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博闻财经团队原创出品
昔日许多享誉内地的香港品牌,时至今日,如同香港这座城市一样,暮气沉沉,达芙妮就是其中一个。
达芙妮、班尼路、百丽,这些在80后中国人心中打下烙印的香港品牌,一个个都在走向没落。
达芙妮已经连续亏损四年了,2015年-2018年达芙妮的亏损额分别为3.79亿港元、8.19亿港元、7.34亿港元、9.94亿港元。
半个月前,其发布最新半年报显示,继续亏损。
上半年营业收入14.13亿港元,同比大幅下降37.79%;净利润亏损3.899亿港元。
另一方面,同样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曾经风靡内地一二三四线城市的达芙妮,门店数量不断减少。
数据显示,上半年减少了600多家,而过去四年,达芙妮的门店已经从最多时的近7000家,减少至今年六月份2208家,四年关了超4000家门店。美其名曰努力调整店铺网络,迎接全新品牌形象。
业绩之外的股价,也随着多年的亏损而一路下行。从最高价位的11.172港元,跌至如今的0.355港元,跌去了97%。
这还是股价回涨两个月之后的跌幅,如果以两个月前的最低位0.15港元计算,股价跌去了99%,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仙股。
曾经在大众心中是高大上的达芙妮,何以沦落如斯?品牌自1990年创立至今,也不过29年的光景,29岁,应该是人生最鼎盛时期。
不久前,富贵鸟宣布破产退市,这个曾经的鞋王,轰然倒下,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在资金紧张的时刻,没有从调整业务模式或者改变打法上自救,反倒寄托于金融资本,最后的时刻玩起了资本游戏,最终玩死了自己。
达芙妮又是如何走下神坛的?
1990年,达芙妮品牌创立,当时正赶上了内地的大开放,加上香港人工成本上升,达芙妮发展转向内地。
由于精确的定位(年轻女性),加上时尚设计,达芙妮很快征服了内地的消费者,再加上它的“直营+联营+加盟”的方式,市场很快做大了。
然而,和许多品牌衰弱一样,达芙妮也兴奋过了头,采取了盲目扩张的模式,门店不但在一线城市遍地开花,还继续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有数据统计,2003年,达芙妮仅有739家店铺,到了2012年达到6881家,9年时间里翻了9倍。
然而不巧的是,达芙妮门店扩张的这段时间,正好与全球电商快速发展装了个满怀。
以淘宝、天猫、京东、苏宁为代表的品牌电商,疯狂吞噬、冲击这实体店,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各城市店铺的与写字楼的空置率越来越高。
疯狂扩张的达芙妮,为自己的行为尝到了后果,高昂的门店成本,让达芙妮不得不开启关店模式。
在关店的同时,达芙妮也顺应时代,搭上电商这班车,然而又不巧的是,它搭错了车,没有搭上淘宝、天猫和京东,而是选择了“耀点100”。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达芙妮斥资3000万元投资B2C平台“耀点100”,占股10%,正式入局电商领域。
这是达芙妮错走的第一步,一步错步步错,之后连续的踏空,重创达芙妮。
耀点100是一个聚焦时尚百货的电商平台,2009年成立,管理团队来自台湾雅虎。据悉,耀点100沿用了台湾雅虎做B2C的模式,即没有库存,只负责售卖,由供应商提供货源和发货,虽然将库存风险降到最低,但也给供应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支出。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耀点100的发展并不顺利,仅在半年时间内就烧完了首轮的全部投资。此时的达芙妮,并没有止步,而是以关闭京东、乐淘、好乐等分销渠道的决心,押宝耀点100。
然而,这个扶不起的阿斗,之后烧完了所有的资金,还欠了一屁股债,最终被破产清算。
达芙妮的失算,不光只是错投了耀点100,还因为这个错投,而耽误了其发展线上最好的时机。雪上加霜的达芙妮,最终连续四年亏损,门店大量关闭。
从达芙妮的兴起与衰弱的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一句话:选择与运气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当然,这句话并不是否定的努力,而是说如果选择错了或者运气不佳,即便努力,也到不了彼岸。而选对了方向,或者运气好,再稍微努力一下,成功并不难。
比如过去三十年的房企,搭上了城市化的绝佳机遇,充分享受着人口红利,只要没有大的战略失误,它们基本上拿到地就能挣钱。
而之所以还有很多房企破产,甚至一步步沉沦,大多都是选择出了问题,有的在最该发展住宅的时候,去做了商业物业;有的则是不懂得时机,看不准周期节点。
同样,达芙妮跌下神坛,选择与运气,都出了差错。
如果没有互联网电商的冲击,你不能说达芙妮选择快速扩张的战略是盲目的,只是时运不济,与电商正面相撞,撞了个头破血流。
同样,达芙妮也并不是没有看到电商这个风口,但由于选择上的失误,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