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出生的温铁军,是中国著名的“三农专家”,人送外号“温三农”。
他毕生的治学理念,强调“实践”二字,认为只有用自己的眼去观测、用自己的脚去丈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才能求索出真理。所以,他常常能得出颠覆传统观念的理论,让我们大开眼界。
1968年,17岁的温铁军与当时的年轻人一起,选择了去山西当一名“知青”,此后的11年里,他在那里农村劳动、种地,奉献了自己美好的青春。
对于这一段经历,温铁军并没有什么怨言,相反,他认为正是“上山下乡”的经历,成就了他的人生。在他看来,当年国家制定这样的政策,虽是无奈之举,却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温铁军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毛主席老人家的号召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积极踊跃去农村插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开荒的热潮。
其实这个政策并非我们首创,而是向当时的“老大哥”苏联学来的。
1954年,为了弥补工农业发展的失衡,苏联开启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他们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城市青年作为垦荒主体,两年共动员了27万青年前去开荒。这一举措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解决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危机。
就在第二年1955年,中国就派员前来取经,在回国汇报后,得到了领导人的肯定,并立即组织了首批60人的“试点”,成功在黑龙江萝北县开垦出了1200亩荒地。在此之后,国家又组织了不同城市的青年,进行了规模不大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真正大规模实施该项计划,则是在1960年以后,一直到1978年,才正式停止了这项运动。
二十多年之间,共有1600万的城市人口去农村落了户,约占当时城镇人口的十分之一。这是人类移民史上的一个重大奇迹,对中国现代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村插队
新中国成立以后,整个国家几乎是一穷二白。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开启了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在1952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较五年前增长了67.8%,工业产值平均年增长14.7%。
这个数据,甚至超过了当时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等。
工业化的浪潮中,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在五十年代中后期达到一个高潮。就在高歌猛进之时,却突然遭遇了很多困难,让年轻的新中国处于内外交困的不利局面。
朝鲜战争之后,与美国基本是“老死不相往来”;又与苏联交恶,他们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国内也遭遇“三年困难时期”,很多人连饭也吃不饱。
中苏关系恶化的一个严重后果是,苏联撤走各个领域的专家,并提前向中国逼债,让中国的工业在短时间内陷于停滞,经济也处在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进城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面临着失业;农村却劳动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产量的远不足以供给全部人口。这一段时间里,全国大部分人,都在饥饿之中艰难度日。
无奈之下,我们选择让广大年轻人下到广大农村,以应对当时的艰难。
青年下乡
“上山下乡”运动,在当时起到了不少的作用:实现劳动力回流,消弭了劳动力过剩对于城市的压力,补充了农业生产力的不足。
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村生产力和人口数量成正比的,人越多,生产力就越强,产出就越大。因此,社会上最为最富活力的年轻人,大量去往农村,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
今天我们看到乡下水网密布,农田整齐划一、土壤肥沃,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一时期打下的基础。在毛泽东同志“修好淮河”、“驯服黄河”的指示下,对大江大河进行了有效治理,基本控制了肆虐千年的水患,并且变“水害”为“水利”。
大力治山改土、平整农田。将低洼、突起的土地变成平坦沃野,同时对沼泽、盐碱、淤沙地进行改造,使其成为适宜耕种的农田。完善水利系统建设,修水渠、打机井,让大部分农田达到排涝、灌溉的标准,形成旱涝保收高效稳产田。
农业发展
除此之外,农业的机械化、化肥化、电气化也有所起色,农业科技初步发展,一改过去“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
当时十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的刚刚从学校走向社会,阅历较浅、思想还不成熟,凭借着一腔热情,去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靠肩挑手扛打下一片天地。
在长久的工作中,磨练了精神意志,提升了实践能力,打造了不畏艰难的品质。
这一部分人,有的回到城市,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将“知青”时的“优良传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传播给同事、单位,激发了大家肯干、实干的精神。
位于黑龙江垦区,官兵群众发扬艰苦努力,让这一片无人之区,最终成为千里沃野,农牧业产量不断刷新记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以北大荒为代表的垦荒行动,创造了耀眼的农业奇迹,激励了当时的国人,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力量的象征。
黑龙江垦区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着天壤之别。落后的国家缺乏经验,在发展上急于求成,只能去抄先进国家的“作业”。于是,英国、美国,包括后来的苏联,都成为被追捧的对象。
殖民地的发展中国家,一般照搬宗主国的政治体制,比如印度,搞议会民主制,设立上议院、下议院,完完全全就是英国的翻版。更多的国家则是“病急乱投医”,觉得哪种制度好了,就直接拿去用,罔顾自己的国情。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现在的南非、巴西、墨西哥,在过度集中的城市化进程后,都面临了相似的问题,很难找出彻底解决问题的“良方”。大量的失业人口,整天无所事事,会走上街头抗议,造成社会的动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则走在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上。这条路不是自上而下的空想设计,而是从下往上的革命。其思想和理论,并非来源于某本著作,而是在广大边区农村里实践出来的。
土地改革
无论是土地改革,还是农村包围城市,都是我们结合国情进行的原创。虽然路走得异常艰辛,也绕了一些弯路,但却是毕其功于一役,一下子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城市化水平虽然发展相对慢了一些,却有效规避了很多问题,尤其在各种竞争中,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战略纵深”。
抗日战争年代,利用广大农村建立敌后根据地,让日本人疲于应付;解放战争时期,优先控制农村地区,进而包围城市,让国民党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即使到了今天,农村依然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中美贸易战中,我们之所以拥有十足的信心,在美国的大棒前不亢不卑,得益于国家坐拥了5亿5千万的农村人口。这是是我们促进经济内循环、实现产业升级最直接的底气。
中美贸易
“农村”是中国基层的本色,有人将其视为落后、封闭、保守的象征,拖累中国近现代的发展。然而这些人只看到表面,没有理解背后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中国所有基础,全部扎根于农村,农村为近现代的工业化付出很多,也牺牲了很多。建国以后发展向重工业倾斜,提出“优先发展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中国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村、农民的贡献。
如今的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民生活困苦、得不到基础保障,是“三农”面临的最大问题。
现在我国的GDP已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雄踞世界第二;
人均GDP达到6.46万元人民币,超过世界平均水准。工业的发展一骑绝尘,已经不再需要农业的支持,也许已经是时候,对辛勤付出的农民,进行应有的补偿,感谢他们曾经做出的丰功伟绩。
上山下乡
历史上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而结束,或许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这一运动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挥之不去的却是这种精神的印迹。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总是有一股“农民情结”的,向上数三代,家都是农民。“大不了回去种田”是我们的口头禅,我们总把农村看作自己终极的归宿。
也许在新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尝试一次思想的“上山下乡”,让灵魂得到彻底的荡涤和升华。
文/陈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