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星驰到刀郎,正所谓不疯不成魔

2022-10-13     purple水晶

原标题:从周星驰到刀郎,正所谓不疯不成魔

如今想起这话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是周星驰,但也总闪现出刀郎,这俩人同时出现,在于不疯不成魔这点上,他们是一样的。

人最难做到的是什么?特立独行就很难,特别是对于普通人来说。

开跑车撞着玩儿、一星期换一个女朋友、直播刷礼物、包摊位撒钱这不叫特立独行,这是用普通人没有的资源来玩儿…

普通人的特点是什么?就是绝大多数人有的你都有,极少数人有的你没有,反正是上不去也没有跌到底。

要往上走,普通人要比拼的对象除了周围的普通人,还有在上面俯视你的那些眼睛。在资源相当的情况下,只有特立独行才有可能从普通人堆里脱颖而出。因为思想、行为和普通人一样,那不就是普通人了。

怎么特立独行,坚持不懈算特立独行,因为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超过了80%的普通人,也就是说你将会是普通人里混得比较好的那20%的人。

之所以才有20%是普通人里混得比较好的,是因为坚持不懈这个时间成本太多了,绝大部分人很难坚持得住,除了个人原因外,长时间跨度也增加了外在因素对这一行为进行影响的可能。

那么普通人还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博一把的资源呢?其实是有的,那就是尊严。

尊严对高端人士叫面子,对普通人只能叫脸。

因此,不要脸对普通人来说更容易获得成功,最起码是能占到便宜。因为这是特立独行的极端方式,很少有普通人敢这么玩,能坚持不懈地玩的人更是微乎其微。

人脱离不了熟人社会,这就让不要脸有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一般人很难摆脱,不过一旦摆脱,一定会成为众人的焦点,因为这就完成了一般人达不到的两个看似不可能:一个是稀有;一个是特殊。

以这两个特点先来看周星驰,这个“臭跑龙套地”在做了七八年边缘艺人后,1988年的《霹雳先锋》让他拿到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为什么能拿奖,应了李修贤那句话“像狗一样卖力”。

狗在人堆里一定很特殊且稀有,彼时的香港影坛,大家都很“卖力”,但“像狗”很难。

那时候的普通香港演员和打工人没区别,跑各个片场演绎不同的角色。周星驰也一样,也在演绎不同的角色,但骨子里在演自己,演“一条狗”。所以大家看到的周星驰,在角色塑造上非常与众不同。

开宗立派从来都是有非常大风险的,颠覆传统往往死得很快,这是普遍认知,跟风永远是最安全的行为模式。

周星驰无疑是个狠人,不疯不成魔的那种狠,在当时香港电影拍摄周期都非常短的情况下敢按自己的意思来,这就是在作死的边缘玩命试探。如果你感叹:好在是试成功了,那是唯结果论,因为失败者死得连渣都看不到。

实际上,若不是周星驰的表演得到了公众认可,从1990年开始屡屡创造票房奇迹,让香港电影有钱可赚,他早就死了。因为这一阶段的香港金像奖从来没有正眼看过他,可知业内传统势力对其的排挤。直到十年后的《少林足球》,需要有人拯救香港电影市场的时候,才急急忙忙赶紧给周星驰补上早该属于他的奖项。

但周星驰始终让人感觉是游离于圈外的,他很想表达深刻的东西,但被传统势力压得很累,年纪越大负担越重,年轻时的冲劲没了,棱角被磨平了,虽然骨子里不认输,但已经没了当初的灵气。

放下面子丢下包袱,对年轻人来说相对容易,毕竟有大把的时间成本可以挥霍,老了就很难了。不是有偶像包袱,而是越来越不敢去试错。毕竟已经到了需要有人理解的年纪。

因为看到周星驰总能想到刀郎,所以还是要提两句。刀郎实际上是算是圈内人,未广为人知之前就是很多在乌鲁木齐开演唱会的歌星的垫场嘉宾。

《2002年的第一场雪》火的突如其来,差点闪断了以“怨”为主题的主流流行音乐的腰。

于是不具备审美观点,没有音乐性这大筐赶紧给扣住。仿佛刀郎比阴阳宝瓶里的孙悟空还危险。先划到圈外再说。

至于什么是音乐性和审美观点,最好别问,问就是:说了你也不懂。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db744857323daeab9e3475c9b889f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