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理论提出者的孩子,之后如何了?引人深思

2023-02-20   摄影肖鹏

原标题:“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理论提出者的孩子,之后如何了?引人深思

哭声免疫法是什么呢?

“孩子哭泣时,不去管他,要袖手旁观,要让孩子明白,哭闹是不会得到爱和拥抱的,只有乖乖听话时才可以。”

哭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很多家长对孩子哭泣束手无策,甚至有些心生厌倦。

家长认为,孩子哭泣不单单是生理反应,更反应在心理层面。孩子哭泣代表着依赖,撒娇或是恳求。家长们在孩子成长教育中总是听说这样一句话:“孩子长大了就不哭了!”

马伊琍—“哭声免疫法”实践者

著名演员马伊琍曾经分享过这样的经验:“当时生第一个孩子时,读了很多美国的教育方法,深深被“哭声免疫法”折服,因为我见到过很多哭闹的孩子,和疲惫的父母。有的时候,家人经常需要用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使孩子入睡。明明父母已经又困又累了,可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

基于疲惫的作用,这样对于不管孩子哭闹的方法,受到的“忙碌父母”们的广泛认同。“孩子都需要独立,将来也要像我们一样,早独立对孩子是好的。”

但后来,马伊琍的二女儿出生后,她却站出来反驳了这种教育理念,并表示对大女儿感到深深的愧疚!

“姐姐小时候特别依赖我,总想让我搂着到天亮,但我受到西方独立育儿观念的影响后,坚持在她睡着后把她放到自己小床上。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究竟在怕什么呢?怕她太过依赖?怕会破坏孩子长大后的独立?”

那时候在父母中非常流行的育儿理念,训练独立、延迟满足,挫折教育等等,现在看其实不一定正确,也存在着它的局限性。

事实证明,只有在婴儿时期,孩子的满足感就得到充分回应,长大后才会更开朗,又有安全感,同时也会更加独立。

理论提出者的孩子,长大后结局是什么样的?

很多家长好奇,“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理论提出者,他的孩子之后如何了?真的成功了吗?他的教育真的对孩子的独立起到作用了吗?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约翰·华生,是一名美国心理学家,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注意一下,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并不是一个教育家!他的研究重点是在心理方面,显然,他与孩子的教育专业门类相去甚远。

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重点是行为,他还把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儿童教养方面,重点在于通过研究行为,来分析人的意图。

他提出的理念是:“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随机将孩子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不考虑一切外在因素。”

这样的理论看起来,确实具备很大的欺骗性,他扩大了人本身的可塑性,无限减小了人自身的先天条件。但当时,有一大批急功近利的父母,将此事信以为真。

如此“唯心主义”的观点,在生活实践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华生一生离过两次婚,甚至在离婚事件中给另一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行为堪比疯子。在他坚持冷漠教育下,家中的孩子自然受到了影响。

华生的大儿子,在少年时期,曾多次尝试自杀,在他30岁时,真正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华生与他的前妻有一个女儿,并且也多次染上心理疾病,企图自杀。

华生的外孙女在公开场合谈到自己的妈妈说:“她总是暴躁,沉默,经常酗酒,情绪不稳定,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持续了下来。”

采纳他理论的明星马伊琍,实际经历后有什么看法

马伊琍提到,当她用这种方法教育大女儿时发现,对孩子的哭泣不管不顾,虽然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很快就可以自己入睡。

但一岁半后,孩子半夜哭闹的情况又反复出现,睡着后,有时会醒,醒来后就张开手,哭着求抱。当发现大人对她置之不理后,又哭着睡着了,如此反复。

而妈妈呢,痛苦压制自己本性,很心疼但又要忍着,不去给孩子的基本需求做出回应,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折磨吗?

之后,她充分明白了其中道理,对待二女儿时,尽力满足她各种对爱的需求。给孩子爱的抱抱,对孩子哭泣给予充分的关爱,孩子得到充分的关爱后,健康成长,性格更加开朗,人格也更加独立!

这种理论的背后,是亲子关系的冷漠

这种教育,从根本意义上看,就是对孩子弃置不管,这是家长们逃避自身责任的一种体现。这会让亲子关系更加疏远,甚至对孩子造成一生的心理伤害。

“为什么孩子都快两岁了,还叫不出爸爸,或是妈妈这两个简单的音节?”“为什么孩子跟我不亲近,看到我就哭,就躲?”“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对我笑?而是更喜欢姥姥?”

当发现这些现象时,家长就要注意了,这就是亲自关系冷漠的一种体现。追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没有从家长那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这样的家长,大概需要多花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了!

哭闹是他们对需求的一种表达,是在向家长传递一些他们无法表达出来的信息。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可以更好地安慰孩子。

孩子突然哭闹,多半是因为他生理上的需求需要满足,比如感到饥饿,需要换尿布,过度兴奋或者过度疲惫,甚至是生病。

孩子要比家长想象中的更加脆弱敏感,尤其是在幼儿时期。他们的心灵格外需要安抚,对于身边时刻充满着未知,带来的恐惧,孩子需要家长更多时间的陪伴。

孩子需要抱抱的时候,就给他热情的拥抱;孩子需要关怀的时候,就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孩子需要鼓励的时候,就给他话语上的激励。这才是每个父母应该去做的。

相信我,不要再让这种冷漠的教育方法,荼毒孩子幼小的心灵。不要再让你的孩子跟你的关系越来越远。给予孩子关爱,不会让他成长不独立,反而会让你的孩子在安全舒适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成长。

当孩子哭泣时,请记住,孩子是在说,“妈妈,爸爸,我需要你们!”

今日互动话题:对于这种冷漠式的教育理念,家长们有何看法呢?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