谑之中,对着二三知己,毫不隐晦地承认说:“多靠赌运帮忙,否则以物价那样的高,开支那样的大,我纵使善于呼风唤雨,也就接受不了啊!”
原来,他的钱多数是靠赌博赌来的。谁有他这么大的本事!
陈重伊著《杜月笙外传》一书记述了此事。该书记述了一个真实的、多面的杜月笙,是了解杜月笙及其为人的历史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