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会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顾客就是上帝”,很显然,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消费者的买家,对卖家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则还有着另一番景象。
我们就拿智能手机来说,作为核心部件的SOC芯片,各大智能手机厂商虽然作为买家,但是在面对高通时,高通似乎更像是那个“上帝”,因为作为最下游的整机厂商,他们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或许正是因此,华为才在做智能手机之初,就要坚持自主研发SOC芯片,当时有很多的观念还认为“自主研发不如买”。
这样的观点并不稀奇,甚至现在依然有人抱有这样的观点,因为芯片研发投入大,很可能巨额投资后打了水漂,即便成功了,研发出的芯片是否可以做到市场领先或者先进水平也未知。
所以我们回顾近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所说的,华为自主研发芯片做到现在的成绩非常的不容易。
没错,即便是做出决定走向芯片自研这第一步,就已经甩掉了一大部分的竞争对手,而能够做到可以比肩全球,真是凤毛麟角。
但华为在芯片产业上的这些努力和成绩,却一直在遭受美国的科技霸权,这是一种逆全球化和推崇美国至上的科技霸凌。
而美国给出的原因则是华为设备有安全后门,但是却无法证明,迟迟无法证明。这很像我国三十六计中的第七计:无中生有。就像孙子兵法说的,“有则示其无,无则示其有”。
我们知道,2019年5月份时候的实体清单,主要是切断了华为从美国企业的采购环节,换句话说,是让华为无法继续购买美国芯片。
美国此举不难理解,毕竟华为每年要从美国采购上百亿美元的芯片,但这是建立在华为没有采用自研芯片的基础上。
因此断供刚推出,华为就宣布了自研芯片转正,差不多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对美国芯片的替代和方案的切换。
用任正非的话说,替换后,设备的性能还提升了30%。
但是现在不同了,在今年的5月份,美国又宣布了新的禁令,简单来说,这次禁令的主要作用在于,如果采用了美国技术的企业,那么就需要通过美国的许可才能供货华为。
很显然,美国一方面在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却同时在破坏着全球化的生态平衡。
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美国的技术和产品不可能卖到全球,没有经济全球化的资本支持,美国的技术也不可能获得这样的发展,而现在却反噬全球化,将全球化作为一种威胁手段。
显然,率先享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美国,正在逐渐将全球化变为美国化,将市场利益全球共享变成美国利益至高无上。
而9月15日就被看成是一个关键节点,因为根据今年5月份的美国对华为的禁令,从9月15日开始,例如像台积电等,将无法继续为华为供货,尽管这些企业并非是美国企业,但却依然受到了美国的长臂管辖。
根据媒体的报道,华为芯片供应商联发科已经向美国提出申请,希望可以在9月15日后继续供货华为,而知名分析师郭明錤认为,华为的最坏结果是退出手机市场。真的会来吗?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预测,主要是因为,按照现在的禁令来看,9月15日之后,华为既无法从美国企业采购芯片,也无法委托代工厂生产自己的芯片,同时也无法采购非美国企业但却采用了美国技术的企业的芯片。
这似乎是封锁了华为获取芯片的所有途径,但若就此认为,华为会退出手机市场,却未免太言重了。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出了,华为在获取芯片上,其中最主要的绊脚石,其实就是来自美国的技术,因此如果做到没有美国技术,就可以完成突破,而这个突破,就是芯片的制造。
美国之所以可以禁止台积电供货华为,就是因为台积电采用的芯片制造设备中,有来自美国的技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光刻机,而如果我们在光刻机上获得突破,华为的芯片制造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有人说这个太难了,确实很难,目前我国的自研光刻机可以做到90纳米的分辨率,但据悉上海微电子明年就可以交付28纳米的光刻机。
当然,有的朋友表示,28纳米尽管已经进步很大,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是相差太多,华为还是用不上呀!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28纳米的光刻机,并不意味着只能生产28纳米的芯片,事实上,通过多重曝光技术,28纳米光刻机,也可以制造出14纳米的芯片。
试想如果每一代芯片工艺就要更换一批设备,那台积电也就不要干了,而且想必也有的朋友发现了,在我们常见的14纳米、10纳米、7纳米工艺之外,其实也有不常见的12纳米、11纳米、8纳米、6纳米等这样的工艺。
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一款光刻机,可以生产多种工艺的芯片。
所以说,华为依然可以获得手机SOC芯片,因此距离华为退出手机市场还言之过早,正相反,这无疑对美国企业来说是个强大的打击。
因为华为具备强大的芯片购买实力,即便是华为一家的购买力,也足够支撑一座芯片工厂。
所以这将加速我国在芯片制造环节的国产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做到芯片制造设备对外销售,例如出售给台积电等芯片代工企业;另一方面,在如此大环境下,我国的芯片自给率将会逐渐增加,这无疑会降低对美国芯片的购买量。
因此美国的芯片产业链将会受到极大的打击,这种打击涉及芯片制造设备、芯片制造设备零部件、芯片的生产、测试、封装,直至最终产品芯片本身。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关键点,那就是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是美国打破了市场的全球化供需平衡。
这样的话,即便在国产芯片不足以对抗美国芯片时,因为我们国内市场空间足够庞大,也会采用自研的芯片,因为供需平衡被美国打破了,这时候考虑的就不再是供需的合理性,而是安全性。
用任正非的话说,还用别人的,再断供了怎么办?
可一旦我们在技术上追上来了,最后谁会退出哪个领域,还就真的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