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来,ID.3销量节节高。
连续多个月销量破万,让ID.3成为合资阵营中EV路线最成功的产品,调整到12万级市场的ID.3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非常能打。
对于用户来说,选择ID.3既是选择一个老牌品牌,也是选择一台优秀的产品,真正做到了品牌、产品的双向选择。
数据方面,ID.3已经成为12-15万级纯电市场的TOP4车型,排在ID.3之前的车型有元PLUS、海豚、AION Y,ID.3的销量甚至超过了秦PLUS EV和AION S系列。
作为ID.3车主,对这台车已经有了接近一万公里的用车体验,其拥有很强的基本竞争力。
12万预算买电动化产品,更看重的还是作为整车最基本的操控价值和续航能力,这两点,ID.3做的都不差。
诞生于MEB平台的ID.3是这个价位中唯一能够买到的后驱车型,后驱的优势很足,除了操控更好之外,还有转弯半径小、灵活性更高的问题。
MEB平台其实最擅长生产小尺寸车型,ID.3能够最大程度上放大其操控亮点,的确在元PLUS、海豚以及AION Y面前,ID.3的驾驶乐趣更足。
除此之外,其续航450km也是这个级别中最好的表现。
ID.3和其它车型最大的不同,是续航显示方式是WLTC标注策略,根据上一个用车周期、电耗估算出下一个阶段的续航能力,电量算法更精准。
所以虚标续航这件事儿在ID.3上基本上不存在,反而会因此来提升ID.3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另外,ID.3的空间表现、设计理念以及舒适度表现都较为出色,从12万级产品角度来看,ID.3打动了很多用户群体,就是因为基本产品力非常扎实。
从设计、定位角度来看,立足全球市场研发而来的ID.3其实定价非常高,欧洲市场4万-5万欧元的定价说明大众注入了更多的心血。
但在国内ID.3的定价其实不足两万欧元,一方面是国内的电动化竞争的确更加残酷,为了生存调整价格,另一方面也说明ID.3其实在同价位对手面前产品力的确突出。
所以才会有更多用户选择,目前ID.3的订单依然比较多,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产能受限,毕竟作为上汽大众首台销量轻松破万的车型,完善供应策略和生产体系非常重要,这能够为未来的ID系列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如今的电动化市场中降价已经成为了常态,谁能够真正的用销量来证明自己才最关键,ID.3单款车型销量做到1.2万,已经超过了很多中国品牌。
说明一件事儿,大众的品牌推动力在国内依然有很强的挖掘空间,2024年才是真正意义上群雄争斗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