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8日,统治山西长达38年的阎锡山,从成都乘坐飞机来到台湾,至死未再回来。来到台湾后,阎锡山辞去行政院长,获得了国民党总统府资政和中央评议委员两个闲职。无官一身轻,阎锡山随即搬到了阳明山的菁山草庐生活,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这是一组反映阎锡山墓地的照片。图:一身戎装的阎锡山。
阎锡山墓地全貌。阎锡山坟冢呈圆形,周边出沿,顶部微隆呈穹拱状,其直径3米,边高1.3米左右,顶部中心处高约2米,墓墙墓顶均由墨绿瓷砖贴面,坟冢上用水泥塑有“世界大同”四个大字。墓碑上刻“阎百川先生之墓”。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在台湾病逝,终年78岁。按照遗嘱,亲人将他葬在“种能洞”不远处的山上。图:阎锡山墓地入口处,地址是明山永公路245号32巷内。
日据时代,阳明山曾是茶园,后来荒废。阎锡山刚搬来的时候,这里连最基本上自来水、电都没有,可阎锡山并不在意。阎锡山在日记中写道,“其地为废耕之茶园,杂草及胸,道路坎坷,无电灯电话,饮用山泉,距山仔后公路步行三十分钟,建筑茅屋,从事著述,人以‘菁山草芦’名之。”图:太原解放前,阎锡山向记者展示500小瓶氯化钾毒药。
为了尽快适应阳明山的生活,阎锡山跟部下这里修建类似家乡山西窑洞的房屋,并将自己居住的房间命名为“种能洞”。图:阎锡山晚上,这是他在与来客交谈的场景。
阎锡山临死前,留下七点遗嘱:“一、丧事宜俭不宜奢;二、来宾送来的挽联可收,但不得收挽幛;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四、死后早日出殡不作久停;五、不要过于悲痛放声大哭;六、墓碑上刻日记第100段和第128段;七、七日之内每天早晚各读他的《补心灵》一遍。”图:通向阎锡山墓地的石阶。
阎锡山墓地前斜坡上用水泥塑造的“中”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阎锡山在处事、为人、为政时,都要“发于仁,归于中”。
为阎锡山守墓50多年的张日明老人。张日明15岁参军,进了阎锡山的部队,后担任阎锡山的侍从警卫,再后来跟阎锡山去了台湾。阎锡山死后,张日明老人一直义务为阎锡山守墓,至今已有50多年时间。如今张日明老人已经是耄耋之年,但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来到阎锡山墓地前看看。
阎锡山坟冢后侧墙壁上的褒扬令,落款为“蒋介石于民国四十九年七月二十九日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