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凖、包拯、赵德芳经常同框,那么他们有没有同朝为官的经历

2022-05-02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原标题:寇凖、包拯、赵德芳经常同框,那么他们有没有同朝为官的经历

在古代的很多小说杂剧中,寇凖、包拯、赵德芳是同朝为官的。三人都是很正面的形象,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忠臣。其中寇凖被叫做“寇老西儿”,包拯被叫做“包青天”,赵德芳被叫做“八贤王”。他们常常联合起来,与奸臣斗争,维护皇帝尊严,维护天下普通老百姓。那么,这三个人是不是同朝为官呢?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三个人尽管有交集,但是几乎没有同朝为官的时候。赵德芳的年纪最大,他生于959年,死于981年。寇凖次之,生于961年,死于1023年。包拯最小,生于999年,死于1062年。从这个生卒年月来看,赵德芳虽然不可能和包拯同世,但是赵德芳和寇凖同世20年,寇凖和包拯同世24年。也就是说,似乎赵德芳和寇凖可能同朝为官,寇凖和包拯可能同朝为官。

不过且慢,咱们看看寇凖和包拯进士及第的时间。寇凖进士及第的时间是980年,赵德芳去世的时间是981年,也就是说,两人可能同朝为官1年。不过也不对,寇凖虽然于980年进士及第,被授予大理评事,但是这并不表示他是一个京官,这个职务只是他的寄禄官,也就是用来算俸禄的。他真实的职务,是被派到巴东去任知县。总之,赵德芳和寇凖根本就没有同朝的机会。

再看寇凖和包拯。两人同世24年,但是包拯进士及第的时间是1027年,那个时候,寇凖已经去世4年了,再加上寇凖在去世前,早就被贬谪到雷州这样的蛮荒之地当地方官了,所以他和包拯别说同朝为官,就是见面的机会也是很少的。

总之,这三个人互相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不过历史上的那些小说杂剧,却常常把这三个人扯到一起。

实际上,这三个人的真实形象,和小说杂剧中赋予他们的形象,也是不太一样的。赵德芳死的时候才22岁,他根本就没有在朝廷中发挥过什么作用。实际上,他也不可能发挥作用。因为赵匡胤去世的时候,由于赵匡胤的妻子宋皇后提议让赵德芳到灵前来继位,而出去喊赵德芳的太监王继恩,没有让赵德芳到灵前来,而是让赵光义到灵前来,因此赵光义当了皇帝后,对赵德方非常忌惮。在赵德芳生命的最后6年,别说在朝廷中“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乃至于他活着,都是极为小心谨慎的,因为害怕受到赵光义的打击。而且最后他还是莫名其妙死掉的,所以他不可能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什么作用。

寇凖倒是在太宗朝和真宗朝都十分活跃,而且都担任过副宰相、宰相这样的官职。不过,与他对立的奸臣并不是所谓的潘仁美、庞太师。

庞太师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宋太宗的李皇后、宋真宗的刘皇后,确实曾经一度掌权,并且与寇凖发生了矛盾,但是李皇后的父亲在966年就死了,也没在朝廷中发挥过作用,而刘皇后是一个孤儿,自然也不可能有父亲在朝廷中发挥作用。总之所谓的庞太师是连影子都没有的。

至于潘仁美,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历史上确实有一位将军叫潘美,不过潘美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在986年的时候,由于在和辽国的战争中指挥失当,造成杨业的死亡。但本质上他并非存心要“借刀杀人”。而且此后他就受到了宋太宗的处罚,被贬官到地方上,最后也就死在地方上,没有回过朝廷了。总之,潘美和寇凖也几乎没有多大的交集。

寇凖在朝廷中面对的奸臣,主要是卢多逊、王钦若和丁谓这些人。不过,这三个人却很少进入小说杂剧之中。

包拯确实比较正直,曾经一度当到了枢密副使(也就是副宰相),而且他也曾经有一年担任开封府尹的经历。不过他几乎没有判过案子。再说了,开封府尹也不负责判案,那不是他的主要职责。包拯作为一个正面形象,更多的是给皇帝上书进谏,以及弹劾奸臣,当时他被称为“包弹”。为老百姓申冤这样的事情,他做得并不多。所以,真实的包拯和小说杂剧中的形象,差距还是很大的。

那么,这三个人都没有同朝为官,为什幺小说杂剧会把他们扯到一起呢?

除了因为文艺作品虚构的成分以外,应该说,与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提倡树“君子之党”有很大的关系。搞朋党历来是皇帝最忌惮的,但是朋党之争,历朝历代都是避免不了的。由于宋朝的皇帝比较宽容,因此宋朝前期的文人士大夫们,一直提倡树君子之党。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是正直的人,那么就可以团结在一起,与那些奸邪的人作斗争。包括田锡、王禹偁、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都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可以说,也正是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在历史虚构上,这三个几乎不同框的人,被框在了一起。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d4b29aff2ab82acc80e53d3bd7311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