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电影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了?

2023-07-03     种疏汽车

原标题:周星驰电影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了?

华语喜剧电影,必提周星驰。

周星驰电影几乎承担了华语电影电影的半壁江山,给几代人留下了无数深刻记忆,并且回味无穷。

只是,近几年,我们看到的周星驰电影似乎越来越不被大众所认可。

从《西游降魔篇》到《美人鱼》,再到《新喜剧之王》,口碑一部比一部差,“江郎才尽”的质疑声越来越多。

要弄懂曾经的周星驰电影去哪了?就必须先明白曾经的周星驰电影有什么?

01喜剧和悲剧的交织

有人说,大多数周星驰电影都是喜剧的外衣包裹一个悲剧的内核。

有这样的看法,实则大多都是源自于星爷的最高成就电影《大话西游》。

《大话西游》颠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仅仅保存了主要人物关系以及目的,却营造了一个跨越时代、近乎疯狂的爱情故事。

你能想象吗?本是石猴来的孙悟空这一设定被改编成,孙悟空因为桀骜不驯被菩萨强行转世,却依旧背负着去西经的使命,从前世到再世,一个普通山贼在追求一段迷茫的爱情时,找寻到自我,被迫回归“正途”。

这样的“胡说八道”,如果在当时大家满脑子都是84版西游记的经典印记的时候,没有人骂,那才有问题呢!

但能成为经典,重要的是,周星驰赋予孙悟空了“人性”。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石猴化身,生而为猴,目的明确且单一。当猴大王的时候,为的是猴群的长命百岁;大闹天宫的时候,为的是找回自己的“尊严”、释放“王侯将相你有种乎”般对天庭的不满;到了被唐僧解救,他的目的就是保护唐僧,取不取经的还是次要,所以一路上但凡有人或妖想要动唐僧,都逃不过孙悟空的金箍棒。

这是“猴”,是“神”,是代表着纯粹的追求、正义、勇气等等一系列积极向上的“单面人性”。

但至尊宝不是。

单从名字不叫孙悟空就能看出,周星驰定义的“齐天大圣”就是普通人。

人有七情六欲悲欢离合,所以会有无尽的困扰。

当山贼的时候,想截道发财,没想到意外的爱上了白晶晶,为了追寻这份爱,回到五百年前,千辛万苦找到了白晶晶,又被告知原来这一趟时空旅行过来不是为了白晶晶,而是为了自己看着就烦的紫霞。

不管用“天马行空”也好,还是用“挥洒自如”也罢,周星驰就是给至尊宝制造了两世的同一段爱情。

当你发现你讨厌的人变成你最爱的人的时候,这是最要命的,而周星驰要的就是这种极致。

恰恰是前面这些极致的“反转”和曲折,才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精彩。一定程度上,后面戴上紧箍,化身齐天大圣,舍弃最爱,完成自我救赎的高级和震撼全部是基于前面的铺垫才有的。

总结一下:“颠覆”的故事+接地气的情感+一个大喜转大悲的结局+周星驰的演绎=周星驰电影。

说白了,周星驰电影仍旧是喜剧,只不过很多故事的结局是悲剧。

02适可而止的自我情感灌入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电影,其实是一种高级技巧,因为一不留神情感宣泄太严重就变成情感导向偏激的烂片。

电影之所以区别于纪录片,是因为他需要“虚拟”的创造,其实无厘头本身就是一种“虚拟”,这种表演方式本身已经脱离了实际,但它能立住脚,深入人心,是因为它的情感是“真实”的。

实际上无论是《大话西游》还是《喜剧之王》亦或者是《功夫》,我们明明知道故事就是假的,但却总能被假故事感动的一塌糊涂,因为它有“真感情”。

《大话西游》里的感情是纽带出至尊宝作为孙悟空“人性”一面的存在,至尊宝追求这纯粹的爱情,说明前世十恶不赦的孙悟空也具有“人性”。电影的总框架是“爱而不得”的哀伤,但周星驰的情感实际上是对“真爱”的一种渴望,在片中就是紫霞对至尊宝的爱,为这一切服务的框架就是第一部与白晶晶纠葛,最后还要硬生生让明白过来的至尊宝陷入两难境地,放弃再世的情欲,回到前世的“初心”。

再如《喜剧之王》小人物的辛酸成长史,“爱情”在其中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你不能让一个本来就很悲惨的人生连最基本的情感宣泄点都没有,那就真成悲剧了。

《功夫》亦是如此,那点看着像爱情又不像爱情的设定,其实就是星爷给人物留下的一片“圣土”,这片“圣土”的是最纯洁的,不管是对爱情的渴望也好还是对正义的追求也罢,这一定才是星爷的武侠梦,而不是简单只是成为一个绝世高手!

我深信,星爷追求的不是用喜剧讲悲剧的故事,而是用喜剧去创造“缺憾美”。

世上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强求呢?

如此一来,你看《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九品芝麻官》等电影都是如此。

《逃学威龙》的故事就是普通的警匪故事,却设定了现实中不可能的资深警察卧底高中的框架,完成喜剧方式的正义胜利,细节就是融入其中的爱情观。

《唐伯虎点秋香》通篇都是喜剧方式,并且对喜剧的天才让他创造了不少经典片段,结局也不是悲剧。但周星驰的情感恰恰放在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地方,在流畅的剧情中表达了“无敌是多么寂寞”的孤独感。

……

所以,周星驰电影不是完全地喜剧包裹悲剧内核,而是真正地讲生活进行高级加工的艺术作品。这才是为什么多年老搭档王晶在与周星驰分道扬镳之后仍旧能说出他拥有最强演技的根本原因所在!

03周星驰电影中的周星驰

自从周星驰全面退居幕后之后,周星驰电影似乎最值钱的就是“周星驰电影”这五个字了。

有人说这是“江郎才尽”,有人骂周星驰在消费情怀,有人为了理解去过分解读简单的故事,还有人总是对下一部周星驰电影充满期待……不管现在如何,将来又如何,谁也无法否认周星驰电影在华语电影中的地位所在。

周星驰电影的绝对核心就是“周星驰”——不仅是创造角色的内核还要是表达角色的内核,二者缺一不可,才能造就巅峰的周星驰电影。

简单说,就是故事由周星驰来创作,拍摄过程需要周星驰全程把关,而最后一步要让这个故事的能量完全爆发出来则需要周星驰亲自去诠释角色。

所以,一定程度上,周星驰的创作仍旧没有改变,只是在表达上换了人,就很难让大部分观众再找到当初的“美好”。

《西游降魔篇》故事上是继续着《大话西游》的无厘头风格与内核,给定的依旧是美好的爱情过程、悲情的爱情结局,让主人公寻回“自我”。

但为什么这部电影还是很“一般”呢?

因为剧情“漏洞”太多!

比如舒淇爱上陈玄奘连“一见钟情”的镜头都没给到,就直接闭着眼睛让“吻”了;三个徒弟被降服之后,诚心诚意跟随陈玄奘的过渡几乎没有……

事实上,周星驰电影一直都不会“在意”这些细节,因为有“周星驰”。

“一见钟情”是吗?周星驰在《逃学威龙2》中的一个简单“装X”就能让人信服仙蒂一定对周星星一见倾心了。要“过渡”更简单啊,《鹿鼎记》中周星驰瘪嘴皱眉说一句“打在你身痛在我心”就很自然地让人信服阿珂应该爱上韦小宝……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角色换成其他演员,仅仅用这么简单的眼神、动作、台词能完成这些“解释”吗?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限定在喜剧电影中,华语电影中除了周星驰没有人有这样的能力。

所以,《西游降魔篇》剧情上一定程度的“缺失”其实是少了周星驰诠释角色的遗憾,《美人鱼》亦是如此!

重点说说争议极大的《新喜剧之王》。

看过星爷九成以上电影的观众,一定能在《新喜剧之王》中找到或多或少真正“周星驰电影”的影子,因为这是一部所有周星驰电影中星爷倾注自我情感最多、最明显的电影。

《新喜剧之王》的“烂”在我看来就是星爷过分地去追求“真实”,没有了以往架空现实的虚拟,所以就少了一份无厘头的欢乐。但最尴尬的是,没有用无厘头的故事框架,却用了无厘头的表达方式,于是一切看起来就很违和。

《新喜剧之王》中如梦对演戏的执着让人觉得很傻很固执,但《喜剧之王》里尹天仇对演戏的癫狂却让我们觉得很感同身受,星爷本人的魅力以及演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星爷对生活的又一种态度。

对,对生活的,星爷经历了太多破碎,所以开始看不得破碎,开始追求极致的圆满。回想一下《喜剧之王》的结局,约二十年前,意气风发的星爷怎么会用这样“大团圆”的结局呢?

尹天仇在最后还是失去了成功的机会,但变相地他被一个卧底警察发掘去演绎一场最真实的往犯罪分子窝点的渗透戏,对尹天仇来说没有比这更“真实”的发挥演技的了,对观众来说却很假,但这种假却完美地补足之前的“缺憾”,最后用人物以及剧情都“回归现实”的手法收尾,可谓高级。

《新喜剧之王》前面大篇幅地想要塑造“真实”,到了最后却虚拟的情节抒发着真实的情感,所以《新喜剧之王》前一个钟头是星爷写的真生活让演员用无厘头来表演,后半小时才算得上真正的“周星驰电影”。

总而言之一句话,如今的周星驰电影缺了个“当初的周星驰”,如果我们还用原来的审视态度去看他,又如何能轻易地理解现在的他呢?

04巅峰过后是深沉

是的,星爷的巅峰期自《功夫》之后似乎就结束了,我们也毫无理由去要求巅峰了二十多年一位演员,要在经历过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仍旧保持当初的情感与生活取向,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每一个光鲜亮丽的人背后经历过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

所以你要说这些没有周星驰主演的电影“毫无诚意”,我绝不同意!

只不过,当初的意气焕发和慷慨激昂如今已经沉淀为更加谨慎的一丝不苟,他小心翼翼地用当初的方式表达着如今的自己,我们依旧很难理解罢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9aaf0486fc066d94a23462108b6c8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