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熟知百种兵法,唯独不会实战,被秦将白起击溃,导致赵国灭亡。纸上谈兵,由此得来。
企业界的“赵括”们,也比比皆是。一些企业家们谈起商业模式头头是道,但在关键的盈利问题上,却屡屡陷入尴尬。甚至在我国500强中,仍有30家公司未能盈利,排名第一的,便是知名企业美团点评。
在“无边界”思维影响下,美团在各领域吸纳“流量入口”。尴尬在于,始终未孵化出强力变现业务,致使压力过大成为“千亿亏损王”。何以至此呢?
作者:风琳
来源:首条财经-首条研究院
7月27日,94个城市发布高温预警。全国发电量屡创新高,最高达235.35亿千瓦时。
超负荷运转的不止是电网,在这一天,“我的外卖去哪儿了?”,成为许多网友们,来自灵魂的呐喊。
宕机门
尴尬的是,当天中午,美团外卖出现了服务器异常、无法使用、无法加载页面、已领的会员兑换券无法使用等情况,俗称“宕机”。
吃瓜群众猜测,由于高温大家不想做饭、不想出去用餐,于是外卖订单量暴增,导致美团系统瘫痪。
这显示出两个信号,一是美团已走进千家万户,深刻影响大众的日常生活甚至消费习惯;另一方面,美团打造的互联网餐饮生态链初见端倪,但也有漏洞可拷。
事实上,美团对我们生活的改变不仅于此。据不完全统计,美团的业务分布在餐饮、外卖、旅游民宿、到店综合、家政服务、汽车出行、共享单车、泛娱乐、金融等9大领域。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其踪影。
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团的规模也随之快速扩张。
其2018年财报显示,美团总交易金额继续稳步增长,交易用户和活跃商家均创下新高。总交易金额达到5156.4亿元,同比增长44.3%;年度交易用户突破4亿里程碑,较2017年净增近1亿用户;年度活跃商家增长至580万,较2017年同期的440万增长32.1%。
就连一年未发微博的王兴,也忍不住在7月29日微博发声“美团外卖突破一天3000万单。”
看似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用户、市场对这个新兴企业的认可。
不过,这也加深了美团“宕机”问题的冲突感。
作为承载超3亿用户、业务布局如此广泛的综合互联网服务平台,如何避免低级的运营失误、保证安全效率,是其根本要义。但若不吸取教训,再次摩擦消费者耐心,无异自毁长城。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不是美团第一次出现“宕机”事件。
早在2017年,美团外卖的外卖订单付款酒曾出现延迟,部分用户付款后系统仍提示尚未付款;团购页面内容也无法正常显示。
对此,美团外卖回应称“因受系统网络影响,导致部分用户会出现重复支付情况。”目前技术人员正紧急处理,大家也先别着急,重复支付的款项会为大家原路退回,预计1-7个工作日内到账。
显然,美团的服务器承载能力还有待提高。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美团外卖市场份额为64.6%,如此海量的用户数量,却没有强大稳定的服务器作支撑。结果必然是小马拉大车,难以维系。
遗憾的是,类似尴尬的不匹配性,正是当下美团商业模式中的最大痛点。
图片来自网络
大而不强
正如前文所言,触手伸向各领域的美团,从业务端看,绝对是一家大型综合类集团。从超过3600亿的市值来看,规模不可小觑。从市场端看,庞大的用户体量和高速的用户增长也让其拥有足够话语权。
只是,看似完美的企业状态,却难掩“大而不强”的残酷现实。
此言并非虚言,作为企业来说,“大”与“强”之间的最直观差距在于盈利。如果能拥有可观盈利,配合足够庞大的规模,自然能成为最强大的公司,例如2018年净利润达到593亿的华为。
反之,若盈利薄弱甚至持续亏损,规模越大的企业,衰落的时间也就越快,例如OFO。
以此来观,美团显然不够“强”的标准。
2019年3月12日,美团点评公布2018年Q4及全年财报。美团全年亏损达1155亿元,除包含1046亿元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之公允价值变动外,美团全年经营亏损110.86亿元,同比上升189.7%。
作为一家知名新兴平台,超千亿的巨额亏损,还是让市场吃惊不小。何以至此?
美团认为,亏损原因主要是持续扩大的销售营销成本、研发开支和行政开支。
从业务端来看,美团在2018年的巨额亏损并不难理解。公开资料显示,美团在2018年增加不少新业务,主要有共享单车、网约车、B端业务等等。
虽然2018年美团新业务收入达112亿,是2017年的4倍多。但与此同时,新业务也为美团带来巨额亏损。2018年,美团新业务的毛利率甚至转正为负,为-37.9%,而在2017年,该数字为46%。正因于此,新业务成为美团亏损的最大来源。
据美团财报显示,仅共享单车一项业务,自2018年4月4日起,由摩拜贡献的计入综合收益表的收入为15.07亿元,同期亏损45.5亿元。
结合有媒体报道,摩拜和网约车业务给美团新增81亿元总成本。由此计算,美团在网约车方面的成本是35.5亿元。
众所周知,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网约车,从行业看都没有跑通自己的盈利模式。行业龙头滴滴、ofo并不健康的财务状态,就很能说明问题。美团在2018年一跃进军两大“烧钱战场”,显然有些激进,这也是其亏损的主要原因。
值得强调的是,激进扩张新业务,为美团的亏损找到了一个合适理由,但实际并不全面。其亏损背后,还有着其他主因。
千亿亏损的背后
一个关键疑问在于,大型企业中拥有个别亏损业务,是一件稀松平常事。为何只有美团的整体亏损,会如此严重?
以腾讯为例,其旗下腾讯视频业务,2018年亏损额高达80亿,仅这一项就接近摩拜和网约车业务给美团带来的总成本。但腾讯不但在2018年没有亏损,年度盈利甚至高达787亿元,远远高于美团。
二者之间最大区别在于,腾讯有着盈利能力十分强劲的游戏、广告及投资等业务,足以拉动其在视频等业务上的亏损。
美团则恰恰相反,尽管十年来,其从早期团购业务起家,到2013年切入外卖、2015年上线酒旅,2017年开始出行业务、榛果民宿、小象生鲜、快驴进货等诸多领域。一路走来,看似繁花似锦、占据诸多风口,但细观这庞大业务群,并没有盈利能力极强的“拳头”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业务在划入美团势力范围后,大多沦为“流量入口”。最典型的便是共享单车业务,这项目前不具盈利力的业务,能够烧光无数投资者的钱,原因就在于其能迅速吸引庞大流量。
泡沫褪去的原因,则更容易理解。即吸纳足够流量后,共享单车遭遇变现困境。这也是OFO一地鸡毛,摩拜卖身、小蓝单车破产的主因。
问题是,美团同样没有强力的盈利业务,不能将摩拜的流量进行有力变现,亏损自然是必然之事。
因此,审视美团的千亿亏损,与其宕机事件中,服务器跟不上海量订单的道理一样。美团的盈利业务,无法填满在其他业务中的亏损大坑,最终入不敷出。
这一观点有着足够依据。
财报显示,美团的收入来源于三大部分,分别是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分部及新业务分部。
其中,餐饮外卖是美团创收的主要来源,占比达58.5%;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占比24.3%;新业务(包括商家服务及网约车、共享单车为主的消费者服务)及其他分部收入占比17.2%。
具体来看,美团财报显示,2018年餐饮外卖实现营收381亿元,同比增长81.4%;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实现营收158亿元,同比增长46.0%,新业务及其他实现营收112亿元,同比增长450.3%。
也就是说,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业务是美团盈利能力最强的两业务。同时,美团将餐饮外卖与到店及酒旅两大业务按合并基准计已录得正的“经调整经营溢利”,这意味着美团已将这两大业务确立为主体业务。
那么,这两大主体业务盈利能力如何呢?
图片来自网络
餐饮外卖的颓势
在大多数人看来,餐饮外卖已是美团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从前文披露的业务构成看,餐饮外卖在美团的营收中占据绝对大头。
不过,美团财报显示,餐饮外卖业务的毛利总额为52.7亿元。按照常理推断,这一数字显然不合理。
要知道,2017年,餐饮外卖的年度交易金额达到1710亿元,营收占比62%,毛利率仅8.1%,在总体毛利润中贡献仅一成左右。而2018年,美团餐饮外卖的毛利率提升至 14.4%。这与此前界面新闻报道过,美团通过提高商家抽成比例提高收入有直接关系。
外卖规模与毛利率双向提升的情况下,为何毛利总额仅有52.7亿元?
原因在于成本。
在美团餐饮外卖的成本中,人力成本占据大头。将时间线拉长,2015年-2017年,美团的外卖骑手成本分别为2.77亿元、51.35亿元、183.24亿元。
来到2018年,美团的人员总开支超过500亿元,占其开支的三分之二。其中外卖骑手成本高达305.16亿元。
可见,美团占有市场上一半以上的餐饮外卖生意,看似很美,但也很重。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美团外卖订单的数量为63.93亿,同比增长56.3%。但骑手成本却从2017年的183.24亿,增加到2018年的305.16亿,同比增长66%。平均每一订单需付出的骑手成本,从2017年的4.5元涨到4.8元。
换言之,美团外卖订单量的增速,远低于其成本增速。
从商业属性来看,餐饮外卖属于低毛利、重资产的序列。
一方面,需要从商家身上赚取流量费用。另一方面,一般来说,餐馆的毛利率在25%-40%左右。也就是说,美团抽取佣金的天花板并不高。
同时,涉足外卖生意,意味着必须组建一支庞大送餐团队,美团2018年超300亿的人力成本,已很能说明问题。
不幸的是,美团的这项核心业务,也已颓势初现。看看下面的数据,也许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2018年,美团点评全年外卖业务的总交易金额达28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3%。相较于2016年、2017年,这个增速明显减缓。2016年和2017年,美团点评外卖业务的增速分别是148.1%和342.2%。
此外,2018年美团点评外卖交易笔数的增速也明显放缓:交易笔数增长56.3%,而2016年和2017年,美团点评的笔数分别增长148.8%和158%。
从趋势来看,美团餐饮外卖业务的发展已到达瓶颈。
制约美团餐饮外卖业务发展的利空因素,还不仅于此。有多家媒体报道,进入2019年以后,美团在国内部分城市的佣金上涨至26%。换言之,商家每实现100元收入,就有26元要给予美团。
面对水涨船高的佣金比例,不少商家纷纷表示逃离美团,这对美团自身的成长性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阿里系围剿
隐患不仅在内部,强敌压境也是一个重要考量。
最直接的对手,显然是阿里旗下的饿了么。
尽管美团高级副总裁王慧文曾表示,“很多时候,亏损业务不一定是因为竞争而亏损,而是因为业务增速太快,决定了需要投入更多资源。”
但不可否认的是,若没有饿了么这一强大对手作对比,至少商家们对美团上调佣金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
在美团佣金上涨至26%的同时,饿了么CEO王磊却反复宣称“抢占50%外卖市场份额”的目标下,饿了么在年初先后宣布费率不涨、在第一批试点中小型商家试行下调3%外卖费率等补贴措施。
一涨一降,高下立见。
可预见的是,不少商家或将会从美团转战饿了么,这对本就盈利能力平平的美团来说,压力不小。
事实也是如此,日前,易观发布《2019上半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行业洞察》。2019年上半年美团外卖份额环比下跌2.5%,而其竞争对手饿了么市场份额提升至43.9%,环比上涨3.7%。
要知道美团在巅峰时期,拥有超过6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这一现实,也侧面反映出饿了么的强大。
如何应对呢?
美团没有采取提升自我的良性竞争方式。而是铤而走险,窃取了饿了么的核心数据。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图片来自网络
不当竞争
6月10日,有媒体报道,山东淄博市场监管部门在对美团外卖进行调查时意外发现,相关工作人员的电脑中存有涉及饿了么的关键核心数据。
这一意外事件,打开了潘多拉大门。
据饿了么负责人提供的,来自张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文件夹显示:共有30余个涉及饿了么的文档表格,内容包括淄博全市使用饿了么平台的商家信息、饿了么商家30天交易额对比、饿了么20%头部商家统计、饿了么独有商家统计、某月饿了么商家战略合作统计等。除此之外,甚至还包括饿了么市场推广人员的薪资情况。
例如,在一份名为某月“饿了么交易额上涨500以上且美团市占下跌”的汇总表中,内容提到:“各位,以上最后一个表格是导出的x.8-x.28日饿了么交易额上涨500以上且美团市占下跌的商家,我们今天需完成盘点动作。1.对于已经签订优惠申请书饿了么破独的商家,大家做好履约把控,将饿了么下掉,今天务必达成。2.对于其它商家,BD(商务拓展)盘点每个商家的全量活动(包括红包、配送费、满减)。如果存在劣势,今天做好对标(补贴方案确定,主管确认,适当利用补贴)。”
在另一份关于某月“饿了么商家战略合作统计”中,美团方面分别列举了业务人员对应签订的战略合作商家,并标明对应“打掉”的饿了么交易额。其中,一位美团业务人员签订了10家战略合作商家,共计“打掉”饿了么交易额46567元。
饿了么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根据这份数据判断,因美团二选一被逼迫下线的商户和因此停止营业的商户累计650余家,这些商户在饿了么平台营业期间总计每月销售额达106万元。据此统计,饿了么年累计损失超千万。
由此,饿了么向属地警方报案。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马文斌表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经营者不得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例如客户名称、商家销售量、员工薪酬等,这些没有被公开的数据均属于商业秘密。如果美团方面是通过非公开渠道,如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方式获取饿了么的核心信息,就属于涉嫌侵犯商业秘密。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三百万元以下的罚款。经营者恶意实施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
美团的痛点
事实上,放眼外卖业务的竞争,正是阿里巴巴与美团竞争的缩影。知名财经新媒体铑财在2019年3月29日发布名为《王兴凭啥怼马云 巨亏背后 美团更大的危机是什么?》的文章中,曾将阿里巴巴与美团进行过全方位的对比。
文中指出,阿里巴巴在到店、外卖、酒旅三大布局均打在美团的咽喉之处,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最不缺的就是钱,但美团则不同,刚刚上市,羽翼未丰,过度营销极易引发资本市场信心不足。
更重要的是,从阿里巴巴和美团的业务端来看,二者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以外卖为例,这项最核心,也是最重视的业务。在阿里巴巴看来,并没有过多重视其盈利性,毕竟电商、云服务、媒体文娱等业务,足以让阿里成为国内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若加上蚂蚁金服的金融和支付等“盈利奶牛”,其完全不需要用财务考核,来定位饿了么的模式。
一定意义上说,外卖生意在阿里巴巴看来,只是其商业生态的组成部分,具有更强的战略意义。
可见,内有麻烦不断,外有强敌降维打击的形势下,美团的餐饮外卖业务未来发展并不乐观,其盈利性、成长性也有待时间考量。
另一项到店及酒旅业务,又如何?
图片来自网络
到店酒旅欠高端
相比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显然在模式上“轻”的多。
美团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到店及酒旅业务交易额同比增长15.1%至464 亿元;美团到店及酒旅实现营收44.9亿元,同比增长43.2%。增长主要来自于商家渗透、丽人、亲子及娱乐休闲以及大规模对的广告收入。交易额为46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03亿元,增长15.1%。毛利由去年同期的28亿元增至45亿元,毛利率由87.8%增至88.3%。
不过,这项很“轻”又很“美”的业务,却存在一个不小的问题:消费频次低。
众所周知,相比餐饮外卖,到店尤其是酒旅业务可谓不折不扣的低频消费。而低频消费最核心商业逻辑,便是高客单价。
在此领域,携程显然更具看点。
尽管美团在2018年宣布其酒店订单量、间夜量已超过携程排名第一。但其在交易额上相比携程仍有差距。
根据财报披露,2018年,美团到店及酒旅业务交易金额由2017年的人民币1581亿元增至2018年的人民币1768亿元,同比仅增长11.8%。美团该业务的营收增长主要依赖变现率由6.9%升至9.0%。
根据携程公布的财报数据,携程2018年全年总交易额(不包括天巡在内)增长约30%,达到了7250亿元人民币,无论营收规模还是增速,都超过美团到店及酒旅业务。
这意味着,携程酒旅业务客单价要远远高于美团。也就是说,携程在高端酒旅方面更具话语权。
同时,相比其他业务的高增速,美团到店及酒旅业务仅增长11.8%,显然也不能令投资者满意。
不过,对于一些投资者而言,一个更大疑问在于:在两项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都有待提高之时,为何美团还要布局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公认的烧钱入口?
一定意义上说,这与王兴沉迷打造的“Food+超级平台”战略有着直接关系。
王兴的局限性
2018年9月6日,在美团的上市新闻发布会上,王兴进行了一场演讲,主题便是“Food+超级平台”:即通过建立一个技术平台,来支撑吃喝玩乐多个品类;各品类之间可以互相拉动、交叉营销。
在王兴看来,所有垂直领域都会在某个用户群体形成交集,对美团而言,就餐、点餐、看电影、旅游、租车的用户,基本上是同一群人。
而通过这群人对美团的平台高黏度以及餐饮外卖、到店餐饮用户引流的高转化率,来实现自身盈利。
10个月过去了,实际表现来看,该模式更像是“无边界扩张”:美团打车、美团跑腿、小象生鲜、榛果民宿,网约车、同城快送、新零售、短租、摩拜单车,甚至电子烟等等布局之下,美团将自己的战线大幅拉长,这些强大流量入口,把美团塑造成为一个庞大的流量池。
问题在于,面对如此庞大流量,美团用盈利不强的餐饮外卖和到店及酒旅业务,显然无法将其完全消化。从巨额的千亿亏损现状中,完全可看清这一点。
也就是说,王兴“Food+超级平台”战略,从本质上似乎并不成立。有专家表示,王兴的商业目光,具有一定局限性。
作为当今中国互联网圈中,最典型的阅读狂热爱好者,王兴有着不少传说,例如为了看书,王兴特意准备了三个kindle。
不过,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至少在上述大战略上,王兴还有很多的实际难题需要突破。在王兴理念中,一项变现核心+诸多流量入口,足够让企业盈利。但问题在于,这种“单核打法”,显然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且不说其餐饮外卖与到店及酒旅的盈利能力不强,转化流量的能效不足。当下时代流量入口的成本与几年前,也早就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线上流量的竞争红海,流量价格也水涨船高。线下方面,若想获取大量优质流量,就要向重资产靠拢。
这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是一项不小的考验,如果继续实施,美团的千亿亏损恐将继续加重。收购摩拜单车,就是一个力证。
正如前文所言,2018年4月,摩拜同期亏损45.5亿元。那么,美团外卖究竟要跑出多少单,才能填满这45亿的亏损大坑呢?
同时,业务线繁多也让美团在各领域均有树敌。饿了么、飞猪,携程、途牛、口碑;青桔单车、小蓝单车、滴滴打车、首汽约车、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竞品,无时无刻都在挤压着美团的生存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盲目的扩张业务布局,也让企业管理成为难事。
近期,有媒体报道,美团原市场营销部总监赖某、高级经理梅某某、离职员工路某某因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于2019年7月16日被北京朝阳警方刑事拘留,案件在进一步调查中。
而2018年12月3日,美团就发布一份反腐公告。根据公告中的数据显示,从2018年2月至报告发布的10个月里,有89人被移送公安机关,涉及29起刑事案件,其中美团内部员工贪腐及其他违纪刑案11起,涉案员工16人,社会人员14人。在被查处的89人中其中还有一位美团外卖的高级渠道总监,他因与代理商有不正常经济往来最终被美团解聘。
综合来看,美团这座流量大厦的成长性,令人堪忧。也基于此,资本端的乏力表现也有了多维解读。
2018年9月20日,美团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盘价报72.9港元,较69港元的发行价升5.65%。
截至2019年8月2日收盘,美团股价仅为63.9港元。兜兜转转近一年,还未回归到开盘线上,足以看出投资者对美团成长性并不乐观。
多维度的不利表现,也提醒爱读书的王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图片来自网络
战略性思考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过,“手头上始终要有一样核心产品,即使天塌下来你也是赚钱的。”
美团目前的困境,正是由于其缺乏强有力的盈利核心所致。
这也带来两个思考。
一方面,提醒其他盲目扩张的企业:再美好的商业愿景,若没核心盈利业务支撑,根基不牢,最终不过一盘散沙、甚至大厦立倾。
另一方面,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也是大势所趋。
从专注深耕消费互联网的美团困局中,不难看出,单纯依靠消费互联网盈利的时代已经过去。
数据显示,产业互联网全球预估有90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潜力,其中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市场占12万亿元。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BAT等行业龙头,还是无数资本大鳄,都将产业互联网视作新的发力发向。相比之下,美团的脚步已经落后不少。依旧延续“烧钱换流量”行为,这种战略性失误,正在给美团带来祸源。
千般跋涉,只需暮然回首。万种找寻,只需临渊止步。王兴能否找准发展方向,打破大而不强的魔咒,甩掉亏损王帽子,真正实现美团一次,美一次。消费者在看、投资者在看,首条财经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