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开年第三天,伊朗关键人物——革命卫队“圣城旅”司令苏莱曼尼在巴格达机场遭遇美军定点袭击当场身亡。随后,美国五角大楼表示这是“为保护美国驻外人员而采取的决定性防御行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爆炸性事件不仅在伊朗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且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其普遍关注。
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美伊两国分道扬镳已经40年了。从两伊战争开始,在美国的介入下,伊朗在中东地区一流大国的地位便一降再降。
而到了特朗普上台后,先是单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协议,紧接着又重启了对伊朗的制裁,并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对其施压,美伊关系又一次降至冰点。因此,苏莱曼尼遇袭看似事发突然,其实早有端倪。
苏莱曼尼
美伊两国此次交锋的焦点是关键人物苏莱曼尼。美国为何选择将苏莱曼尼作为打击对象?而苏莱曼尼之死对于伊朗国内政局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这都得从苏莱曼尼其人说起。
苏莱曼尼是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的旅长,同时也是其创始人。鉴于伊斯兰革命卫队的特殊性,苏莱曼尼手中的这支军队主要负责境外特种作战任务,被认为是世界上由国家支持的最先进、资金最充足的境外组织。
据美国情报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圣城旅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中东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有指挥机构。而这支军队的领袖苏莱曼尼则借此左右着中东局势,是不折不扣的“暗局之神”。
两伊战争
苏莱曼尼本人经历极具传奇色彩,他从两伊战争开始发迹,其间几次出生入死,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年仅30岁就被破格提拔为了41旅的指挥官。战争结束后,苏莱曼尼于2000年组建了“圣城旅”,凭借着这支军队,苏莱曼尼超凡的军事才华和战略眼光得到了进一步的施展。
而伊朗高原上冉冉升起的将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美国的关注,美国国防部于2009年将苏莱曼尼贴进黑名单,列为了头号清除目标,从此苏莱曼尼开始隐居幕后,不再出现于人前。
这一情况直到奥巴马上台才得到改善,苏莱曼尼被移除出了美军暗杀名单,之后他开始频繁出现在了抗击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战场上。因此,苏莱曼尼的陨落,不仅影响着伊朗国内的政局,并且对整个中东格局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十分关键。
苏莱曼尼
在苏莱曼尼被暗杀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朗国内的局势并不太平。伊斯兰革命后,伊朗虽然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国家,并以此来抵制西方国家对其的世俗化、西方化演变。但国内不同教派之间的激烈矛盾,美国持续不断地经济制裁,以及为扩大地区影响力,长期穷兵黔武式的对外作战,都极大地消耗着伊朗的国力,也越来越引起了国内普通民众的不满。
但身为伊朗的二号人物,苏莱曼尼在伊朗的风评却很不错。这一方面是因为“圣城旅”主要负责地区军事行动,作为军方的代表,苏莱曼尼在国内政治、国事上的影响力有限。且不论是支持真主党反击以色列,还是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圣城旅”都将战火燃烧在了其他国家,并进一步扩大了什叶派的地区影响力。
苏莱曼尼
因此,在大多数伊朗民众眼中,苏莱曼尼算得上是一个民族英雄。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苏莱曼尼本人极具个人魅力。由于伊朗政变长期以来都依靠着军方力量,所以不论是军人的铁血作风还是超凡的军事才能,都让一部分处在水生火热中的伊朗群众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
因此,苏莱曼尼之死就像是一个契机,使得伊朗国内的社会舆论发生了转变,也使得整个伊朗社会都紧密地团结到了当权者身边。苏莱曼尼遇袭身亡事件经由媒体发酵后,立即在伊朗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人们已经顾不上担心飞涨的物价,而是走上街头,为民族英雄的陨落而哀悼。清真寺外挂起了“为侯赛因之血复仇”的巨型横幅,人们的爱国之情被猛烈地激发出来,整个国家顿时陷入了一种群体性的迷狂之中。
但事实的真相确实如此吗?痛哭的人群中又有几人是真心哭泣?
苏莱曼尼
其实从苏莱曼尼死的那一刻起,这个活生生的人和他所有的惊世才华就已经消失,留下的只是一个符号:他是“苏莱曼尼”却又不止于“苏莱曼尼”。
在苏莱曼尼死后的第一时间,伊朗方面就做出了回应,声称德黑兰已经准备了13种报复方案,势必让美国付出沉重代价。但随后的一系列行动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未像世人所担忧的那样出现不可挽回的破坏性行动。
作为国家领导人和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在哀悼好友和得力干将离世的同时,要做的是分出更多的精力来权衡利弊得失,争取将苏莱曼尼事件利益最大化。
于是,一方面伊朗国内媒体开始造势:
通过宣传、美化苏莱曼尼的形象,最大程度上激起普通民众对美国的愤恨,以此来转移国内矛盾,稳定国内局势;
另一方面,伊朗方面也在国际上多次发表公开声明,强烈谴责美国行动,试图引起国际社会的同情。
哈梅内伊
苏莱曼尼的遗体并未按照穆斯林传统仪式在当天下葬,而是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在各处圣城都举行了盛大的遗体告别。无数的伊朗人走上街头游行、高喊、痛哭,他们在悼念他们的英雄,同时也在哀痛自己不幸贫穷的生活,更是在表达着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干预本国内政的强烈的不满。
不论什么教派,不论是教徒还是无神论者,甚至不论是伊朗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民,他们聚集起来,为整个常年处于战火动荡中的中东哭泣。在强权之下,所有痛苦的根源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的弱小。
因此,从另一层面看,苏莱曼尼之丧其实是伊朗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缩影。在遇袭身亡后,伊拉克什叶派一反之前对苏莱曼尼的抵制排斥,公开为其站台,站到了伊朗一边,要求美国等外国军队从伊拉克撤兵,这又为复杂的中东局势蒙上了一层阴影。
苏莱曼尼
苏莱曼尼长期以来通过战争对其他国家进行宗教输出,扶持各种武装力量与美国为首的阿拉伯国家进行对抗,已经动摇到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控制。从短期来看,美国对其的报复确是在情理之中。但从长远来看,凭借这次事件,伊朗中止伊核协议,对核武器的开发加大了投入,并隐隐约约争取到了中俄两国的支持。
可以说,苏莱曼尼的牺牲确实是做到了利益最大化,中东局势如何演变,伊朗之后的报复行动如何进行,都仍是一个未知数。
苏莱曼尼
虽然现在的伊朗仍处于高涨的民族和宗教情绪中,但矛盾和裂痕依然存在。不论伊朗政府在苏莱曼尼身上加了多少圈光环,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些不光彩。
1999年,伊朗爆发了学潮事件。作为伊朗国内各种暴乱的最重要力量,不论是颠覆巴列维政权,还是反抗哈梅内伊的精神统治,德黑兰大学都走在了最前沿。
从伊斯兰革命中走来的苏莱曼尼深谙学生力量的恐怖,因此在学生走上街头抗议改革派封禁报纸、限制言论自由之始,苏莱曼尼就联合了其他革命卫队将领,要求镇压学生运动。
接受过战争洗礼的苏莱曼尼对流血和死亡看得似乎并没有那么重,他更习惯于用绝对的强权压制一切不同的声音,而这也引起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强烈不满。
除此之外,伊朗近年来爆发的多次示威活动,血腥镇压的背后,也总是少不了苏莱曼尼的影子。
伊斯兰革命
除此之外,在中东其他国家,“圣城旅”都对其内政进行了渗透。
2004年,在苏莱曼尼的策动下,黎巴嫩真主党对总理哈里里采取了暗杀,这使得刚从与以色列的战争中缓过气来的黎巴嫩再次遭到了重创,其背后又是多少家庭的悲剧?而在伊拉克境内,苏莱曼尼支持的武装力量也与美军多次交火,造成了众多平民的死亡。
可以说,苏莱曼尼虽然从国家的层面一直都充当着一个保卫者的角色,但其实质确是一个最忠诚的信徒。在他眼里,只有什叶派的信仰和利益才是其奋斗和牺牲的动力,平民的惨痛伤亡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冷酷执着,始终缺乏对贫弱群体的包容和悲悯。
因此,伊朗国内的和平和同仇敌忾只是暂时的,掩藏在“狂欢”背后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多,军事上穷兵黔武势必会使普通民众生活更加困难,这对于伊朗当局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苏莱曼尼
苏莱曼尼死后的伊朗,看似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但其实也似乎什么都没变。一个关键人物的死亡,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利益牵扯,而最后也会导致各方利益重新洗牌。一个神权国家暂时的隐忍和退让,并不能让世界放松警惕,相反,要做的只会更多。
苏莱曼尼之死,从伊朗层面上讲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是弱国的悲哀。但是不论是中东局势,还是世界格局,总有既得利益者在举杯庆祝,为他的死亡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