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英国作用?对苏军力量估计不足?德军莫斯科城下败北原因探析
观点八:严寒的冬季
这个论断可能是叙述德军失败主要原因最权威的说法了。
当时,德军严重缺乏冬衣、皮靴、棉帽,运抵前线的冬装仅够1/10部队使用,部分士兵依然穿着夏装作战。汽车水箱由于没有防冻液,难以启动;坦克在发动之前要先在下面点火烘烤一阵,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发动起来。由于天气严寒,大炮的瞄准镜失去作用,机枪也不能正常发射,许多德国士兵在雪地中死去。“这是一个140年来未曾遇到过的严冬,它迫使德军停止了向莫斯科的进军。气候奇冷,滴水成冰,从德军战地厨房里端出来的滚烫汤汁,两分钟就结成了冰块。奶油得用锯子锯成薄片,为了要把大片肉劈成小块,斧柄也被震裂。数以千计的坦克、大炮和车辆被遗弃在战地,悄然无声的淹没在地毯似的茫茫白雪之中。士兵们冻得发狂,许多人都被冻死”。
从以上描述可以想见莫斯科地区的严冬确有令人不寒而栗之感。德军统计,整个冬季战役,各种损失达到90万人,约占东线德军的1/4,其中战斗伤亡37.6万人,非战斗减员50余万人-其中冻伤达到22.8万人,非作战减员竟然超过战斗减员,难怪这一说法会被众多的人们所接受。不过,尽管如此,它依然不是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首先,苏联秋冬天气很冷,而且1941年的冬季更是“一个140年未曾遇到过的严冬”,昼间气温常在零下20-25度之间,夜间可达零下30-40度;据某些资料说,气温甚至达到零下52度的低温。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足够的防寒衣物,德军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这样的严寒条件下生存下来。
德军进攻苏联一共投入了陆军153个师,320万人,在夏季与冬季中共补充81万人,共达401万,除去夏季战役中损失的53.4万人,冬季战役德军投入兵力应有347.6万人,可见总损失不到26%,其中非作战损失只占15%。可以看出,德军大部分人都有了冬装,尽管运抵前线的数量不够,但德军还是从各种渠道弄到了冬装。这主要来自于当地苏联工厂的生产、德军从当地苏联人征集和抢劫的衣物,还有大批已经阵亡和被俘苏军的冬装加上德军自身储存的被服。这些冬装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甚至还有许多女式皮大衣、皮手套,但最重要的是,德军依然保存了战斗力。当然,与苏军相比,苏军冬装的准备要充分得多。在朱可夫的回忆录中写道:“11月头几天,天气变冷,下了雪。各集团军、方面军和各部队的仓库运进了大量的短皮外衣、毡靴、保暖内衣、棉坎肩、护耳皮帽。11月中旬,我们的战士已经穿的暖和,要比身上裹着从和平居民那里抢来保暖用品的法西斯德国士兵的感觉好得多。。。”。
1941年莫斯科反攻红军部队中的KB-1和T-34坦克
其次德军冬季战役损失的90万人是指从1941年11月1日到1942年4月1日为止的伤亡数字,而并非苏联反攻前的伤亡数字。德军是在12月5日苏军反攻后开始败退的,失败原因自然是在此之前而不可能是在此以后。况且,11月1日-12月4日,是苏联冬季的第一个月,基本上气温稳定在零下7-10度,并不是很低。从苏联在11月期间尚能挖设大量工事,完成的土方比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第聂伯水电站还多一倍的事实上,即可见当时的地面还未完全冻结。实际上,在此期间德军损失不是很大,据记载,到1941年年底,德军共有10万个冻伤病例,而据历史档案记载莫斯科气温在11月27日才开始急剧下降(当天清晨气温是零下8度,中午急剧降温到零下20度),随后几天温度又开始略有回升。而在12月5-9日,气温又下降到零下25-29度,不过此时冒着严寒进攻的已经是苏联红军而不是德军了!应该说,德军冻伤主要是在11月27日-12月31日这段时间造成的,按照比例计算,在苏军反攻前,德军冻伤人数近3万人、疾病等减员2万人,非战斗伤亡不过5万余人,区区5万人是不可能导致莫斯科战役失败的。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德军在苏军最初进攻下遭到很大挫折,几近全线败退,但是当希特勒在12月29日下达了“不准后撤”的命令后,已经遭到失败的德军却挡住了苏军的进攻,并且击退了苏军向奥廖尔、勒热夫、维亚济马等几个重要突出部的进攻,苏军仅仅收复了莫斯科正面纵深不到80千米的地区-距离主要目标斯摩棱斯克还有几百千米之遥。及至到了1942年2月,苏军冬季总攻部队更是伤亡惨重、攻势已呈强弩之末之势。而1月和2月恰恰是苏联冬季最寒冷的月份,德军冻伤、疾病人数也是苏军反攻前的数倍(到1941年11月26日,德军兵员1.6万人,而到了1942年2月4日即达6.1万人;可见,苏军反攻后,天气更加寒冷,德军病员数也成倍增加),但德军却出乎意料的挡住了苏军的反攻。如果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真是气候严寒的缘故,那么德军应该遭受更大失败才对。而中央集团军群在苏军反攻后仅1个月就声称俘虏苏军百万以上(笔者注:这个数字有夸大,苏军战史数据是1941年12月5日-1942年1月7日损失370955人-纯减员139586人,损失轻武器109.38万件、火炮13350门、坦克429辆、飞机140架;而德军损失数字即便按照苏军战时公布也只有20余万人,德军陆军战时统计战斗损失77857人,半数为中央集团军群),使反攻的苏军损失几倍于自身损失,显然,天气严寒一由不能对此作出解释。
1941年11月部署在莫斯科苏军剧院的高射炮
链接-苏军1941年12月1日作战序列
加里宁方面军
第22集团军:5个步兵师、7个炮兵团等
第29集团军:5个步兵师、5个炮兵团等
第31集团军:5个步兵师、2个炮兵团等
方面军预备队:1个骑兵师、2个炮兵团等
西方面军
突击第1集团军:1个步兵师、8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1个滑雪营、1个炮兵团、3个独立近卫火箭炮营、2个坦克营等
第5集团军:4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10个炮兵团、3个坦克旅等
第10集团军:7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1个独立近卫炮兵营等
第16集团军:3个近卫步兵师、3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1个近卫骑兵军(2个近卫骑兵师和1个骑兵师)、24个炮兵团、1个近卫坦克旅、7个坦克旅等
第20集团军:2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2个炮兵团、2个独立坦克营等
第30集团军:6个步兵师、4个骑兵师、5个炮兵团、1个坦克师、2个坦克旅等
第33集团军:3个步兵师、1个近卫摩托化步兵师、9个炮兵团、1个坦克营等
第43集团军:3个步兵师、7个炮兵团、1个坦克旅、1个坦克营等
第49集团军:1个近卫步兵师、5个步兵师、8个炮兵团、1个坦克师
第50集团军:6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2个炮兵团、1个坦克师、2个坦克营
方面军预备队:3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近卫骑兵军(2个近卫骑兵师)、6个炮兵团、5个坦克营等
纪念红场阅兵的浮空气球
观点九 来自远东的精锐部队
这个观点与严寒的冬季观点一样,也是另一个著名的德军失败原因观点。按照西方的说法,因为有了佐尔格组织的准确情报,在确定日本关东军不会进攻苏联之后,斯大林将大量远东精锐部队调到莫斯科,这些部队有25个师和9个坦克旅,从而阻止了德军的进攻。
按照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佐尔格在1941年9月14日就提供了情报,认定日本不会在苏联远东地区采取行动,之后的10月初再次提供情报表明日本对南方的兴趣超过了苏联远东。之后根据这些情报,斯大林也确实从远东调出了一些部队,不过远非西方的说法。
让我们具体看一些数据,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关东军经过了两次动员,总兵力由原先的14个平时编制师团变为了16个战时编制师团,达到85万人。对于苏联而言,先前与日本已经先后有了张鼓峰和诺门坎的较量,一直防备着日本趁火打劫。
事实上,苏联从远东调兵最早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4月开始,一直到6月22日结束。当时调动了第16集团军司令部,2个步兵军和1个机械化军(2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独立团)以及2个空降兵旅,总兵力5.7万余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670余门,坦克1070辆。苏德战争爆发时,在远东部队共有2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8个坦克师、3个步兵旅、1个坦克旅、13个筑垒地域等;总兵力703714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10800门、坦克3188辆、作战飞机4140架、舰艇94艘。此后从6月29日到12月5日,苏联又从远东抽调了12个步兵师、5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步兵师,总兵力12.2万余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2000余门、坦克2209辆、汽车1.2万余辆、拖拉机和牵引车1500台、作战飞机3193架、舰艇96艘。
由上述可见,苏联在此期间共抽调了14个步兵师、7个坦克师和2个摩托化步兵师,其中3个步兵师和2个坦克师在维亚济马战役后被调去加强莫斯科防御。另外,红海军太平洋舰队和红旗阿穆尔河区舰队水兵共编成了12个海军步兵旅,其中4个参与了莫斯科会战。在莫斯科反攻开始后,苏联只抽调了2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团。与此同时,在抽调部队的同时,苏军还加强了远东的部队,到了1941年12月,苏联在远东部队共有24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4个坦克师、11个步兵旅、7个坦克旅、15个筑垒地域等,总兵力1343307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8777门、坦克2124辆、作战飞机3193架。与当面日军相比,苏军具有绝对优势。
顺便还要说一句,此时苏军在伊朗还有第45集团军,在苏土边境有第46、47、53集团军
1941年11月7日参加阅兵的T-34坦克
不得不指出,上述的观点很少提及德军战略指挥上的问题,而真正导致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正是其战略指挥方面的失误。
从战争爆发到1941年7月16日,德军推进了800千米,攻占斯摩棱斯克共用了23天,平均每天推进约33千米,速度之快,令人震惊。然而从莫斯科战役开始的10月1日到12月5日苏军反攻前,67天时间内仅仅推进了346千米,平均每天只有5千米。与先前相比,德军中央集群兵力约增加了27个师,所用时间增加近2倍,损失增加1倍,而推进距离却不足一半,速度不及1/6。理论上,如果德军能够按照7月16日之前速度推进,即便扣除10月13日-12月5日苏联的秋季泥泞和冬季严寒,德军在10月13日也应攻占了莫斯科,并且可以到达莫斯科以东60余千米的地区了。可见,德军进攻莫斯科失败主要原因就是在7月16日-10月1日这段时间,自然,它就是被德军称为最伟大胜利的基辅战役,正是这个最大的胜利导致了德军最大的失败,并成为苏德战场开始决定德军失败的一个转折点。
先要阐明一点,基辅战役有无必要性,与德军战略指挥与失误是否有关?我的见解是这个战役有其必要性,但战役产生的更深层次原因恰恰是德军战前战略指挥与指导的失误。
让我们先看看德军进攻苏联的部署。
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16、18集团军和坦4集群,共26个师(装甲师与摩托化师各3个),以及“挪威”集团军(8个师)和配合作战的芬兰军队,任务攻占列宁格勒并北上歼灭苏军北方战区部队
中央集团军群:下辖第4、9集团军,坦2、3集群,共48个师(装甲师9个、摩托化师7个),任务是攻占莫斯科并且东进至喀山
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6、7、11集团军,坦1集群,39个师(装甲师5个、摩托化师4个),以及匈牙利第8军、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任务是攻占工业基地与粮仓乌克兰并进攻斯大林格勒控制整个高加索
总预备队:第2集团军,28个师(装甲师与摩托化师各2个)
从上可见,作为德军主要进攻方向的中央集团军群只有48个师,比次要战区仅多了10多个师,兵力大致上是相等的,如同平均使用兵力,这使得主战区可否取胜也成问题。而在装甲兵分派上,同样存在问题,尽管中央集团军群拥有9个装甲师,然而还不到整个东线装甲师的一半,它无疑会严重削弱重要战区德军突击实力而难以歼灭苏军主力。
再者,德军最初的作战计划中只对中央集团军群的坦2、3集群做了合围的兵力部署,对另外两个集团军群却置之不理;直到7月中旬才下令这两个集团军群也应对苏军采取合围而不是赶出旧国界线。虽然此后,南方集团军群也有曾围歼过苏军10余万人的战例,但由于只有1个坦克集群,缺乏配合,无法真正歼灭苏军主力。而北方集团军群的3个装甲师不仅缺乏配合,而且由于自身实力较弱,所以不曾有一次较大合围战绩。而这一切的一切又迫使德军不得不发动基辅战役。
莫斯科上空的歼击机群
1941年7月16日,德军攻占了距离莫斯科370千米的斯摩棱斯克,又在8月初在该城东部歼灭苏军50万人。此时,苏军在莫斯科方向几乎没有防卫力量,直取莫斯科似乎不成问题。
事实上此时德军已经开始暴露出危机。此时,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推进800千米,南方集团军群推进最远处虽然有600千米,但是其紧靠中央集团军群右侧的左翼部队却在苏军第5集团军的阻击下推进不到300千米,这使得中央集团军群右翼暴露500千米,很容易遭到侧翼攻击。当然,此时该集团军群的右翼苏军西南方面军兵力仅有70万人,且严重缺乏装备,应该构不成严重威胁,但问题关键是此时中央集团军群兵力明显不足。
由于战前兵力部署的平均化,使得在此关键时刻该集团军群已经无力在维持战线基础上继续进攻莫斯科!如果德军执意要进攻,那么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战线将会达到900千米,左翼也将达到500千米以上,再加上至少200-300千米的突击正面,整个战线总长有1600千米,而此时即便加上总预备队第2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也不过60个师的兵力,而德军已没有后续预备队。
事实上,在后来发生的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加上南北两战区增援的10多个师共达74个师但也仅能勉强维持1000千米战线,如果这时德军要进攻的话,需要110个师才能维持1600千米的战线,这显然不可能做到。同时,在中央集团军群右翼除了西南方面军(尽管兵力与兵器损失严重)外,还有南方方面军等且又在组建新的方面军。如果这时德军放弃基辅附近苏军重兵集团于不顾,以60个师进攻莫斯科,不仅最终必将因为战线太长而不得不掉头清除这近1000千米的南翼战线,而且恐怕不等德军难以维持战线之际,苏军早就实施侧翼突击了,这时中央集团军群会面临后路被断危险,届时德军形势将更为不利。
而且此时,尽管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歼灭了苏军第6、12集团军进抵第聂伯河下游,对苏军西南方面军侧后构成威胁,然而由于战线过长且兵力不足在8月14-15日遭到苏军反击后不得不转入防御,无力迫使苏军后退。
所有这一切,使得德军统帅部最后决策先南下再向莫斯科进攻。
莫斯科反攻作战示意图
在基辅战役近80天的时间里,苏军得以从次要战区以及内地抽调了大批部队及军事装备,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莫斯科的防御。
构筑维亚济马防线并在9月初开始构筑莫扎伊斯克防线,并在9月下旬加快了步伐。在莫斯科战役前,该防线永备火力点已经完成55%、土木火力点完成100%,防坦克壕完成85%,还设置了500千米以上铁丝网。在维亚济马战役结束后,又开始了莫斯科防御工事的建筑,设有3道防线,以半径15-18千米环绕莫斯科;并在市区和近郊修筑了325千米的防坦克壕、256千米的防步兵障碍、3700个火力点、3.75万个球状金属网,完成的土方比第聂伯河水电站还多一倍。这样,苏军接连完成了维亚济马、莫扎伊斯克、莫斯科防御地幅和城防区等4道防线工程,使得苏军可以依托防线进行猛烈抵抗且逐步撤退保存实力,又避免了被德军合围的威胁。
战术上加强了反坦克训练,提高部队反坦克能力。苏军在正面将炮兵、反坦克武器集中于主要方向,又将高炮、火箭炮也用于对付德军坦克,并利用掌握制空权的优势将炮兵集中使用,打击德坦克群,同时又向步兵供应了大量燃烧瓶、反坦克枪、反坦克手榴弹。这些措施使得德军尽管取得维亚济马的胜利,但坦克损失高达740辆,这也是德军第二次进攻为何不采取正面攻击而是两翼进攻包抄。
再者改进己方坦克部队战术,在莫斯科战役中首次以新型坦克密集队形向德军发起冲击,这点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也有提及,“俄军现在总是用步兵从正面向我们进攻,然后再放出坦克,组成大编队,从侧面杀过来。。。我们的官兵对于这样的苦战都已经感到吃不消。。。”。
最后加强制空权争夺,由于在11月份北非英军的进攻,德军将中央集团军去主力第2航空队司令部和第11飞行联队等调往地中海战区,削弱了德军的空军力量。再加上苏军新锐空军部队的到来以及德军距离战场较远,使得苏军第一次掌握了战役制空权。德军部队推进经常遭到苏军飞机的轰炸和扫射,使其部队屡遭苏军空军压制,而且坦克群和炮兵群蒙受较大损失。德军无法对苏军发动的进攻进行较细致侦察,苏军却对德军行动了如指掌,能够在德军进攻地域内配置强大火力反击德军。
反攻作战中的БР-2型152毫米榴弹炮
归根结底,德军的失败主要是苏军有了预先准备,尤其是加强了反坦克措施和野战工事构筑阻止了对方的急速推进。而苏军预先准备的时间来之于德军对基辅战役的拖延。他带来了苏军混乱的停止,为苏军莫斯科防御和反攻的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就绪到位,也使得德军将面临苦不堪言的秋季泥泞和冬季严寒。同时,基辅战役的结束即意味着莫斯科战役的开始,这又使得苏军知道了德军的准确进攻方向。
德军在基辅战役后尽管倾全力进攻莫斯科,不过此时任何突然性与乱而取之的时机早已不复存在,德军仅凭已受削弱且分散的装甲部队力图突破苏军的坚固防御,必败无疑。此外,德军在集中兵力的同时,又使得南方与北方集团军群打击力量削弱,而已受重创的苏军在当地战区兵力得以恢复,又为后来打败德军对罗斯托夫与提赫文的进攻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基辅战役导致了德军1941年整个战场的全线失败,而这个战役又是德军战略指挥与指导失误酿成的苦果!
当然,上述并不是否定德军进行基辅战役的必要性。基辅战役源于德军战前为对苏军南部战区进行合围部署,这必然导致了基辅战役的不可避免。除了8月底苏军第5集团军动车后德军没有立刻挥师莫斯科这一决策失误以外,可以说德军南下也是不得已的一步。因为这是德军能够开始莫斯科战役的战略基础,但是由于决策的由于和德军将领不愿南下等造成基辅战役长达80天的拖延。凭德军的力量进攻一个有准备的强大对手的是很难有获胜希望的。因此,德军在基辅战役后直接进攻莫斯科遭到失败也是意料之中,这是德军在莫斯科败北的战略基因也是主要原因。
应该值得指出的是,在基辅战役后德军统帅部对苏军在莫斯科的情况是有清楚认识的。德军侦察机早就告诉德军统帅部,苏军已经在莫斯科集结了大量兵力并修筑了工事。从德军将东线总兵力3/4、装甲部队的75%、摩托化部队的72%和空军的50%以上都集中到这一方向可以知道,德军统帅部已经估计到进攻莫斯科的困难。泥泞和严寒即将到来,但就是这样的情况,德军为何还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莫斯科呢?这主要是德军统帅部急于抓紧时间以便最终结束两线作战问题所致。
莫斯科是苏联首都,是其最重要工业区和最重要交通枢纽。苏军控制的话,可以迅速将部队、装备和物资调往其他作战方向,也可以稳定军心民心。反之,如果德军占领,不仅可以阻断苏军后援动摇军民意志,也能将苏军以铁路线分割成各个独立群加以各个击破。因此,德军认为大白苏军,取得对苏作战最直接和最迅速的办法就是攻占莫斯科。不过,由于基辅战役使得德军的进攻不得不推迟到秋季泥泞季节和动机严寒时候。冬季结束后,继之而来的又将是春季泥泞季节。如果德军不想受季节影响,最佳时间应该在1942年5月夏季开始,但这意味着苏军将有8个月时间用于训练和调集部队,并补充装备加强防御,甚至反击德军。无疑,这对德军是个致命威胁。况且德军还担心到了1942年英国也必然恢复了元气,那是可能即将面临两线作战。显然,德军只有在1942年夏季以前取得对苏作战决定性胜利才能避免这一不利情形发生。因此,德军统帅部才选择了这个打败苏联最直接最迅速的途径,并不顾一切、不惜重大代价坚持要在苦不堪言的泥泞跋涉中和百年不遇的严寒条件下夺占莫斯科。
德军统帅部应该明白,在德军进攻无法避免时,苏军更希望德军进攻有充分防御准备的莫斯科。虽然德军最终推进到距离莫斯科24千米的伊斯特拉,甚至于仅8千米的希姆基,用肉眼就能看到克里姆林宫尖顶。但是无论德军是否推进到了莫斯科,这根本就是不可取的战法。在训练场上和演习场上可以让部队尝试做不到的事,在战场上只能让部队做能够做的事。德军应该清楚,它不是一路突进冲到了城下,而是连滚带爬到了距离莫斯科这么近的地方。他们更应清楚,要想使莫斯科真正对苏军产生致命威力,则德军不仅要攻占更要守住!可惜德军即便不惜重大损失夺取了莫斯科,也将丧失自己的防守能力,而苏军依旧将会很快收复。不得不说,德军在莫斯科的失败是必然结果,而这一切就是它的错误战略指挥与指导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苏联海报-斯大林统率下的强大红军
全文完!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