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条让人瞠目结舌的新闻。
郑州一位4岁小男孩,小小年纪竟被诊断出抑郁症。
才4岁,没什么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怎么会患抑郁呢?
一了解才得知,原来,他一次无意间听到了父母谈到,家庭可能出现变故。
敏感的他,这事不仅听进了耳朵,还放进了心里,人也变得沉默寡言。
家长以为孩子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带去医院一通检查。
结果各项体征都没问题,又找心理医生咨询,才发现了问题所在。
医生教家长在孩子面前,演了一出事情快解决的戏,果然孩子后来心情逐渐放松。
这个新闻乍听让人哭笑不得,但细思后你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何尝不是常发生在我们的家庭中呢?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敏感
我们有时注意不到,大人们之间说的什么话,竟被孩子听了去。
而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敏感,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悄悄地影响着孩子。
在新闻留言区,很多父母分享自己家孩子有相似的敏感心理:
“我孩子2岁的时候,和他爸在他面前斗嘴玩,然后踩她爸爸脚,孩子居然哭了,所以以后在孩子面前不吵架。”
“女儿2岁半,一次和爸爸赌气完,我没忍住在她面前轻轻抹了一下眼泪,后来爸爸陪她午睡的,醒来她看到爸爸,喊了一声“坏爸爸” 。
后来她爸爸说,小家伙真的什么都懂 ,我们并没有在她面前闹。”
“我小孩5岁,我发现家里没和他说的事他全都知道,然后他告诉我,他总是在偷听我和他爸爸讲话。
真的是早熟,还好我们夫妻感情挺好的,但是有时候搞着玩他也以为在吵架,马上会一脸严肃。”
确实,现在有的孩子很早熟、懂得很多,很会察言观色。
他们其实听得懂,只是不会有语言的表达,更多的装在心里。
而且有时大人当着孩子的面随意讲话,本身就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
总觉得他们好像听不懂,说说也没关系,但孩子真的不会往心里去吗?
像一位妈妈说的,“之前老是有三姑六婆看到我小孩就说,怎么又是个女儿啥的。
虽然小孩才三四岁,好几天都睡不好,晚上睡觉都要把我抱紧。
后来我问了才知道,怕我们因为她是女孩不要她。”
《原生家庭》一书中曾说,“孩子对语言信息以及非语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绵吸水一般,完全不加选择的全盘吸收。”
他们还小,接触不到太多家庭以外的参照标准,于是在家中获取的关于自身及他人的信息,记在脑海,甚至放在心里。
在我们不觉察的时候,他们已经通过倾听父母的言谈、观察父母的举止、揣测父母的情绪,内心经历了我们所不知的风暴。
负性情绪不要表现给孩子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敏感后:
更要谨记一点,不要轻易将负性情绪表现给孩子。
武志红曾说过:“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
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
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有一点负性情绪,但对孩子来说:
这一点负性情绪,就像亚马逊热带雨林里的蝴蝶扇一扇翅膀,足以引发一场巨大的龙卷风。
据研究,当父母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安全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应对系统就会出现焦虑、抑郁、强迫、躁郁等情绪。
尤其是父母吵架这种行为。
大人很多时候可能认为,不过是日常吵架,说的也不过是气话:
但是孩子却会当真,还会将父母吵架的原因归结于自己。
看到一位网友分享,“小时候因为父母总吵架,一直以为自己心情好他俩就一定会吵架,所以每天强行让自己闷闷不乐。”
而这种不安感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会一直延续到他成年。
就像一位网友自述:“小时候,我每次都是看我爸妈的眼色,一边观察邻居家谁家有人,觉得他俩要打起来了,我就一边哭一边跑别人家找人过来拉架。
每天都在惶惶度日,现在我都三十多岁了,看到别人吵架我还头皮发麻。”
徐静蕾在《鲁豫有约》中也曾说过,父母从小就特别爱争吵,在那种经常充斥着争吵的环境中,她的内心经常是崩溃的。
在她眼里家不是一个温馨的场所,而是一个很吵闹的地方,这是她至今不敢结婚的原因。
同时,工作中她也因此很难接受别人在她面前吵架,会勾起她内心很不舒服的一根筋、一根弦。
英国剑桥大学一研究小组曾做过一个抑郁量表测试,结果发现:
在那些抑郁倾向高的孩子中,有1/3 的人在6岁前经常看到父母互相诋毁、争吵,持续时间达半年以上。
所以别觉得“只是随口说了几句气话、只是吵了小架而已”。
大人可以翻篇,当没说过、没发生过,可孩子做不到。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是最弱小无力的个体。
不要让孩子直接或间接地,接收父母双方的负性情绪,甚至成为父母情绪宣泄的垃圾桶。
父母的情感环境
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卡明斯曾说:“孩子会非常关注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并以此来作为判断家庭环境是否安全的依据。”
父母的情感环境,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
所以,如果背着孩子吵架不小心让孩子看到了,不要刻意隐瞒孩子。
自然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有不同意见,声音可能有点大。
如果当着孩子的面吵了,也要当着孩子面和好。
让孩子知道,两人吵架不是他的错,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你们仍然是相爱的,无论如何争吵,也都是爱孩子的。
就像电影《怦然心动》中,朱莉看到父母在饭桌上吵了起来很难过。
后来在朱莉的房间里,父母过来安慰她。
爸爸告诉朱莉“这不是你的错”,妈妈告诉她“大人的事情会有解决的办法,而且爸爸妈妈会一直相爱,并且爱着你。”
孩子看到父母有能力处理两人之间的矛盾,这个和好的过程反而能给予孩子安全感。
而且,要求父母永远保持情绪稳定、永远不吵架,也不现实。
有时真正影响孩子的不是吵架本身,而是吵架后父母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只要我们能给予孩子良性的情感互动,有爱的家庭氛围,孩子终将拥有治愈一生的底气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