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是加法,层层叠加、处处增码;一是减法,依次递减,逐层精简。
不同的算法成就不同的人生,有的时候,人生需要减法,追求名利、追求知识、追求成功、追求富贵,但更多的时候,人生也需要做一些减法,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
因为在热闹的生命里,有许多不堪承受的东西,我们只有做好人生的减法,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现状,享受一种静下来的简约恬淡。
世间唯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做好人生的加减法,懂得取舍乃是当下嘈杂社会最为美妙的一门艺术。
她叫李娜,来自那片皑皑雪山
此"李娜"非彼"李娜",她来自雪域高原,她身后是皑皑雪山。或许很多人认识《青藏高原》这首歌是源于韩红,但事实上1994年,电视剧《天路》的主题曲《青藏高原》是由李娜演唱的。
那个唱着《青藏高原》的李娜,被称为歌唱界的"百灵鸟",宛如沙漠中的一捧干冽的清泉,又宛如春日里散发真淡淡幽香的明媚野花,她的歌声不骄不躁,直击人心,不同于一般你侬我侬,"爱得死去活来"的情歌。
但李娜的声音不一样,极富灵性和穿透力,宛如平静夜空划过的一颗流星,动人心弦。那是极具个人特色,来自青藏高原的声音,但这个人美歌红的女孩儿,生活却并没有那么灿烂。
李娜的童年并不十分快乐,父亲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李娜从小与母亲和妹妹生活在一起,因为家里生活条件的原因,李娜很早的时候就被送去"学艺"了。她希望通过戏曲演绎的道路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使得家里能多出一份支出。
而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邓丽君,就是李娜生命中的"启明星"。李娜一直将邓丽君视为自己的榜样,因为喜欢,她翻唱了邓丽君的很多歌曲,更是因为喜欢邓丽君,李娜后来更是沉迷于流行及影视歌曲的演唱,这才有了后来的《青藏高原》的成功。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以及稳扎稳打的歌唱实力,多年来,李娜在歌坛斩获了许多大奖,金钱和名利在她成名后蜂拥而至。
按如今歌坛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一些渴盼出名的年轻歌手们,在获得关注度后,一般会借势"捞金",直到赚得盆满钵盈都不肯罢休,但李娜却并非如此。
青灯古佛相伴,不负余生繁花
歌坛上的李娜嗓音嘹亮,荡气回肠,她在歌坛上的造诣登峰造极之后,并没有忙碌地为获取功名利禄而奔走呼号,而是停下了自己匆匆的脚步。
34岁的李娜,毅然决然地决定削发为尼,她没有选择世俗,而是选择青灯古佛长伴,看尽世间繁华之后,忠于自己的初心,沉淀自己,不问红尘世俗,只问内心。
李娜其实在功名利禄向自己袭来的时候,就内心就已经逐渐生出了远离世俗的想法了。细细数来,原因有三:
1. 从小的凄苦的生活背景造就了李娜独特的身份性格。
李娜并非如大多数穷苦家出生的孩子那样,将钱财看得很重,在李娜的内心深处,"钱财乃身外之物",使得生活能够满足即可,她不追求过度,也深知"水满则亏"的道理。
从小失去的父亲的李娜,也在自己年少懵懂之初就为了这个家庭而奔波努力,这么多年来,她看尽了世间繁华,她也倦了,她拥抱过热闹,才深知平静后的可贵。
2. 她坚持对音乐负责,对自己负责。
李娜曾经公开表示过,自己想走一条对自己、对音乐都能有所交代的道路,而不愿做一个因一首歌就成名、成腕儿的自得者。
正是出于自己对音乐的这份忠诚,这份热爱,李娜不愿这向她涌来的,掺杂着浓重社会气息的的"金钱"、"名利"玷污了她心爱的音乐。
她向来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之路看得透彻,她认为自己的声音并非生来就具有如此巨大的穿透力的,于是她在自我的"磨砺"下,拼命练习,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她之所以后来能在三个八度的音域里面只有翱翔,闯荡出独属于自己的"优势",离不开她从小到大对自己的刻苦要求。
3. 身体原因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都说演员是吃"青春饭"的,歌手也不例外。长期的高强度练声,使得李娜的身体备受煎熬,情况不容乐观。在朋友的建议下,李娜开始逐渐减少她的演出工作,修身养性成为她生活的一大乐趣,她开始听从友人的建议,练起了气功。
但练着练着,逐渐有些"走火入魔",更是甚至有一次折腾进了医院。经医院检查,李娜患有轻度的抑郁症,后来的她甚至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维持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状态对李娜来说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难题。
李娜身心疲惫,早已无法正常从事歌唱工作了,一次机缘巧合,两位修佛的朋友送给她一本《大明咒》,李娜在有意无意的翻阅中逐渐疯狂迷恋上了这本书,她开始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不过这一次却是一眼看尽长安花了。
李娜"无情",使得老母亲整日以泪洗面
李娜削发为尼的这个决定,自己得到了解脱,换来的却是含辛茹苦老母亲,在听后整日以泪洗面。
青灯古佛亮,暮鼓晨钟响。
李娜的生活从此变得平静下来,但母亲却一直不解。自己曾经如此优秀的女儿,为什么这么狠心抛弃了这个家呢?
但作为母亲,她深知女儿这些年来遭受过的苦难,她选择尊重女儿,即使自己一想到这件就泪如雨下,但她此生最大的愿望也是希望孩子能够快乐。
如今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匆忙的脚步,让人头晕目眩,使我们疲惫不堪,不只是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负重,还有来自我们心灵的包袱。
减去心灵的包袱,是一种豁达的情怀。现实中的人们常常以此慰藉自己的错误,或是寄希望于他人宽宏大量。
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却十分吝啬自己的善解人意和怜悯之心,而是以非常严格的标准要求别人,甚至为此怒火中烧,扰乱本来平静的心灵,事实上,那不过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古人云:"君子以厚德载物,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做事不可以太苛求,待人接物不可以太刻薄,应该少一些怨天尤人、耿耿于怀,多一些宽宏大度、坦荡如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