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与抗战胜利同步,中共最高决策层未雨绸缪,首先从大战略角度出发,为了生存与发展,也为了以后有可依托的战争基地,首先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策略。(中共自开始建立独立的武装始,尝尽了无后方作战的艰苦。即便在曾经的瑞金和延安,或是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晋察冀,不是便作战便稳定根据地,就是地薄人瘠之处)当经过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和八年抗战后,日益强大的中共早就意识到,靠游击战所消耗和支持的后勤远不能匹配随时到来的大决战的规模。
伪满时期的东北一景
1945年9月15日,中共便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随即指令各根据地抽调2万干部和10万军队,随同彭真、陈云等进入东北。
农村包围城市,这是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一直到抗战初期,经过了长期战争和政治斗争血的教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袖们总结出的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预判、理论,和实践经验。十几年的风雨,中共从弱小到强大,已经基本完成了农村部分,现在,是时候开始夺取各个城市了。作为中国当时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东北局当然也以此为重点。
彭真
1946年,东北局根据中央精神,成立城市工作部,由彭真兼任部长。城工部既领导国民党占领城市的隐蔽战线工作,也领导解放区的城市建设工作。
1947年5月,敌工部(联络部)与城工部合并为城工部,李立三任部长。根据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东北局城工部统一领导国民党占领城市的中共隐蔽战线工作。长春。便是东北局城工部的工作重点城市。
李立三
而早在抗战持久阶段的1942年初,延安就为了和抗联打通联络,开辟抗日根据地,在延安举办了由韩光领导的13人干部训练班(东干班)。经过短期训练之后,准备派往东北工作。抗战胜利后,这些干部纷纷回到了东北,展开了各类工作。其中,针对长春的情报工作也是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
1949年8月15日光复至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活动于长春的各系统隐蔽(情报)组织,主要的有东北局领导的:徐慎系统、吉北联络处(陈少中系统)、九台联络站(江含系统)、东北人民解放同盟(东北局社会部长春工作站,即张鼎一系统);由东北军区领导的是松前指挥部(陈光系统);由松江省社会部和长春工委领导的为长春情工组(侯诺青系统);先由东北局领导后转由长春工委领导的吕天系统。
侯诺青系统中长春情工人员,李真凡烈士
徐慎系统。徐慎,便是上述“东干班”13人中之一。1945年3月,抗战还在进行中,徐慎便奉命从河北定县出发,在中共交通线的精心安排下,于1945年5月中旬到达长春,住在姐姐家。后经其姐夫介绍,成为伪满保险公司的雇员。1945年9月,日本投降,东北局快速进驻沈阳,徐慎和同在长春潜伏的申东黎(中共),先后到达沈阳,由张化东将其送至彭真处。
1945年9月下旬,根据彭真指示,由周保中领导组建了中共长春市委,申东黎任书记,徐慎、赵东黎、傅根深、刘健民等任委员。
李真凡烈士手信
由此,徐慎在长春领导和从事中共隐蔽战线工作,一直到1946年5月23日,随市委撤出长春。1947年7月,徐慎被奉命潜回长春,与在长春的中共隐蔽组织成员孙亚明、金山、郭景兆、宋平等接上了组织关系,统一领导长春隐蔽战线工作。以后形成了“徐慎系统”。该组织成员180余名,其中知识分子较多,主要活动于国民党上层、知识界、文化界和大中学校。
东北局城工部派出机关,主要有吉北联络处(陈少中系统)和九台联络站。
东北局为开展吉、长两市的对国民党军工作和城市工作,于1946年冬分别于吉林缸窑和榆树五棵树建立了联络站。“吉北(缸窑)联络站,对外称吉北联络处,处长陈少中,副处长方正。”该处通过中共吉林市情工人员王文达在国民党新1军、伪军官学校、长春大学等单位,发展了钱泽球、肖斧、刘树春、那守田、王文则等情工关系。
陈少中
“该系统成员100余名,成分主要为青年学生。”1948年初,中共长春工委建立后,吉北联络处划归长春工委领导。九台联络站的前身是榆树五棵树联络站,初期站长为高秀成,副站长张诚华。1947年11月五棵树联络站迁到九台县,对外称九台县政府民运科。“这个联络站对外派遣很少,主要是送往迎来。”通过江含派遣的地下工作人员有刘国奇、刘国风等。长春工委建立后,该联络站亦转由长春工委领导。
侯诺青系统,即松江省委社会部(公安处)工作组,又名长春工委情报工作组。为进一步加强在国民党占领城市的情报工作,松江省委根据东北局的指示,“于1948年初,责成陈泊(布鲁,松江省公安处长)抽调以侯诺青(情报科长)为首的林今朋、崔荣、康玉明、叶松、徐庚铁、王兴普等40余人,组成了情报工作组,深入到长春外围九台、卡伦一带, 展情报工作,并在卡伦设立了检查站(林今朋、崔荣)。”
陈泊(布鲁,时任松江省公安处长)
长春工委建立后,转由长春工委领导,称长春工委情报工作组,松江省委社会部对其仍有指导关系。为了提供军事情报,便于掩护,对外亦称解放军松前指挥所,司令员陈光。陈泊为长春工委委员,负责情报工作,具体工作由侯诺青负责。“该组织向市内派遣、发展地工人员380余名,形成了侯诺青系统。”该系统“成员主要活动于长春国民党党、政、军、警、宪、特内部,搜集情报、瓦解国民党军、策动起义、保护市内机关、企业、工厂、学校及公用设施。”侯诺青系统中有几个著名小组:
于经五小组:有李真凡等10余人,负责药品、国民党上层动态和军事情报等。
高虹小组 :有于雷、张博、张尚志等人,负责铁路、交通的安全、设施,警察局的人员档案和车辆等。
白天小组:负责长春大学学生运动、学生档案、学校设备等。
何永淳小组:发展近300名地工人员,负责打入国民党新7军内部,进行策反工作等。
东北人民解放同盟,即东北局社会部长春工作站,其前身为东北青年救亡会。
1934年,东北留日学生张为(维)先在日本东京组织了读书会,团结留日进步青年,宣传马列主义。1935年8月,张为先、丁宜等又组织了东京反帝大同盟,又名东北青年解放社, 展抗日救国活动。1937年8月,留日学生侯洛、田琛、高亮等又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夏航等也组织了一个读书会。1938年春,这几个组织经过协商,统一定名为“东北东京留日青年救亡会”。1940年,留日青年救亡会正式接受中共领导,隶属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社会部,并更名为“晋察冀东北青年救亡会”。1945年9月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同盟”,隶属东北局社会部。
张为先,中共东北情报组织的领导之一
东北青年救亡会长春分会"成立于1940年4月,领导人为田琛、关克、高亮,1947年8月改为东北局社会部长春工作站,一直工作到长春解放。”这个系统的多数成员是留日的爱国青年。1945年8月15日之前,他们主要活动于日伪的上层机关,了解军事情报,监视关东军动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适当 展瓦解敌军的工作。1945年“8·15” 光复后,他们主要活动于国民党东北行营、东北党务专员办事处、新1军、新6军等部门,搜集国民党党政军情报。“解放前夕,该系统在长春的成员约50名。
东北长春守军摆拍照
吕天系统,吕天,原名吕殿元,原系东北局城工部派遣干事。1948 年长春工委建立后任长春工委组织部组织干事。1946年吕天派遣刘志诚、翟福贵、王天恩到长春跟踪侦查暗杀李兆麟的主使闫钟璋。1946年末吕天又从被俘的国民党军官中物色了刘铁文、李凤桐、刘华、阎世斌、叶伟、佟炎等6人随遣返的战俘一起回到长春国民党部队,搜集军事情报,努力瓦解国民党军。
1947年,吕天派温旭山到长春,组织“新文化行动同盟”,发展成员。
同年,吕天另派李天成到长春大学组织李梦星工作小组,开展学运。李梦星工作组在核心组下面设立了A、B、C、D四个小组,其核心成员为陈贵民(长春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学生,沦陷时期“军校”五期生)、张智(长春大学法学院学生, “军校”六期生,曾组建新民主主义研究会,会员10余名)、秦宏伦(长春大学医学院学生,“军校”七期生,1947年秋曾与长春大学学生安邦梁、赵永年一起前往解放区,受劝阻后返长。1947年经刘育新介绍,与安邦梁转入“徐慎系统”。 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梁亦(长春大学法学院学生,“军校”六期生,1947年秋于哈尔滨由东北局城工部派回蒋管区做地下工作)、韩伟(长春大学工学院学生,“军校”四期生)。其中,A组组长张智、B组组长陈贵民、C组组长秦宏伦、D组组长由秦宏伦兼任。
东北长春国民党守军
每个组的组长发展的成员一般以5人为限,在各组的英文字头后面 以1-5的1位阿拉伯数字,核心组以下的各组成员也可以发展5名成员,核心组下的第二级地工人员的编号即在英文字头后面有2位阿拉伯数字,如C25。层层发展的目的是为防止被国民党特工组织破坏。因此,“每个地工人员只知道自己的直接上级和自己发展的下级的姓名和代号,严禁发生横的关系,不允许采取会的方式布置工作,只可以同上下级两人间单线联系,发展下级地工成员,要经过发展者周密的考察,把真正信得过的人吸收进来,还需要将拟发展者的情况,向自己的上级口头汇报,并征得同意。”李梦星工作小组还统一了工作指导思想:
1.李梦星地工小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工部的部署展工作;
2.李梦星小组坚持在长春的阵地,在长春青年中组织第二战线,与正面攻城的我军相呼应,为解放长春而战;
3.工作方针是发展秘密工作的组织, 展宣传工作,打入到国民党军队中去,瓦解敌人,鼓动逃亡,组织武装起义,为攻城部队提供情报和各种条件,用一切方法使长春市早日得到解放,减少长春市人民的痛苦。加入敌人向南满逃窜,要组织力量保护城市,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该小组将指导思想写进《李梦星组工作纲领》,“该纲领曾油印四五十份”,秘密在地工人员中传阅。
另外,马庶民(李景泽)到长春做情工人员王宏文(王长新)的秘密交通。派郭群到长春,组织东北人民解放先锋队。吕天到长春工委工作后,继续做情报派遣工作,派遣的情工人员,又各自发展了一批成员。吕天系统,顶峰时期成员达200余人。”
陈光
松前指挥部,即陈光系统。陈光是围困长春期间东北军区松前指挥部司令员。该地工组织,主要是通过松前指挥部侦查科代理科长张正平(张旭东)搜集长春守军的军事情报,策动国民党军起义,策应解放军行动。张正平原系中共新四军司令部情报处城工室的干部,主要负责向国民党占领区派遣地下工作人员。1947年10月初,张正平受山东军区司令部情报处的派遣由青岛启程来长春。10月中旬,张正平抵长春,在松前指挥部陈光司令员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张正平到达长春后,很快与国民党暂56师中的中共情工人员金器之、李雪松、冷殿甲、张九福、李野光、李铁夫、白殿升等接上了组织关系。1948年1月中旬,张正平等在头道沟东二条43号 办了富源长制米厂,并以此为掩护展活动。张正平先后发展了5个地工小组,组长分别是白殿升、李野光、金器之、么兆民、周庆宇。该系统成员120余名,主要活动于国民党新7军、60军等军事部门,搜集军事情报,积极策划起义。
东北军区政治部九台前方联络站,负责人为刘浩。主要展开对国民党60军的情报策反工作。中共对60军的工作早在1937年抗战爆发时就开始了。中共在60军中“插入并发展了张永和、杨重、刘孟田、周时英、张天虚、张文斋、薛子正、杨华、蒋南生、黄致平、尹冰、杨守沫、林和顺、王立中、张士明、宁坚、杨永新等20余名党员。1939年7月,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李克农派方文彬(方正)到60军,领导60军中的隐蔽工作。抗战胜利后,60军于1946年奉命赴东北。此时60军中的潜伏人员只剩杨重和王立中二人。在东北,中共在60军中再度发展了孙公达、陆飞、赵雄、俞元、詹玉佩、詹玉填等人入党,从事隐蔽统战和情报工作。1946年4月,中央派出刘浩到东北负责对60军的情报策反工作。6月,刘浩抵抚顺60军驻地,与在60军潜伏人员杨重和王立中接上组织关系。1947年4月,刘浩奉东北局李立三之命,同译电员李竞、报务员张文青、警卫员刘胜携带电台潜入60军。在最后1948年10月17日60军起义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其他在长春活动的中共隐蔽战线情工(统战,各个运动系统)人员还有傅根深、赵东黎、刘健民、王永生等。
傅根深,早在1929年就受党组织派遣来长春辟工作。1943年,他再次受晋察冀东北工作委员会的派遣来长春,先后发展了杨乃山、王寿清、吴文忠等10余名党员。1945年“8·15”光复后,傅根深同刘健民一起组建了吉长部队,任政委。1945年12月15日,在剿匪战斗中牺牲。
刘健民,于1943 年受八路军总部滕代远参谋长(兼八路军前总情报处处长)的派遣来东北联系中共隐蔽组织和抗联部队。1944年到扶余、前旗一带发展中共组织,1945年“8·15”光复后到长春,同中共地下党员赵东黎一起发动群众,组织了新青年同盟、东北电影技术者同盟、东北电影演员同盟。同傅根深一起组建了吉长部队,任司令员。
赵东黎,于1943年受晋察冀分局社会部许建国的派遣来东北,经长春到农安,以义德增杂货店为据点, 展情报工作,并与晋察冀分局派来的安立身(沈阳)、张凤阁(哈尔滨)、李焕章(长春益发银行职员)三人接上了组织关系,与王习、高永涵、陈之捷、梁若本、赵世孚等建立了联系。“8·15”光复后,赵东黎在中共长春市委的领导下,负责群众工作,组织了青年读书会、新青年同盟、电政技术联盟等群众组织。
王永生,于1944年受晋察冀东北工作委员会派遣来长春,同傅根深一道展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工作。
起义后的曾泽生右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春地下工作组织除以上几个较大的系统外,还“有池镜川、翟飞、陈方、厉男、马声波等十几个系统,共有地工人员1200余名。”其成分如下:中共党员和青年学生,中小学教师、商人、国民党军政人员中的进步分子。他们以各种方式,不同身份,活动在国民党的党、政、军各个部门和市民群众的各阶层,发动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搜集情报,瓦解国民党军,策动起义,保护城市设施,为长春的解放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