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的人不种庄稼,不放牧,从古至今却一直富甲一方,最多时候生活着上万人,而如今破败不堪,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还在留守,这里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们的旅程沿着三峡库区一路西行,当行至巫山的时候,有朋友建议我们沿着大宁河往北走,去看看神秘的巫溪,我们接受了这个建议。一路上山势更加巍峨险峻,确实是肉眼可见的神秘。
第一站我们就安排在了宁厂古镇,在巫溪的大山之中,大宁河畔是高耸的山峰,这里不适合耕作,但却得到了上天的恩赐,一切的源头就是这口盐井,从这里就出去的水盐的含量很高。
在古代,盐可以说是和粮食同样重要的物资,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有了制盐业的发展。到了巴国统治这里的时候制盐业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巴国因为这里的盐而兴,也因为战争失去这里而衰,可见盐厂的得失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秦汉之后,三国时期刘备还曾在这里设置了县一级单位,也成了巫溪县的前身。之后这里又先后设立郡、监、州、县。这里也有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吴蜀之货,咸荟于此”、“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的辉煌
《蜀中广记》记载明洪武时这里的盐“产量居四川产盐到20%之多,各省流民一两万在此砍柴以供大宁盐井之用”。因此,宁厂古镇是三峡地区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摇篮,堪称世界的“上古盐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
走进宁厂古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这里有着各个年代的建筑,建筑多以石木结构为主,沿着河流修建的青石条路、吊脚楼等古建筑和民居蜿蜒延伸七里多,因此这里又被称为“七里半边街”。可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宁厂古镇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但无论如何这里的制盐业从来没有停止过,到了清康熙四年至乾隆三十七年,宁厂镇达到顶峰,全场336灶。抗日战争时期,宁厂镇奉命川盐济楚,加大盐业生产力度。1941年,日军飞机7架,投弹35枚,轰炸宁厂盐场,企图切断食盐供应。可见盐不论在哪个年代都至关重要,都是经济命脉。
宁厂古镇你说它大也对,因为它很长,沿着大宁河绵延了七八里路,你说他很小也对,因为最窄的地方只有一条街的宽度,整个古镇有几条铁索桥连通对岸,看上去就非常惊险。
走进宁厂古镇,发现这里其实还是有一些地方有生活气息,听一位当地老人说,在四五十年代,这里比大都市还要繁华,当年巫溪县城才有三千多人,小小的宁厂古镇就挤着七千多人了。
我们眼前这座非常醒目的建筑就是曾经宁厂区供销社。在八十年代也算是宁厂镇的地标建筑物,如今青苔遍布,到处都充斥着风雨侵蚀的岁月痕迹,只有上面的红五角星还依旧耀眼。
1992年,宁厂古镇上的盐业全面停产,也就彻底地拉开了宁厂古镇走向衰败萧索的大幕,慢慢地大家都搬离这个曾经无比繁华兴盛的地方。1996年最后一座制盐厂拆除之后,这里的一切都成了过往。
其实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盐井里依然有泉水在不断的向外流淌,那为什么这里最终会废弃掉呢?其实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的古法制盐产业决定着宁厂古镇得以兴衰。面对现代制盐产业的竞争,宁厂古法制盐效率低、成本高、没有市场竞争力。慢慢就没有利润,产业也就随之崩溃,没了产业自然就留不住人口。古镇上原有的2000多名居民大量流失,现在只剩下100多人,古镇归于沉寂甚至破败。
走在曾经的“七里半边街”已不见“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的景象,大多数房屋人去楼空,残垣断壁间,只有青草还在肆意地生长着。
走在石板路上,到处挂着“此处危险”的警示牌。大量民居人去楼空,建筑成为危房。不少建筑垮塌之后,被当地农民改建成了菜地,建筑木料被人当柴烧。当地传统的巴渝民居吊脚楼、过街楼等传统建筑样式,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