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想要踏入的学府,但周浩却觉得在北大读书非常“煎熬”。
因此,他选择从北大退学,转入技校学数控技术。
这样的决定,在人们眼里无异于是“脑子坏掉”了。
但当几年后,他再次出现在众人视野时,却令人刮目相看。
“北大很好,只是不适合我。”
这是周浩对北大的评价。
他当初进入北大,也并非自愿,而是“无奈之举”。
“考上清华北大就是光宗耀祖。”
这是不少人心中的刻板印象,仿佛考上这两所院校就什么都不是事了。
家里如果能出一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那就是天大的荣耀,走到哪里都有“面子”。
而周浩在高考那年,以660多分的高分位列青海省理科前5名。
当年北京大学在青海的理科最低录取线为634分,他足足超出录取线20多分。
因此父母在得知周浩的分数后,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可以上北大了!
但周浩却不是这样想的。
周浩从小就喜欢拆机械,还把家里的电器都重新组装了一遍。
所以他的理想学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为这所院校有很多动手实践的课程。
他喜欢实践,不喜欢“纸上谈兵”。
因此,即使在看到自己的高分后,他也没有改变过自己的心意。
可他身边的人都在劝他,高分就应该去更好的院校!
不能眼睁睁看着他“可惜”了这么好的分数。
“即使是孙悟空,也会被唐僧的紧箍咒给烦死的。”
对于周浩来说,身边的那些看似为他好的话,无异于紧箍咒。
尽管他心中有百般不愿,他还是“妥协”了。
在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下,他选择了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
“也许北大会更适合自己呢?”
周浩这样安慰着自己。
一开始,他也抱着非常高的兴致去学习,尽力地让自己融入理论更多的课堂。
可是他无论怎样逼迫自己,都始终对所学的课程提不起兴趣。
心中的兴致也一点点地消耗殆尽。
最让他崩溃的是,他居然会在上课的时候走神,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情况。
由此可见,北大的课程真的不适合他。
这也让他意识到,现状是需要自己改变的,
如果这么一直“拖下去”,那么浪费掉的都是自己宝贵的时间。
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在大二那年决定休学,想要利用这个空隙让自己喘一口气,并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之后,周浩到了深圳参加工作。
他想要试试,如果只用自己的那些理论知识,在这个社会中能不能有一席之地。
在这段时间,他去了工厂做流水线工人,还干过接线员的工作。
可是他发现,自己曾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并没有派上多大的用场。
而且,人们也不会因为他是名校的学生,就对他有不一样的态度。
唯一能让人刮目相看的,就是自己的实践技能非常过硬。
也正是这次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
他想要通过足够强的实践技能,来实现自我价值,并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
就这样,他做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周浩顿悟后,就立刻回到了北大,并直接找到了系里的领导,提出了退学。
之后,他就毅然决然地去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在招生办老师得知他是北大的学生后,惊讶地都合不拢嘴巴。
甚至还怀疑,周浩是因为在北大“犯了事”,所以才选择转学。
招生办老师还联系到了北大的学生处进行询问。
“验证清白”后,周浩才进入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数控专业。
这所学院有着国内最先进的设备,一切都可以直接上手亲自操作。
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累”、“麻烦”,但对于周浩来说,却是自己非常渴望的机会。
之后,他每天都痴迷地趴在机床前,手上的活几乎就没有停下来过。
他就像一个感觉不到累的“机器”,片刻不停。
没用多长时间,他就成为了小班中的“尖子生”。
当同学和老师望向他的眼神变成赞赏后,他心中的动力更是多了好几倍。
而在2014的那场数控技能大赛中,他更是用事实向人们证明,他从北大退学的选择,并不是“脑子坏了”。
那年,周浩用绝对的实力从八百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了高级组第一名。
2018年,他又在首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代表学校获得了机械类一等奖。
这样的成就,也足以证明周浩这颗金子有多么闪耀,
他并没有因为退出高等学府就被埋没,反而活得更加精彩。
毕业后,周浩选择留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做一名老师。
他想要将自己这一身技能,传授给更多的人。
因为想要让中国工业变得更加强大,光靠他一个人的能力是不行的。
而他当初之所以会下定决心转学,也并非全为自己考虑。
在那些工作经历中,他亲眼看到了中国制造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他想要改变这一切,即使自己的力量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他也要迈出那一步。
周浩曾慷慨激昂地说过:
“如果不想承受民族的苦难,我们必须在工业革命的大生产中奋然崛起。”
他心中不仅怀有自己的梦想,还有对国家的大爱。
他从不奢求能通过“高学历”、“高技能”来获取更好的物质条件。
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是想要为提升中国制造献一份力。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选择那些高薪的工作,而是留在学校教书育人。
当他站在讲台上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后,曾经那些质疑和嘲笑的声音,全都沉默了下来,只留下经久不息的掌声为他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