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距离22-23赛季排超联赛开打还有大半年的时间,但各支队伍都在积极引援和备战。既然有外援加盟,那么自然也就有国内球员走出国门,前女排国手王思敏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自己新赛季将会前往欧洲联赛打球的消息。
对于为何要出国打球,王思敏这样说道:“再次选择出国打球,就是因为欧洲有更多的比赛机会,她们有联赛、杯赛、欧冠、欧联等等,半年几乎能打100多场球,这一点我最喜欢。”王思敏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不留情面的揭开了国内联赛的困境。
这一困境就是比赛场次少。我们先不谈欧洲联赛汇聚了多少优秀球员,就来谈谈双方在比赛场次上的差距。受到疫情影响,国内联赛已经从主客场制变成了赛会制,为了节省开支,这几年的联赛都只有1个多月的时间。女排比赛一个大循环下来,也就13场球,若是加上半决赛、决赛或排位赛,也就20场左右。
球员辛辛苦苦练1年,就打1个月的比赛和20场球,这也难怪王思敏会选择前往欧洲联赛。欧洲联赛除了各国的联赛外,她们还有杯赛,接着成绩优秀的队伍还可以打欧冠联赛,差一点的队伍则可以打欧联杯。诚如王思敏所言,半年下来可以打100多场的比赛。
对于运动员而言,要想快速提高自己的技术,除了要在日常训练中勤学苦练外,也需要多参加比赛来找到自身的缺点,以便在后期的训练中可以提高。这就如果学生一样,读书等于训练,比赛等于考试。球员需要通过比赛来检验自己的训练成果,如今国内联赛只有那么短的时候,很难让球员得到锻炼。
如果运气好,入选了中国女排国家队,或许有希望增加一些比赛场次,参加一些高水平的比赛。但如果没有进入国家队,只是在省队训练的话,即便是加上锦标赛,也远远达不到半年百场的水平。所以说,中国排超联赛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进步的空间还有很多。
笔者认为,除了比赛场次少外,外援的上场人数也应该进一步的开放。21-22赛季的排超联赛,排协竟然把双外援改成了单外援,虽然增加了国内年轻球员的上场时间和场次,但也影响了比赛的水平,这一做法并不能很好的提升国内球员的水平,反而让联赛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因为联赛还未开打,球迷就已知晓冠军归属。此外,排超联赛也应该在包装、转播和衍生产品的开发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