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1日刊总第2750期
前不久,一款以“中国功夫”为主体的游戏《师父》在海外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它不仅在IGN和GameSpot都获得了9分的高分数,上线4天全球销量便已破50万份。可以说,在游戏玩家群体中,这款游戏已经做到了人尽皆知。
喜讯传到国内,不少网友正在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而欢欣鼓舞时,我们才发现,这款游戏的 出品方并不是中国,而是来自一家 法国的独立游戏工作室 Sloclap。
在国内,中国武侠日渐式微,关于“武侠已死”的论调甚嚣尘上,但在法国人手里却焕发新生,这着实令人唏嘘。
无独有偶,国外资本对中国文化的国际兼容并非从《师父》开始的。多年前的风靡全球的《功夫熊猫》背后的缔造者是好莱坞,近几年大火的游戏《真三国无双》《三国志》《全面战争:三国》,前两者的开发商为日本光荣株式会社,而后者开发商则是英国的The Creative Assembly。
一方面,不得不反思,我们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 使命感并不强,反而是国外资本精耕中国文化,挖掘并满足了目标市场需求。而另一方面,我们同样也要看到,中国文化对国外依然具备 吸引力,中国元素是“跨文化传播”不可缺少的“基因”。
“文化出海”依然需要武侠
回溯以往, 武侠片无疑是中国 文化出海最成功的代表。
中国武侠历史深厚,长久以来无数创作者都在前赴后继地填补 中国武侠体系,例如奇经八脉、内力丹田等元素逐渐充实了武侠概念,发展到某个阶段终于完成了自洽,使得这套带着传统文化烙印的中国武侠体系能让许多人 信以为真。
中国武侠片也继承了这个思路,因此形成了与好莱坞特效电影截然不同的特征。比如《复仇者联盟》,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观,而武侠片却是在 现实社会框架内创建一些 亦真亦幻的想象。
有节制的想象才会更迷人,这就是中国武侠片的魅力。不少外国友人至今都会发出这样一个疑问:中国人是不是都会功夫?
由此可见,借助中国武侠片,中国文化已经成功进行过文化输出。
而从市场方面讲,中国电影迄今为止也没有找到比武侠片更得人心的文化出海“替代品”。根据中影影视国际版权交易平台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出海”的53部国产影片, 海外票房的最大组成依然是中国香港地区。
以 5754.49万元夺得海外票房冠军的 《梅艳芳》,中国香港地区票房为 5087.41万元,占到88%以上。排名第二的动画片《拯救甜甜圈:时空大营救》,虽然票房来自于中国领土以外的10个海外国家,但最终票房也仅仅是4436.56万元。
而在国内赚的盆满钵满的新主流电影,在国外影响力反而很小。《长津湖》海外总票房为 2000.86万元,《你好,李焕英》为 671.4万元,《唐人街探案3》为 759.62万元,《悬崖之上》海外票房 660.67万元,《1921》为 300.72万元,《我和我的父辈》为 192.67万元,《八佰》仅为 53.11万元。
可见,有着意识形态壁垒的新主流电影扬帆出海并不简单。中国电影走出去,还要找到中国文化与海外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而这个最大公约数,其实我们多年前已经找到了,并在无数电影人的努力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可惜,如今的我们似乎主动放弃了这张文化名片。
武侠片的“土壤”还在吗?
武侠片为何不再受追捧?笔者认为,除了专业的武打演员越来越少,制作团队对特效的依赖越来越深之外,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武侠片已经失去了孕育它的土壤。
众所周知,侠客通常是带着叛逆精神和政治对抗游历于江湖、行侠于社会,因此武侠片颇有针砭时弊、借古讽今的特点。反过来说,只要政治清明,武侠片的情感基调就不能继续有“与当权者对峙”的底色。
这一点跟港片的困境类似。在以往,“警匪关系”是香港电影中最常见的主题,从《无间道》带《寒战》再到《怒火·重案》总能讲到警匪关系、警匪冲突。那问题就来了,如果警察系统内部政治清明,没有不公正待遇,警匪关系是不是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
正如武侠片,如果现今政治清明,大侠们是否已经失去“替天行道”的意义了呢?而我们在创作中又该如何塑造这种“正邪对峙”呢?
谈及于此,我们就不得不谈“新武侠”概念,以及如何让武侠与时俱进、焕发新生。
如何重塑“新武侠”?
任何一种题材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浩荡前行。武侠片也不例外,2014年,路阳的《绣春刀》导演大胆抽离了武侠世界普遍遵循的江湖逻辑,而是“现实”为背景,打造了这个刀光剑影的故事。对明朝官场腐败的批判,对卢剑星、沈练、靳一川三个“基层公务员”的写实刻画,兄弟情、父子情、男女情、家国情等各种情感交错其中,让电影在“侠义”之外,散发着有了更加接地气的共鸣感。
电影人对武侠片的探索不止于此,笔者从最近的两部电影中也窥见了新武侠在平衡武侠文化与当下观众心理的前提下,努力寻在最契合市场的创新表达。
一部是 甄子丹监制并主演的电影 《天龙八部之乔峰传》,日前已在戛纳惊艳亮相。在此之前,中国武侠人物始终没有统一的英雄体系,针对于此,该片将金庸武侠进行了全新升级,以乔峰为起点,建立 中国武侠宇宙。
作为《天龙八部》中最富正义感的大侠,乔峰相当于漫威宇宙中的“美国队长”,是精神领袖一般的象征与存在。通过对乔峰命运与身世的刻画,人物身上无畏的侠义精神必定诠释得淋漓尽致,而这也将是一次最富国际化的全新演绎。
另一部则是将在5月28日上映的《刿心剑》。该片由何自强、付浩平联合执导,杨明、薛飞任制片人,李琦、赵文琪主演,以洪武年间大案为背景,讲述了宏大历史背景下两个小人物沉浮挣扎的命运。与《绣春刀》一样,影片也是以历史沉浮中无法左右命运的悲情小人物为切入口,但不同的是,《刿心剑》融入了悬疑元素,又着力刻画了爱情与兄弟情,展现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努力拼出幸福的不屈与执着。剧作复杂跌宕,却又真挚动人。
由此可见,如今的新武侠作品已经开始在当下时代语境中寻找诠释新武侠精神的方法。它们找到了用西方的叙事视角和文化思维来讲述东方伦理规范和侠义精神的通路,重新审视了传统武侠作品中复仇、替天行道的旧元素,而是放大了那些激荡在英雄心中,傲然于天地间的自信、勇气、智慧与拼搏。
这种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恰恰是我们国人日渐淡忘的。在崇尚自由、彰显个性的今天,敢做敢当的铮铮铁骨越来越少,明哲保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他们有种种理由为自己说辞,将“圆滑世故”包裹成“情商”,将堕落不进取的原因归咎于“人间不值得”。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人理智、成熟,但是我偏偏不喜欢。
没有了“替天行道”,依然可以“铁肩担道义”,没有了飞檐走壁,但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武侠精神任时光斑驳,流年划过,仍然在世上熠熠生辉。
而放眼未来,中国文化要想走出去,提升引领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武侠片不能被轻易抛弃。文化出海,道阻且长。所幸,有一部分中国电影人已经意识到,重新摸索出新路固然重要,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一毫米也是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