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中国历朝历代,有一个王朝很特殊,那就是元朝。元朝是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的疆域更是超越历代。
元朝的前身是大蒙古国,在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后,开始了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夏与金朝,继而向西方扩张,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之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发生战争,最终忽必烈获胜,改国号“大元”,建立元朝。
忽必烈推行“行汉法”的主张,并且大量起用汉臣。那么都有哪些比较出名的汉臣呢?
刘秉忠,字仲晦,号藏春散人,今河北邢台人。因为信佛取法名子聪。刘秉忠自幼聪颖,无所不读,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刘秉忠与忽必烈相识很早,在忽必烈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时,便被忽必烈赏识,忽必烈对其甚是宠爱。
在忽必烈即位后,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政事。刘秉忠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凡国家大小事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忽必烈宠信。所推荐和提拔的人,大多成为名臣。元王朝的命名也是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
在刘秉忠去世后,忽必烈追赠刘秉忠为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这是文人谥号中最高的谥号,元成宗时,加赠太师,改谥“文正”。 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的,仅有刘秉忠一人而已。
刘
秉忠墓位于北京市卢沟桥北不远处。明代姚广孝来到北平后就去拜谒了,而且先后去了两次,并作《春日谒刘太保墓作》以表敬佩之情。刘秉忠墓后来由北京迁回河北省邢台市,位于邢台市桥西区贾村,原本完好,规模宏大,是邢台三大古墓之一,如今已被破坏殆尽,只余一个残碑。
说完文官再来看一个武官。史天泽,字润甫,大兴永清(今永清县)人。富二代出身,而且极善骑射,勇力过人。元太祖八年(1213年)秋,铁木真率部南下。麾下骁将木华黎进至河北,他的父亲史秉直率数千人到涿州迎降。他哥史天倪为万户,史天泽则任帐前总领。 次年,史秉直随木华黎攻金北京大定府,因功授行尚书六部事。史氏家族的政治、军事地位自此开始确立。
史天泽也由此开始展露头角,先后率军击败金将武仙,又俘杀抗蒙红袄军将领彭义斌,平定李檀之乱。在忽必烈即位后,史天泽官拜中书右丞相,实行他的治国方略。史天泽的官位也是扶摇直上。
更是以七十三岁的高龄统军出征南宋,奈何半路因病返回,次年便病逝。在临死前还对忽必烈上奏说:“臣年岁有终,死不足惜。只希望天兵(元军)渡江时,切勿肆行杀掠。”忽必烈追赠史天泽为太尉,谥号“忠武”。‘忠武’二字被视为最高的荣誉,因诸葛亮被谥‘忠武侯’,所以‘忠武’二字被视为最高的荣誉;后累赠太师,进封镇阳王。史天泽及其家族为巩固和发展蒙古贵族在中原的统治立下功劳,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时汉族显贵的代表人物。
再来看一位教育家,许衡。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今河南沁阳人。师从大儒姚枢及窦默,学习“程朱理学”。在45岁时,应忽必烈征召,出任京兆府提学、国子祭酒。56岁时,受命议事中书省,提出“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的主张。
60岁时,与徐世隆、刘秉忠等议定朝仪、官制,为元代统治者策划“立国规模”。62岁时拜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授蒙古弟子。67岁时,领太史院事,主持修历,与郭守敬等制仪象圭表,日测晷景,编定《授时历》。
72岁时,许衡因病归乡,次年逝世,时年七十三岁。累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魏国公等,谥号“文正”。元仁宗时,朝廷下诏以许衡从祭孔庙。许衡推崇理学,被誉为“朱子之后第一人”。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文一武,再来看一位武将,张弘范,汝南王张柔第九子。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汝南王张柔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兵败被俘,降于蒙古。
20年后,张弘范出生。本身的家庭环境,再加上师从大儒郝经,张弘范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人。曾参加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
当然还有很多元朝时期的汉臣,这里仅列举这几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