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小城市培育试点即将收官 浙江收获了什么?

2019-11-05     浙江在线城镇频道

自从退休后搬到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上海阿姨王如珍在凤桥镇定居已经快10年。如今,除了处理一些重要事情,她已经很少回上海。在她眼里,凤桥这个小城市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让自己眷恋难舍。

“和上海比起来,我在凤桥生活方便很多。我居住的桃源小洲,边上就是梅花洲景区,每年春夏时节,万亩桃花盛开,非常漂亮。这几年,凤桥建设发展也很快,基本上一年一个样,城市越来越美,配套也越来越齐全,平常购物、看病、出行都很方便。不像以前,买点生活用品,还要跑趟上海。”王如珍说。

凤桥镇转型蝶变 凤桥镇供图

2016年底,凤桥镇入选浙江省第三批小城市培育试点。近3年来,对标培育试点要求,凤桥镇奋鞭策马,不断在提高全镇综合实力上下工夫,促成环境、产业、功能同步提升。这份努力赢来了不错的成绩。11月4日,浙江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2018年度考核结果公布,凤桥镇成功列席“良好单位”。

在小城市培育中涅槃成“凤”的凤桥镇,只是浙江省级小城市大部队的其中一员。自2010年启动以来,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以三年为一个轮次,目前已连续开展三轮。截至目前,除去“撤镇设市”的龙港镇,浙江小城市培育试点总量有68个,其中中心镇59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9个。

在浙江众多小城市里,有讲不完的精彩故事。而经过近9年的培育,它们已经成为浙江省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资源集约和农民就近稳定转移的重要平台。今年,浙江省第三轮小城市培育试点也将迎来收官。此前报道:浙江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2018年度考核结果出炉!

乐清柳市镇是浙江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单位 柳市镇供图

在烈火中涅槃的小城市

如果对小城市培育试点做一个解释,它是通过赋予经济强镇以现代小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破除其成长烦恼和管理困惑;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地方政府和民间资金投入,助推浙江新型城镇化战略取得实质性突破。也就是说,由镇到城,不仅仅是一字之变,更是权限的扩大、发展机遇和空间的增加。

对于普通乡镇来说,管理权限不足、监管职能缺位很大程度制约了地方发展,成为它们“成长的烦恼”。天目新闻记者在丽水市青田县采访时,就曾有位乡镇领导表示,“管理权限收上去,但是把责任放下来,导致政府办事有心无力,各项事业难以推进。”

小城市则没有这样的烦恼,浙江在地权、财权和事权三个方面为小城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建设、规划、环保、交通等管理部门,都在小城市设立了派驻机构,让其拥有部分县级审批管理权限。

与此同时,浙江省政府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用于支持试点工作,资金大部分用于提升小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民生事业,使其变得宜居宜业宜游。

搬到凤桥镇后,王如珍亲眼见证了这座小城的变化。几年来,凤桥城市主干道凤篁路拓宽了两次,实行功能分区后,人车混流成为了历史;一个设施完善的文体广场拔地而起,成为了周边居民休憩娱乐的重要场所;大型商超、市场纷纷入驻,让当地人的生活更加便捷……

这样的政府财政投入,撬动的是社会资本向小城市聚拢。浙江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第二轮小城市培育三年来投入45亿元专项资金,带动了7550亿元投资,撬动了5700亿元的非国有资本投资。而社会资本的进入,则带动了小城市医疗、教育、交通、商业等各项事业的全面提升。

诸暨店口镇在小城市培育试点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人为本” 店口镇供图

为全国提供经验的浙江探索

浙江省有1100多个乡镇,每个乡镇的历史文化、区域位置、经济基础都各有特色,在空间职能上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它们的发展路径也是差异化的,小城市更是如此。

在小城市培育试点过程中,浙江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出了许多发展模式。

其中,在第二轮小城市培育试点收官之时,浙江总结出的“八大模式”十分典型,包括“以人为本”的店口模式、“民资建城”的横店模式、“产城融合”的织里模式、“小县大城”的云和模式、“建管并重”的柳市模式、“古镇新城”的塘栖模式、“生态主导”的开化模式以及“均衡发展”的姚庄模式。

这八大模式,对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都有很强的参考借鉴意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随着新一轮试点工作的进行,浙江小城市发展的典型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当中。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表示,鼓励小城市培育模式不断创新,能够促进小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要推进小城市培育创新发展,为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浙江探索经验。

(记者 黄玉环)

  • 来源:天目新闻客户端
  • 监制:范波
  • 责编:潘洁
  • 编辑:陶朝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VyCPW4BMH2_cNUgRS2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