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一档音乐节目横空出世。
将摇滚重新炸回大众视野。
从此,夏天和乐队绑定,和音乐连接。
没错,你猜对了。
正是19年的大爆综艺《乐队的夏天》。
第二年,它如约而至。
躁动的心得以重燃。
节目更是火上加火。
可之后。
整整三年不见。
三年,你知道我这三年是怎么过的吗?
虽然苦等了三个夏天。
今年也差点从“乐夏”变成“乐秋”。
不过,好在温度还高,热情不灭。
在这个夏日的尾巴。
第三季终于来了!
三年不见,有些东西确实变了。
但,有些东西却依旧熟悉。
当大张伟《静止》的前奏响起。
当全场无论乐手还是乐迷都一起跟着《你要跳舞吗》摇摆。
简直让人梦回三年前。
为什么《乐夏》让人如此念念不忘?
甚至还有乐迷将其视为点燃自己生命的火把?
今天第一期播出,派爷蹲点追完。
终于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乐夏》里。
不仅有音乐,还有自己。
看超级乐迷阵容。
这季除了熟悉的马东、张亚东、大张伟外,还来了三个新人——
彭磊、那英、高叶。
前两人的专业自不用派爷多说。
不过很多人在看到高叶时应该都挺好奇的。
她和乐队有关系吗?
其实,早在第一季,高叶就来过现场看演出。
而且,如果说在超级乐迷中。
张亚东极具专业性。
大张伟和彭磊是乐队的亲历者。
那英是歌手加乐迷。
那么,高叶则是代表着普通观众视角。
就如她所说:自己因为《乐夏》而开始关注、喜欢摇滚乐,从一个不听摇滚的人到现在认识了一个个乐队。
相信很多乐迷都有过这个阶段。
当然,超级乐迷只是辅助。
节目好不好关键还得看选手。
这点,《乐夏》那是相当有底气。
这季一共汇集了27支乐队。
曲风依旧多元。
摇滚、朋克、英式、爵士、金属、电子……
甚至,还能见到一些民族元素。
像是将东北二人转、民乐等元素与摇滚乐巧妙融合的二手玫瑰。
还有来自蒙古族的安达组合和广西壮族的瓦伊那。
虽然第一期这三组还没现身,但派爷已经狠狠期待住了。
不过,这季更让派爷惊喜的是。
不仅整体的类型多样化。
每个乐队本身也有多面,难以用单一的标签来定义。
比如:Mr.Miss。
以往对他们的印象是爵士乐队,轻快复古。
但这次的《低语》情绪一层层递进,有一种百老汇歌剧的感觉。
和往常很不一样。
既然乐队实力如此强,表演必然也很精彩。
有“面孔冷漠,内心炙热”的新学校废物合唱团。
来自东北的老大哥们,一开始被其他乐手调侃很有gai溜子的气质。
可一开口。
哎嘛,咋还有点浪漫呢。
特别是那句“就当那过去都是假的,对自己说了一句算了”。
简单,却带着洒脱不羁的处世哲学。
很能引起共鸣。
有“没什么攻击性”的橘子海。
《夏日漱石》前奏一响起,一下就将人拖进夏日海滩的氛围当中。
仿佛看到一片橘子色的黄昏。
让人沉醉其中,感受到微醺的轻盈。
有“怪诞戏剧性”的柏林护士。
每首音乐就像一部微电影,极具有故事感。
搭配着现场熊熊燃起的火焰。
啥也不说了,脑海里只剩三个字:
燥起来!
谁听完屁股还没离开椅子加入到摇摆大军中。
算我输。
当然,乐队不一定都得燥。
也有“柔软冲击力”的康士坦的变化球。
前面,压抑颓丧的情绪不断叠加,最终爆发。
仿佛在为我们半推半就的生活所嘶吼呐喊。
相当有冲击力。
可在爆发后,它又安静下来。
伴随着低吟,最后画面停留在太阳升起,好友相伴左右。
就像一缕微风轻轻拂过心头,告诉你并不是一个人。
真的一整个爆哭。
连见惯了大风大浪的那姐听完都泪眼婆娑。
派爷从第一季一直追下来。
发现《乐夏》和其他音乐类节目不同。
在其他节目为了刻画选手的不易而频频卖惨,为了突出作品的精彩而过度煽情时。
《乐夏》却在刻意避免这些。
而是把视角留给乐手,还给音乐。
采用淘汰制也是这个道理。
不管是老牌乐队还是新人选手,别看资历,直接用音乐说话。
音乐能不能打动人?
全都交给观众来评判。
而且前两季专业乐迷和超级乐迷手中还分别有2票和10票的权利。
到了这季。
全都变成和大众乐迷一样只有1票。
对于选手的作品。
也不会用大篇幅来介绍创作的起因,解释故事和想法。
因为音乐本身就是故事,唱出来观众自然能懂。
真正做到——
把音乐交还给音乐。
音乐,是《乐夏》一直以来的母题。
不过,相信很多人真正留在《乐夏》,爱上《乐夏》。
不只是因为音乐,还是音乐背后的——
人。
因为它敢于撕开每个乐队和乐手最真实的一面。
并且,尊重并保留他们的独特个性。
还记得上季。
五条人临场不打招呼换歌,马赛克酒后发生矛盾。
这些都被节目完整记录了下来。
也正因如此。
才让观众得以窥见光芒万丈的偶像不再是扁平的,也拥有和常人一样复杂和完整的人格。
这季也是如此。
有的人看似吊儿郎当,搞笑幽默。
如新学校废物合唱团的刘凹。
在台上时刻倚着队友。
在台下随时瘫在沙发。
和为了参加节目特地报形体班的柏林护士形成有趣的对比。
但仔细看他的吊儿郎当背后,其实蕴含着洒脱和率直的处世哲学。
在问到“想要啥”时。
他半开玩笑地回答:“我想一夜成名。”
在马东感谢他为《奇葩说》写了主题曲歌词时。
他憨憨表示:
不用谢我,你们给过我钱了。
好笑。
但笑完又觉得他很真诚。
让派爷不禁想到第一季韦伟被问到“常年奔波演出,会不会觉得在重复?”时的回答——
不演就活不下去了,没有饭吃了。
看起来,他们都有世俗的一面。
但这何尝不是一种真实呢?
更让派爷触动的是虎啸春。
刚开始看,他们全员社恐。
主唱平三,回答问题的时候因为紧张磕磕巴巴。
笛子手寒朝的反射弧很慢,别人已经翻篇他还停在上个话题。
而且因为天然呆还激发出了搞笑男的潜质。
在台上和彭磊互相对着鞠躬。
还把台下的摄影师错当成彭磊拥抱。
刘恋的表情此时就是我本人,真的太好笑了。
但,这份“呆”的本质其实是理想主义的纯粹和认真。
作为一支在社交平台上点赞数常常都不过百的小众乐队。
能支撑他们走下去的。
除了热爱,还是热爱。
就如平三所说:
要把自己奉献给每场演出,释放出生命所有的能量去完成舞台。
派爷是相信的。
因此。
他才会刚上台一激动就把琴弦弹断了。
不过,理想主义的纯粹就在于。
从来不言痛苦,只言热爱。
所以,一路走来的难可以不谈。
只需要那句:
“因为我们站在了音乐这座桥上,所以说和你们有了连接,和这个世界有了连接”。
一切都是值得的。
你看,这就是《乐夏》的魅力。
它并没有设计好的框架,并没有故意打造乌托邦。
而是还原真实。
让大家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他们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进世俗。
他们也有过理想,有过怒吼,甚至想过放弃。
但最终,每个忍耐的灵魂都选择了安静地运转。
我们听音乐,其实也成了曲中人。
五年,三季。
相信对很多乐迷来说,《乐夏》已经不仅仅是档节目。
很多人是因为它才开始了解摇滚,爱上摇滚。
发现越来越多的小众乐队。
明白音乐不止一种,审美可以多元。
就像大张伟所说“音乐最大的魅力就是让台下无论是八万人还是三千人,都变成一个人”。
而在这个夏天。
能和大家一起听所听,感所感,再次享受音乐。
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