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各个朝代都出现大规模的买官卖官现象?

2019-08-29     诸葛不孔明

古往今来,“做官”是每中国人的梦想,每个朝代都有一套选官制度,比如汉朝的举孝廉,三国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的科举制。这些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套官方制度,有效的缓解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然而,有正途就会有偏方,国家给出的编制那么少,而且每三年才开一次“恩科”,最重要的是有些人就偏偏不是读书的料,拿起书本就头晕的那种人他也想做官。

有市场就有买卖,因此买官、卖官现象历来有之,学名称之为“捐纳”。

朝廷明码标价,公开拍卖,获得的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战国初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为实现富国强兵,把爵位分为二十个等级,最低一等为公仕,最高一等为列侯。爵位除了有军功之人可获得之外,从事农业成产的人也可以捐钱捐粮获得一定的爵位,这就是“鬻爵”。史记·秦始皇本记中记载: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34年)十月,因遇蝗虫灾和瘟疫,秦始皇诏令治粟内史(财政部长)以爵换粟。"百姓内(纳)粟千石,拜爵一级。"由于爵位只是地位的象征,并不是有实权的官职,久而久之人们也不怎么感兴趣了,法家为了国家利益,因此朝廷就公开拍卖有实权的官职,称之为“卖官”。

汉朝也继承了秦朝的那一套,继续施行以爵换粟,而且规定受爵位的人可以免罪,以至于许多官吏诬陷良民犯法,逼着他们买官买爵来免除罪行。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司马迁获罪,就是因为没钱赎罪,遭受宫刑处罚。

汉朝不仅卖文官爵位,还开始卖武官爵位,有钱商人家的子弟肚子里没什么墨水,做文官要审案断事和处理日常公务,商人家的子弟许多干不来,因此更喜欢武爵。获得武爵的商人子弟进而增补为衙门吏胥,成了政府工作人员的编制。

东汉末年,为扭转爵位销售不畅造成的收入减少,按职位高低、俸禄多少来规定购买需要的钱数。二千石的官卖二千万五铢钱,最小的官一百石就卖一百万钱。这二千石的官职相当于地方郡守,汉朝实行郡县制,因此二千石的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高官,直接隶属于中央,当然汉朝的郡守管辖的范围要比现在的省长管辖的范围要小的多。汉朝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0.6元左右,因此要购买二千石以上的高官需要现在的一千五百万元以上。当然如果没钱也想做官可以赊账,先做官后付款,不过需要付双倍的价钱,相当于借国家的高利贷。

汉灵帝时,公开设立卖官交易所,有钱的现钱交易,没钱的可以“按揭”,打下欠条,当官后,加倍付款。交钱就可以获得各等差事。崔烈花了五百万买了“司徒”,上朝时,汉灵帝后悔不迭,说:早知道你这么有钱,我该卖一千万了。

到了唐、宋,买官、卖官文化又有新进展。唐朝以文化程度高低来确定买卖官爵的价钱,规定以一百千文即十万文开元通宝铜钱,一百贯为中心价。文化程度越高越优惠,文化程度越低价格越昂贵。比如参加明经、科举考试落第者卖官价50千文,而对文盲卖官价150千文。到了宋朝,由于官员实在太多,因此通过“捐纳” 入仕的官员常常不受待见,往往是低职高配,比如七品知县由四品官担任。

明代鉴于元代亡国教训,重视科举选官制度,不提倡捐资入官。捐资入官也只能授予七品以下散官,并不许纳资选为知县,最多的是捐纳个监生。

清朝从入关开始就伴随着“捐纳”之风直到灭亡。清朝入关之初为剿灭各地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需要扩大财政收入,因此大肆卖官鬻爵,而且价格相对便宜,200两银子就可以买到一个九品官相当于今天的科级干部的官衔。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和重视官员的管理,所以“捐纳”现象减少许多。

“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台多”,这是《官场现行记》中对晚清南京的形容。婊子、驴子自不必细说,为何候补道台却很多呢?是因为“捐纳”买官的人实在太多了。嘉庆时,买个道台需18000两银子,光绪初9400两,到了光绪末年仅为4700两。一个普通县令则需要100两。买了官的就是候补官员,需要无限期等候。到了清朝末年,正式在编的官员有4万多人,而各级候补官员却高达24万之多。而候补的官员很多一辈子都无法转正,甚至饥寒交迫,最终郁郁而死。以南京为例,候补道台多到什么程度,据说有上千人。道台,是堂堂的正四品官,上千的道台放到全国都用不了。可见,过剩程度何等严重。

清王朝对这些候补官员还是非常关心的,为了圆这些候补官员做官的梦想,朝廷里的人天才的发明一些妙招,如排名费。同样是候补官员也有个先来后到的次序不是,比如光绪二十三年的候补官就得排在光绪二十年的后面,朝廷吏部一般情况下会先安排光绪二十年的候补官员。但是万事都有例外,只要你有钱,又舍得花,那就可以把排名往前提。如果没钱,你就老老实实呆着吧!

当然,朝廷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候补官员饿死、冻死,毕竟困难只是暂时的,谁能保证哪位候补官员明天不撞大运,补个实缺。因此,朝廷给这些生活困难的候补官员进行贷款,以便改善他们的生活,当然是要收利息,而且利息还特别高。但是你可别以为你想贷款就能贷的到、想贷多少就可以贷多少的哦!因为是要分等级的,朝廷给这些生活困难的候补官员定为极贫和次贫,贫困等级越高获得的救助就越多,因此许多候补官员为了获得更多的救助,不惜走后门抢夺极贫资格。获得极贫者,好像获得了某种荣誉,一副兴高采烈状,甚至还有人给道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NfeS20BJleJMoPM-Ih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