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山的发展步伐也愈加迅猛。
而在金山嘴渔村,
渔民们多年来的生活、工作也大有不同,
渔味鲜美、渔趣盎然、渔情悠长。
老渔民陆奇龙就历经了
从“上船”到“上岸”再到“上楼”,
从以渔为生到开办天桥饭店、传承渔家菜,
渔民生活也得到了完美转型。
陆奇龙是山阳渔业村村民,今年已经76岁了,生在海边长在海边,以海为生,陆奇龙20岁左右就出海捕鱼了。
据陆奇龙回忆,80年代是渔业生产的高峰,那个时候捕鱼产量很高的,当时,以捕鱼为业的人在渔业村属于万元户,也是村里跑在前面的。
到了90年代,由于海洋资源贫乏,渔民捕不到鱼,生活就成了难题。2005年,上海出台了“失水”渔民落实镇保的新政策,“失水”渔民还可以参加培训进行再就业。赶上好政策,陆奇龙才开了这家天桥饭店。
天桥饭店刚开业的时候是1987年,规模很小,店里工作的只有4个人。90年代,饭店翻新,面积扩大到350平方左右,有20个桌,工作人员增加到18个。2014年又扩至600平方。年营业额也从刚开始的五六万元上升到现在三十多万元。
最初,天桥饭店的菜品主要有鸡肉、鸭肉、牛肉、猪大肠等,还有海里捞上来的海鲜,以及当地生产的螃蟹、梭子蟹、带鱼等,是正宗的渔家菜,这些菜都是陆奇龙的妻子自己做的。
说到这门手艺,还得从陆奇龙的祖辈说起。陆奇龙的母亲嫁到陆家后,从陆奇龙祖母那里学到了手艺,后来陆奇龙的妻子又继承了陆母的手艺, 渔家菜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传统渔民不仅靠渔船、渔网打渔为生,还会烧制渔家菜,陆奇龙家里几代人都会烧渔家菜,对渔民而言,这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他们把地道的渔家菜运用到饭店的菜品中,打造了当地的餐饮特色,创造了属于金山嘴渔民的渔家景点。
他们在保持渔家菜传统口感的基础上加以挖掘、创新,研发新的菜品,使渔家菜的口感得到进一步提升,不断更新天桥饭店的菜谱,受到了广大顾客的认可。
“渔家菜在我们天桥饭店成功传承和发展下来,顾客喜欢,我们作为渔民,也感到很高兴”,陆奇龙说,“我希望下一代还要继续努力,把渔家菜继续发扬下去,打造金山嘴餐饮的特色。”
记者丨武云卿 杨季峰
编辑丨陈薇婷
责编丨陈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