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担当为什么演技差?普通人可以通过训练成为自己的明星

2022-02-20   安九月穿搭日志

原标题:流量担当为什么演技差?普通人可以通过训练成为自己的明星

现在很多“流量鲜肉”,颜值很好看,但是演技就差很多了。很多观众去看电影,总是觉得这些流量明星难以让自己入戏。

这种情况或许跟现在的明星培养模式有关。为什么美国好莱坞的演员演技那么到位?好莱坞演员的成名路径是学习表演,不断参加试镜,靠着演技拿到角色,一步步直到成为明星。这使得演员的收入主要来自片酬,做好了表演这件事,就可以在行业站稳脚跟。

而中国的“流量鲜肉”,收入主要靠代言和带货,买家主要是看颜值,大部分是年轻人,演技对于流量明星来说,并没有太多用处,也就不会去钻研。

我们作为普通观众,对于好演员的表演,有两种,一类是葛优、黄渤的风格,演什么角色都带有自己的印记,观众能清楚地感觉到演员的魅力。另一类是梁家辉、刘青云一样的演员,演谁就能成为谁,感觉不是同一个演员。

这两类表演风格,可以说代表了演员对自我和角色关系的不同处理方法。表演不只是演员的技能,而是和演员的人格和性格有关。

其实,“流量担当”并不是真正的明星,它只是一个运作模式的结果。真正的明星是一种人格力量,这个人只要站到舞台上,就会形成一种气场,把观众都卷进来。

明星和普通演员的区别在哪呢?并不只是在外表上,也不仅限于演技。

对于小品演员和相声演员来说,能成为真正的明星,不在于自己掌握了多少绝活,而是在于自己要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打磨自己的智慧,这样才能让观众所喜欢。

如果这样去理解表演,学习和实践的方式就会跟着变。郭德纲有一句名言,说“你要先变成一个傻子去学,当你变得不傻,能从中悟出点什么来,就是实现成长了。”但是,成名的终点在哪,却没有人能够回答。

好莱坞资深表演教练德林·沃伦在她的书《观众缘:凭什么他能成为巨星演员》里,提到:明星和普通演员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抓住观众的眼睛和心?

沃伦的答案是:观众要看的不是演员对人物的看法,而是演员本身。演员在舞台上、镜头前,真正利用的是他自己的真实生活、成长经历、受教育水平和父母关系。不管你给自己塑造的角色有多深厚的背景资料,你的想象也无法比得过你复杂的过去,不如用你自己去经历你的人物遭遇。

比如演一个智力不高的人,如果只是演他脑袋一片空白,那就属于没有层次的表演。有层次的表演,应该是我们都有觉得自己智商不够的时候,面对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事,我们可能会觉得难为情,在心里嘲笑自己,行为上想拼命向旁人掩盖,这个状态表现出来,才是有意思的表演。

那表演理论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就是自我注视下的表演,《观众缘》里提到了三种自我暗示:冒险、投入和爱自己。

先说冒险,导演给演员试戏,基本上在演员说第一句话或者上台10秒就做出决定了。导演的依据就是演员敢不敢在表演里冒险,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天赋。不是充满感情地读一段台词,而是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和干劲。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聚会的场合,没有人会注意到那个安静坐在角落里的人,大家留心的都是那些社交表现更加自信、更主动的人。害羞的人要为社交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既然都来参加聚会了,还不如选择冒险一次。

第二是投入,很多演员因为担心演戏用力过猛,结果演得不到位。比如在餐厅里听到隔壁人的谈话,我们会觉得无趣,但是在路上看到别人在吵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围观。

把生活状态直接带到表演是错误的,戏剧作品的自然是精心打扮过的,表面上平淡的台词隐藏着大量的潜在信息,需要通过表演来实现。

我们日常生活喜欢光顾的店,是老板和服务员都更有精气神的。我们对于那种有态度和爱憎分明的人,总会更敬佩。

第三是爱自己,意思是让自己先有独特的标签。比如《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那么恐怖,却又那么迷人,原因就是他出奇的自信和自恋,即便被困牢笼依然享受着自己超凡的智力,观众就是喜爱这些爱自己的演员人物。

冒险、投入、爱自己是好莱坞表演教练眼里成为一个明显的核心要素,也是可以通过有意思训练去改善的。

我们有什么办法让事物变得更美好呢?就是创造最细微、最日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