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人打5星!这“穿越”大戏够精彩

2020-05-19   五杀电影

原标题:8万人打5星!这“穿越”大戏够精彩

五一期间杀姐重温了一部经典影片。

连绵小雨,潮湿的空气,观影的我恍惚中有一种穿越的错觉……

这是一部文艺电影,本是小众题材,可喜欢它的人却很多。

豆瓣上打5星的观众已有8万人。

今天又是这样的天气,当时看电影的思绪一涌而来。

杀姐就很想很想说说它。

《午夜巴黎》

2011-06-10(美国)

导演伍迪.艾伦。

代表作有《安妮·霍尔》《汉娜姐妹》等。

和他之前作品不同,《午夜巴黎》在富有想象力的前提下,还多了几丝浪漫诗意,少了些许犀利琐碎。

他用穿越的方式为我们打造了一场梦回欧洲的流动盛宴。

带我们亲历了那个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

他把梦赋予在一个叫吉尔的编剧上。

作为一名成功的好莱坞编剧,吉尔开始厌倦这里声色犬马的生活。

在他心里,一直都是20年代的那个文艺荟萃的浪漫都市巴黎。

他有个白富美未婚妻伊内兹,某天他和伊内兹一家一起来到这座城。

在开场这段,是随处可见的繁华街头。

精致迷人的小巷,赛纳河畔左岸的咖啡馆,略带忧伤的萨克斯曲以及卖科尔.波特唱片的姑娘……

在轻柔的乐声中,在蒙太奇的镜头之下。

我们就这样跟随着吉尔的视角,领略了巴黎精致华美的风光。

吉尔彻底迷恋上这一切,彻底爱上了这座流光溢彩的城市。

而吉尔无疑是导演伍迪.艾伦本人的化身。

伊内兹和母亲看上昂贵的家具,吉尔觉得这是浪费奢侈。

却被丈母娘挖苦般地说句:“便宜没好货”。

伊内兹的同学聊起自己的事业,洋洋得意。

还不懂艺术,硬要附庸风雅,假装文艺。

看,依旧是不动声色地对上流社会的嘲讽。

只不过这次导演少了些许的焦虑,多了几分柔情蜜意。

吉尔并不在意女友身边人的挖苦,相比这些,他更在意是否能融入这座城。

巴黎是所有文艺辉煌灿烂迸发的集成地,不可逆,又令痴迷者企图复议。

带着这样的理想三旬,吉尔执意留下。

伊内兹却勃然大怒,坚定地认为他是沉溺过去的空想者。

周遭都说吉尔是对身处现实社会不如意后的逃避。

不被女友和太多人理解,所有的激情都顷刻褪去。

某晚从聚会逃出的吉尔深感无法呼吸,他只身游荡在午夜巴黎。

乘上了一座复古老爷车,阴差阳错穿越到了19世纪20年代的都市里。

这个世界满是疯狂,任由他写上最惬意的诗句。

他见到了大作家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美国诗人艾略特等人,秒变小迷弟。

他听到了现场天才音乐家科尔•波特的钢琴声,着迷于黑人歌唱家约瑟芬.贝克优雅的舞技。

站在莫奈的花园里,他更是不忍离去。

就像是一道光照来,他洞悉尘土的灿烂,听旷野的风声,闻到泥土的清香。

在这里感受着过去,他几近哭泣。

他被文豪的文字吸引,赞叹于画家和音乐家的才华。

懊恼自己生不逢时,可悲可气。

好在海明威还算欣赏自己,答应带他去见文艺界大佬斯坦因。

就这样,他带着自己的意识,徘徊在梦想与现实的小醒间。

痴迷留恋那个不再复苏的世界,为它而狂野。

寻找梦中的浮世绘,他感觉伸手就能触碰到文艺的脉络。

回到现实中,他将这一切告诉未婚妻,得到的却是更大鄙夷。

淅淅沥沥的小雨,她与他的心愈发遥不可及。

午夜的钟声再次敲响,古董车停在街边,吉尔终于如意。

见到了毕加索,也见到了毕加索的美艳情人阿德里亚娜。

他们相见恨晚,并辗转于巴黎各个场所里谈天说地。

他爱巴黎的黄金时代,她却更青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个巴黎。

渐渐地,他爱上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女人。

惊喜的是,吉尔还遇到了超现实主义三人组:

著名画家达利、西班牙名导布努埃尔和美国名摄影艺术家曼雷。

他诉说自己的疑惑,因为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而忧虑。

一个男人爱上了另一个时代的女人。

曼雷说看到了一张照片。

布努埃尔觉得自己看到了一部电影。

达利则认为自己看到了一头犀牛。

而吉尔则认为自己看到的是棘手的问题。

就这样三番五次地穿越,他愈发沉迷。

透过沉沉雾霭观望,看着蓝天生出星斗,明窗露出灯光,月亮洒下皎洁月光。

他开始明白,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驰神往。

每个人对黄金年代的定义各有不同。

某天再次回到现实,他走进一家旧商店,音响中传出来的是科尔•波特的音乐。

他驻足聆听,看到女店员惬意的微笑。

志同道合的两个人相谈甚欢。

沉溺的过往,迷人的微笑,刺穿了他无人理解的孤寂。

夜晚,他再次来到斯坦因的家,自己写的小说被提了建议。

原来作家的职责是不能屈服于绝望,是帮读者在空虚的生活中找到解药。

他茅塞顿开,兴奋地找到阿德里亚娜,和她一起穿越到了她心心念念的那个年代。

他们见到了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印象派画家高更和雕塑家兼画家德加。

阿德里亚娜对如今穿越到的年代兴奋不已。

而艺术家们则更想回到文艺复兴时期。

她执意留下不肯离开,他醒悟决定回到现实里来。

在得知未婚妻劈腿行为,吉尔果断选择放手离开。

他行走在午夜的巴黎,任回忆袭来。

空灵,无声,华美,孤独,氛围无可挑剔,只是寻不回现实里爱的气息。

她忽然出现。

就是那个和他同样喜爱科尔•波特音乐的女店员。

又下起了雨,他邀约她漫步在雨里。

她欣然答应。

两个人的背影消失在这午夜巴黎中,一场巴黎爱情故事又将继续。

伍迪·艾伦穿越了70年的时光长廊,带领观众开启了一段匪夷所思的朝圣之旅。

电影借着吉尔看似疯狂的穿越之旅。

展现了法国巴黎黄金时代的文学、艺术与爱情。

导演用他私人化的镜头影像,为我们呈现了堪比世界艺术史匹配的巴黎之都。

不同于往日作品中琐碎荒谬的挖苦与批判。

本片的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气质让作品更像是一封写给巴黎的私人情书。

只是麻醉逃避过后,最终都要醒来。

电影里纷至杳来的艺术元素,伍迪.艾伦选择用烟火气的讲述口吻,将故事重回生活化。

即使再艰涩的哲理,也变得容易咀嚼起来。

咽下去后变成清醒之味,那才是某种你不愿品尝的真实。

比如爱情。

有些人总是愿与那个才华横溢的人牵手相爱。

最后却无法忍受对方的怀旧与怪异,用劈腿背叛的戏码来上演着一出出都市里的分离大戏。

一生不信爱情的伍迪艾伦,用自己独有的幽默调侃着一直以来的悲观。

他用最荒谬的情节表达着我们熟悉的世界。

接近真实,抵达真实。

可以说,他一生都在拍同一个类似题材的作品。

却拍出了其中的个中滋味,拍出了每个人的柔软与懦弱。

当被现实所困,每个人都想逃离,去到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可是一觉醒来,还是要面对现实。

无解,于是我们在跌在世界的枯缝里相爱。

然后一个个相似的故事在反复轮回般地上演。

最终散发出迷人的气息,让人相聚又分离,离开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