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时,敌军为何不直接炸桥而拆除木板?老兵含泪说出实情

2023-05-10   百晓生侃历史

原标题:飞夺泸定桥时,敌军为何不直接炸桥而拆除木板?老兵含泪说出实情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近代战争进入热武器时代,其惨烈程度相比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伤亡程度和毁灭性都是巨大的。在近代革命的征程中,无数共产党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建设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付出一切。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历经无数艰难险阻,“飞夺泸定桥”想必很多读者都应该知晓,这是红军长征中最具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在太平天国时期,名将石达开曾命陨于此,可想而知,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艰难。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最长的铁索桥,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有对联:“东环泸水三千里,西出盐光第一桥”。自清朝以来,泸定桥便成为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军事要津。康熙年间,皇帝为了国家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便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梁,1706年,桥梁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平定”(平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并将字体立御碑在桥头。

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需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数万红军渡过河,时间根本来不及,并且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极为严峻。最终,领导人当即作出夺取泸定桥的指令,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红一军团一师和干部团组成右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其中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主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

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接到命令后,红四团官兵在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240里,最终于5月29日凌晨到达泸定桥,红四团率先与驻守泸定桥的敌军交火,由于位置环境的原因,夺取泸定桥不能鲁莽行事,便派出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根据当年的《战士报》的报道:“(红四团)二连的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杨成武将军在《星火燎原》上发表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原来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有22人。

最终,红四团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顶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的部队围合泸定桥,取得此次战役的胜利。或许很多人心中存有疑问,为何敌军明知我军前来夺取泸定桥,为何不将桥梁炸毁而仅仅是拆除木板呢?一位老兵含泪说出实情。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模当面向杨成武将军询问有关22位勇士的线索。杨将军说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泸定桥战役后,部队又继续向前打,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在长征路上,很多同志都牺牲了,说完这些后,杨成武将军情绪非常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没有放弃寻找当年的22位勇士,最终找到1位勇士的下落,他就是当年2连的副班长刘梓华。后来在不懈努力下,确认了8位勇士的名字,分别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

在飞夺泸定桥时,驻守在河对岸的敌军仅仅是拆除桥上的木板,并未选择将泸定桥炸毁。按理来说,敌军明知我军要渡河(从拆除木板可以得知),却没有选择炸桥。泸定桥作为要略要津,敌军势必接到死命令,并且当地驻军并不多,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想炸,而是不能炸,也没有想到红军如此神勇。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杨成武将军写过一本回忆录《忆长征》,并且多次讲起军史传统,每提到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时,无不落泪。杨成武将军含泪说出实情,当年泸定桥的守军一是想不到红军如此神勇,敢直接攀爬过去;二是舍不得炸,若炸毁桥梁,后果很麻烦,并且没有钱来重修;三是军阀混战时期,敌军自己也要用。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军阀刘文辉口述,当年守军的部队战斗力和供给条件非常差。

飞夺泸定桥的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