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患抑郁症的孩子,因为他爸爸几句话,救不回来了

2023-03-14   尹建莉父母学堂

原标题:那个患抑郁症的孩子,因为他爸爸几句话,救不回来了

一次激烈的争吵

前两天看了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儿子》,被强烈触动了。(以下内容含剧透)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患了抑郁症的青春期孩子,从努力求生到绝望寻死的过程。

我对电影中的一个情节,记忆尤为深刻:

爸爸彼得发现儿子尼古拉斯根本没有去上学,之前跟自己说的“考试得了A”“交了新朋友”都是在骗他。

于是怒不可遏地质问儿子:

“我们给了你一次重新振作起来的机会,你是怎么做的?你跟以前一样!你对每个人都撒谎!给我解释一下,这到底着怎么回事!”

见儿子坐在那一言不发,又说道: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尼古拉斯,我试着倾听你,试着在身边支持你,试着给你力量和信心,但显然这一切都没有用。

你真以为自己可以这样过一辈子?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逃学、不承担责任、拒绝长大?

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规划?你这样游手好闲,将来会有什么出息?”

在数落儿子一通后,下了最后通牒:

“从明天开始,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要去上学,听清楚了吗?”

尼古拉斯这才有了反应:“不,我不会回学校。”

彼得简直不敢相信:

你到底想干什么?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妈妈病了,爸爸不再回家,家里经济困难,但我还在继续拼搏。我一直拼搏,相信我,多数时候,日子很艰难。

你遇到了什么事情,你生活中出现了什么困难,让你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去学校?回答我!”

面对爸爸的愤怒和逼问,尼古拉斯崩溃了:“我受不了这样活着,这都是你的错!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你跟我说这些人生大道理,然后抛弃了我们!你总觉得你做什么都是对的!”

彼得气愤不已:“难道我没为你尽心竭力?我为了你跟你妈妈凑合了好多年,我有选择新生活的权利,这是我的人生!”

情绪失控之下,彼得把儿子推倒在地。

这些话,这一推,就如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尼古拉斯完全丧失了生的希望。

第二天,他在浴室割腕自杀了。

幸运的是,伤口不深,他被及时发现并送到医院治疗。

因为他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留院观察一周后,医生建议继续让他住院治疗。

但他并不愿意待在医院,他不断地恳求父母,保证自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做了。

父母相信了他,带他回了家。

回到家中的尼古拉斯很平静,给父母泡了咖啡,跟父母道了歉,表达了爱意。

随后,借口去洗澡,用一把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声叹息。

怎么突然就抑郁了?

怎么就心存死志了?

平心而论,尼古拉斯的父母都是好父母,他们一直在努力尝试帮儿子走出困境的方法,都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耐心。在儿子自杀后,陷入到极度悲伤和懊悔中,走不出来。

我仍记得片尾彼得痛苦地悔恨着:“他那么有才华,那么聪明,那么敏感,本来应该有个更美好的人生……都是我的错!”

当父母的真的很难不产生共鸣。

可是,依旧忍不住想问个问什么,尼古拉斯曾一次次地向父母发出求助的信号,一次次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无助,为何最后还是走向了死亡?

不可否认,跟他的父母有一定关系。

在尼古拉斯逃学近一个月后,学校通知了妈妈凯特,妈妈多次尝试跟儿子沟通,都没有效果,便告诉了爸爸彼得,希望彼得跟儿子谈谈。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凯特还是彼得,他们都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表现出的“问题”上。

彼得无比困惑:

为什么他任意妄为不去上学?这样下去将来有什出息?

凯特想不明白:

他几乎不怎么跟我说话,还会用仇恨的眼光看着我。

请记住这两个问题,一个代表着代际创伤,另一个代表着家庭关系

如果不解开它们,就很难看见并理解孩子的真实处境,帮他们度过这段难熬的岁月。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彼得是个好爸爸。

他深爱儿子,又极其有责任心。

为了帮儿子解决“问题”,甚至愿意放弃能让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但遗憾的是,他以为只要儿子重新上学、交友、快乐起来,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当他直面儿子的痛苦时,他选择了回避。

这跟彼得的童年经历有关。

他在跟尼古拉斯差不多的年纪,妈妈卧病在床,爸爸却以出差的名义,从未去看过妻子。

几十年后,彼得找到爸爸,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解释:

“在她去世前一周,我遇到了汤姆,他告诉我,前一天晚上,他跟你一起吃过晚饭。我甚至都不知道你在城里,你不觉得该告诉我们一声,或者去看看她吗?”

但他没有得到爸爸的道歉,唯有轻蔑和斥责:

“如果你想的话,我完全可以扮演禽兽的角色,向你的完美低头。是的,你受了很多苦,你爸爸对你不好,对你妈妈也不好,可那又如何呢?

你不觉得你自己该成熟起来了吗?看着一个五十岁的男人,还念念不忘年少时发生的事,太可悲了。”

这就是彼得的心结。

一方面,他痛恨爸爸对妈妈和自己的冷漠无情,发誓要做个对家庭负责的好丈夫、好父亲;另一方面,因为从未被好好爱过,他并不懂得如何回应儿子的痛苦,依旧走了爸爸的老路,冷硬地斥责、命令、无视儿子。

即便他主观上不想伤害尼古拉斯,客观上却也让孩子愈发绝望。

彼得和凯特,其实已经离了婚。

彼得重新组成了家庭,跟现任妻子艾玛生了个儿子;凯特则带着尼古拉斯生活,但她依旧沉浸在过去的感情中走不出来。

凯特恨彼得抛弃自己和儿子,但她又怀恋曾经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这种分裂的感情,让尼古拉斯陷入到一种非常矛盾的内耗状态。

一方面,他跟妈妈感情深厚,当他感受到妈妈对爸爸抱有极大地怨恨和不满,出于对妈妈的“忠诚”,他便只能跟妈妈一样去怨恨爸爸,去怨恨爸爸现在的妻子。

而另一方面,他从小就崇拜爸爸,也真真切切感受到爸爸对自己的爱,心里还是想要去爱和靠近爸爸的。

就像尼古拉斯自己说的:“那种感觉,就像是我被劈成了两半”。

父母离婚的这几年,尼古拉斯表面看起来很平静,实则内心早已被抑郁和焦虑填满。

作为父母

我们该怎么做?

看到这里,可能身为父母的我们无法接受——

那也不至于走到这步吧,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

曾经看到过北大教授徐凯文干涉过的一个自杀未遂的案例。

徐教授说,仅从表面看,自杀的孩子没有任何理由自杀,没被打骂过、父母感情好、自己学习也不错。问孩子原因,孩子也说不知道。

后来经过长期的咨询后,徐教授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父母进孩子房间从来不敲门。

由此孩子得到一个结论:他们不尊重我,可以随意决定我的一切。

当时徐教授跟孩子父母讨论时,他们也费解,我进自己家,为什么还要敲门?

一件理所当然的小事,怎么就成了决定孩子生死的大事?

徐教授说,理由不难理解,现在孩子的独立意识比我们要强烈得多,事虽小,但只要孩子把它当做“我是否有存在价值意义”的标志,就是一件能决定生死攸关的大事。

某种程度上来说,尼古拉斯也好,真实案例中的少年也好,其实都把自己弄丢了,一个找不到自己存在意义的孩子,又如何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呢?

当然,说这些并非要指责父母给了孩子太多压力,以至于孩子患了抑郁。

客观地说,原生家庭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且没有谁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完全没有伤害且完全没有压力的原生家庭环境。

今天所说的一切,意在提醒。

根据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的数据,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接近于成人。

我们要意识到,现在的孩子,不同于过去的我们,他们承受着更多的精神压力,来自时代、来自竞争、来自学业、来自父母,甚至来自他们自己。

他们需要更多的心理空间,去容纳那个焦虑抑郁的自己。

但是,我们更要意识到,只靠孩子自己,是很难做到的,他们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允许和支持。

允许什么?又支持什么?

不久前,学堂转载过一篇名为《“我,抑郁症,被我妈用大葱蘸酱救活了!”》 的文章。

里边的妈妈在得知女儿患了抑郁症后,做了以下4件事,她的女儿慢慢走出了抑郁的状态

在发觉女儿情绪不对头时,马上陪伴——在女儿问妈妈可以陪伴自己多久时,妈妈说“住到你烦为止”

完全接受了女儿患抑郁症这件事——“嗯,人要是一直心情都好那也不正常。”

在女儿述说压力和烦恼时,不说教只倾听—— 女儿倾诉完后依偎在妈妈身边,第一次一觉睡到大天亮

用自己包容且充满生命力的状态影响女儿——女儿以前觉得“丧很容易”,妈妈来了之后发现“快乐其实挺简单”

就像心理学者李雪说的:

“允许他如他所是,允许他表露痛苦、悲伤、愤怒等情绪。不要去改变他。如果内心有爱,就让他感受到:我无论怎么样都是可以的,都是被爱的。”

与你共勉。

推荐小学生和家长亲子共读这套专为青少年而创作的心理学知识漫画: 青少年心理学漫画 岛·屿》

本套科普漫画书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通过 近200条心理知识点+超1000幅漫画,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法。

《青少年心理学漫画 岛/屿》曾入选 中宣部“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

它是一套父母与孩子可以一起看的心理学漫画。区别于市面上同类青少年心理学书籍。 两册书都以一座叫“塞卡洛吉岛”(心理学psychology谐音)的岛为故事背景,搭建出有趣好玩的漫画场景;

接着以10个动物亲子家庭的互动场景引出实际的青少年心理现象,使得孩子既熟悉易代入,又保留了动物拟人化的趣味,大幅降低心理学知识的阅读门槛,能达到深入浅出的阅读效果。

10对动物亲子家庭的互动场景引出近200条有针对性的青少年心理知识点:

《岛》着重 分析青少年叛逆现象以及如何改善亲子间的沟通与相处

《屿》则关注 青少年在校的心理情况,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处理学业竞争和压力,解决校园人际交往的常见问题,包括应对校园欺凌

如果您家有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为了迎接孩子即将到来的青春期,为了预防孩子情绪焦虑可能带来的隐患,请一定要陪孩子一起读读这套书!

长按扫码,立即购买

青少年心理学漫画 岛·屿 2册

适读年龄:小学生及家长

作者介绍

晴川,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编辑,育儿学习者、观察者、分享者。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