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建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不但规模最大,功能更是国际领先

2023-11-03   科普大世界

原标题:我国将建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不但规模最大,功能更是国际领先

我国将建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不但规模最大,功能更是国际领先

在南极洲地区,我国已经建造了四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如今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也正在建造中。

据光明网等媒体11月2日报道: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从上海启航向南极洲出发,本次考察规模相当大,“雪龙”号、“雪龙2”号科考船和“天惠”轮货船均出动,将考察南极洲附近的罗斯海、阿蒙森海、宇航员海,以及南极半岛临近海域和普里兹湾海域,并且将赶赴上述的我国南极的5个科考站,因此本次考察被认为是“三船五海五站”科考,将历时5个多月,计划于2024年4月返回。

本次考察计划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建设我国最新的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该站目前也常被叫做新建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濒临罗斯海,背靠横贯南极山脉,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生态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我国已经建成的长城站位于南极大陆最靠北的乔治王岛上、中山站基本就是在南极大陆的另一侧,两者相隔非常远,而昆仑站和泰山站都深入南极内陆,其位置不同,科考价值也不相同。

罗斯海是南极周边最深入内陆的一片海域,也是最靠近南极点的海域,其湾顶纬度约为南纬78度,再加上这里背靠山脉,可以开展极地海洋生态、海冰、冰川、极地山脉、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陆地生态、陆地和海洋地质、鸟类等调查和观测监测等,可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所以我们决定在这里建立第五个科学考察站,也是对我国现有科考布局的有益补充。

正在建造中的罗斯海新站的规划规模相当大,其建筑面积多达5244平方米,是我国五个南极科考站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比中山站(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昆仑站(计划建筑面积约558.56平方米)与泰山站(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三个站点的建筑面积加起来还大,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如此大的规模,当然需要很多的建筑材料和科考装备,所以这次我国出动了三艘船舶,主要目的就是赶赴罗斯海这个新的科考站建设好。

从建筑规划来看,新站的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理念源自南半球夜空中最为显眼的南十字星座,史料记载我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就曾使用南十字星座导航定向。

众所周知,南极地区十分寒冷,到处都是冰天雪地,动植物都非常少见,可谓是整个地球上生态环境条件最为恶劣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进行大规模的建筑建造,难度是很大的,但我国南极科考的建设者们要趁着即将到来的南半球夏季把这座规模宏大的科考站建设好。预计携带着建材的船舶将于12月中旬抵达新科考站区域,开展卸货和安装工作,计划60天内完成建设任务。

实际上罗斯海新站的建设活动从2018年1月中旬就开始了,当时“雪龙”船将建站工程机械和重型物资运输过去之后就开始了新站临时建筑的建设,于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后来由于某些原因一直没能完成建设,直到今年终于完成了各方面的准备,预计将在2024年2月份完成主要建筑物的建设工作。

罗斯海新站的建造宗旨是功能完整、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安全可靠、国际领先、人文创新。该站建设完成后,将满足科考人员在这里的长期生活、工作、医疗等方面的需求,硬件方面则具备数据传送,远程实时监控和卫星通讯、保障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作业等功能,成为软硬件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南极考察站。

消息来源:光明网11月2日报道《我国将建第五个南极科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